七月网

汉字的趣味知识?汉字的趣味知识点

七月网2900

趣味汉字小知识

1.趣味汉字故事

汉字的趣味知识?汉字的趣味知识点

有三兄弟,他们是三胞胎,都是“大”。

老大叫:一大,老二叫:二大,老三叫:三大。

一天,三兄弟并肩走着出去玩,碰上了顿号家族的两兄弟,他们是有名的寄生虫。

(顿号家族:顿号有上万个,碰见汉字就副上去,有名的寄生虫)

三兄弟一看,不妙,正要逃走,顿号两兄弟马上爬过来,一个副在一大的下边,变成了太。

一个副在二大右上角,变成了犬。

至于三大一时不小心,掉入了河里,汉字最怕水,三大变得模糊不清,软化了

等到被就上来的时候,他上面的“一”字已经错位,来到了“人”的下面

变成了个

于是,汉字王国又多了3个新汉字:太,犬,个

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按礼仪向孔夫子下跪,请求赐予文字。此时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无法答复,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罗马字母。

另外传说,西方《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汉字里早有反映,说汉字的“船”字,左边的“舟”就是诺亚方舟,而右边的“八”与“口”,正是诺亚的一家八口。

和咱名字有点关系

2.趣味语文小知识

怪体诗如何读?

虎虎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

1、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例:粗茶淡饭(山珍海味)

答案:流芳百世(遗臭万年)指鹿为马(点石成金)精雕细刻(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伶牙利齿(笨嘴拙舌)

2、说出有“舌”字的成语,说得最多的胜出。

答案:七嘴八舌、妄口八舌、闲嘴淡舌、唇枪舌剑、张口结舌、笨嘴笨舌、鹦鹉学舌等。

3、各举出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的俗语(包括成语、惯用语等)。

例如:一是一,二是二

答案:一不做,二不休一心一意

二一添作五

三心二意三下五除二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四通八达

五花八门

六六大顺

七上八下

八九不离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九九归一九牛二虎之力

十有八九十拿九稳

4、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陈残云(风卷残云)王任重(任重道远)

刘海粟(沧海一粟)丁慧中(秀外慧中)焦若愚(大智若愚)

3.有趣的汉字资料

有趣的汉字对话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

“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

“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

“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自”对“目”说:单位裁员了?“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

“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寸步难走。

“办”对“为”说:平衡才是硬道理!

“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

“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

“且”对“但”说:胆小的,还请保镖了?

“大”对“太”说:做个疝气手术其实很简单。

“日”对“曰”说:该减肥了。

“人”对“从”说:你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

“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寸”对“过”说:老爷子,买躺椅了啊?

“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木”对“术”说:脸上长颗痣就当自己是美人了。

“叉”对“又”说:什么时候整的容啊?脸上那颗痣呢?

有趣的汉字谐音笑话

北京大学的说:我是北大的。

天津大学的说:我是天大的。

上海大学的说:我是上大的。

厦门大学的说:你们聊,我先走了!

李宗仁将军说:我这人,有仁!

傅作义将军说:我这人,有义!

左权将军说:我这人,有权!

霍去病将军说:你们聊,我先走了!

有趣的汉字组合

1、众:三人为众,多的意思。

2、垚:三土为垚(yáo),山高。

3、淼:三水为淼(miǎo),形容水大。

4、犇:三牛为犇(bēn),同“奔”。

5、焱:三火为焱(yàn),火花,火焰。

6、磊:三石为磊,形容石多。

7、晶:三日为晶,光亮。

8、矗:三直为矗(chù),直立,高耸。

9、品:三口为品,物品。

10、骉:三马为骉(biāo),许多马跑的样子。

11、森:三木为森,形容树木多。

4.写一篇有趣的汉字的作文,要求:写你知道的有趣的汉字小常识,400

汉字的自述

“嗨!你好啊!很高兴能与你做朋友!啊?你问我是谁?你一生最忠实的亲友——汉字!”

提起我来,那可是在有说头的,你心里想什么,我都知道,因为有了我,你才能与别人沟通,作家、谈判专家就是靠我才有饭碗的。况且,我的辈分也大,从古至今来算都有6千岁了。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我是升级、升级再升级,努力改进。

我变化多样,但每一种字体都有特色。像篆书,它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好,而且风格多样,个性十足。

可近几年,我却感到了孤独,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跟上潮流,迷上了火星文,那模模糊糊的字样,我怎么看也看不懂,像我,但又少了几笔有的多了几笔。唉!难怪叫火星文,火星人一定认识。

唉!使用、认识我的人少了许多,他们不断“创新”弄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字,中国就是因为源远的历史才在世界上站住脚的。如今我这个“老资本”恐怕也得“创新”了。

现在,我只希望人们不要“忘本”丢掉汉字,丢掉优秀传统。

如果你同意,那么就一起行动吧!

5.关于汉字的小知识

1、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

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在非汉语体系中,日本人自行简化汉字并制定了日本新字体;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现今已废弃汉字。

2、刻划说:郭沫若先生立足于半坡陶符与殷商甲骨文的比较考察,认为早期的文字可以从结构上分为“刻划”和“图画”两大系统,“刻划系统是结绳、契木的演进,为数不多,从半坡和姜寨发现的刻划符号来看,有的是数字,有的是单字。许多现代学者认为它已有固定的音形义,当为汉字之源头。

3、金文是指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始于殷商时期。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4、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

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5、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

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汉语各种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百度百科-〇(汉字)

6.汉字小知识

一.字谜

相传北宋时,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苏东坡到妹夫家走亲戚。妹夫秦少游举办酒席,宴会上举杯祝酒,顺口吟出一首绝句诗,其实这是一则字谜:“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保。”苏东坡一听,微笑着说:“我有一物两边旁,一边好吃一边香,一边上山吃青草,一边入海把身藏。”这时,文思敏捷的苏小妹脱口而出:“我有一物生得奇,半身生双翅,半身长四蹄。长蹄跑不快,长翅飞不起。”他们三人说的都是同一个字

谜底是鲜

二.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打破沙锅------问(纹)到底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三.汉字起源

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阴爻阳爻编码的太极文化,创造于绘画、结绳、契刻、编贝等。

汉字是象形文字。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依据相关的事物、文字的写法和读音进行变化。而不是象大多数西方文字那样只是来自于发音。

例如:「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自」在甲骨文里写作一道鼻梁,两个鼻孔,明显像人的鼻子。后来鼻梁缩短了,鼻孔靠拢了,鼻子底部变成一横画了,后来,字形跟鼻子的区别越来越大。正因这个变化,这个字慢慢引申为自己、自身、自家、亲自等意思,而「鼻子」这个意思用法却越来越少。於是,人们在已经不像鼻子的「自」的下边加一个声旁「畀」,写成「鼻」。

四.大祸

“马虎”的来历: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7.关于汉字的小知识

关于汉字的知识

一历史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二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三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四造字及组成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分析,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但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汉字的趣味性

汉字趣味性

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书写系统。汉字有的可以拆成许多“零部件”。由于汉字的表意作用,这些零部件又可以分别代表一定的语义。所以,分析和解释汉字就几乎成为一门学问。

近年有学者认为,汉字具有一种拓扑性质,可以用拓扑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拓扑是理论数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图形在拓扑变换下的不变性质,研究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某些汉字结构中的声旁、形旁呈现出一种十分繁复的格局。比如,左形右声(河),左声右形(顶),上形下声(花),上声下形(梨),内形外声(问),内声外形(病)。不过,这种繁复的结构在多数情况下是位置固定的。

例如:

A、“口”在“今”下是“含”字;“口”在“今”旁却是个“吟”字。

B、一个“口”字加一个“十”字可以组成“古、由、甲、申、叶”等多个字。在研究了多年之后,语言文字学家不得不承认,汉字的部首无定数、无定位、无定序,颇有一团乱麻、难以理清之势。加以汉字又音寓于形,义寓于音,这就更增加了理解它们的难度。

1、有些汉字解释起来由于确有其事或者联想与巧合,令人感到新奇。

例“古”字可理解为:十和口,意思十代人向传的事情就是古了。

“家”字就是屋子下边养着猪。有人考证这是古人的生活方式。

“船”一位外国学者认识了“船”字以后大吃一惊:这不就是《圣经》里记载的诺亚方舟和舟上的八口人吗?呜呼!

2、多数汉字可拆可卸,这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测字或拆字。测字还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技艺。流传至广的崇祯测字的故事更是这种拆字法的典型。

例:崇祯得知李自成攻京城,于是找钦天监为他测字。他先说一个“友”,拆字人告诉他这叫“反叛出了头儿了”。再说一个“有”字,人家告诉他这是“大明江山去了一半”(指“大”字缺一捺儿,“明”字少了个“日”)。再问“酉”字,结论是“至尊”的“尊”字斩掉了头尾。三个同音字分析出三种异乎寻常一致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活路了,只好上吊而死。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当然,这不过是后世的文人编造的故事。

3、这类拆字在近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政治笑话。

全国解放前夕,中国国民党政界要人孙科。孙中山之子。1945年任国民党政府副主席,1949年反对李宗仁与中共和平谈判。孙科出面组阁。人们为他测字,说他的“科”字是“欲和无口,欲斗无门”,令人捧腹。

给蒋介石测字,说他的名字是“蒋中正”调整为“艹一将中止”,正好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

字音和字形是词义的物质载体。具有拓扑结构的汉字,可以辐射至四面八方,让人产生五花八门的联想。自由联想的心理活动是颇为复杂的,而且又因人而异。如果这种联想再加上巧合,那么某些汉字的所谓神秘性便大大发挥出来,而分析的结果就会使人惊讶不已,叹为观止。如果是算卦的人为迷信的人去拆字,那么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汉字的优点很多。它具有超方言性、超时代性;有其智能性、稳定性和简约性。评价最高的是黎锦熙先生,他认为汉字的功劳是保持了汉民族语言的半统一半分化状态。如果没有它(当然还有统一的国家这一条件),汉语也许像欧洲语言那样,分化为大大小小互相不能交流的语言了。不过,汉字也有明显的缺点。它不直接代表语音,所以比较难写难认。至于上面提到的测字拆字的神秘机锋,又不是人人都可以领悟的了。

汉字的趣味是什么

中国字因为是一个个各自独立的,像些方木一样,可以搭成各式各样的玩意儿。

并且中国字多是由几个字拼拢起来的,所以有一种拆合性,这种拆合性,便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游戏。一个“读”字,可以拆成“言、土、四、贝”四个字。一个“十”字和一个“口”字,可以合成“古、叶、田、由、甲”等字。

中国字的艺术性:

在我们的客堂里、书室中、商店家、办公处,往往喜欢挂着名人的字,作为点缀。即使乡下人,在过年的时候,也喜欢在门上贴几幅红对子。

中国字是一种艺术品,像图画一样。你看每一个字都像一座建筑物,有它自己的构造和姿态。每一个字像一朵小小的鲜花,耐人寻味,可供欣赏。尤其是加上劲拔的笔锋,乌黑的松墨和朱红的印鉴,造成我们特有的东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