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费雪方程式(费雪方程式的方程含义)

七月网2550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费雪方程式,以及费雪方程式的方程含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费雪方程式(费雪方程式的方程含义)

费雪方程是什么

费雪方程式亦称交易方程式,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费雪在1911年《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并得名,是首先对物价水平同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作出的系统阐述。

费雪之前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重视的是贵金属。费雪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视野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

费雪认为,假设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是交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因此,费雪方程式亦称为现金交易说);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或P=MV/T。

关系

这个方程式是一个恒等式,其中P的值取决于M、V、T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费雪分析认为,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量T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

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所以,P的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

费雪虽然关注的是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也就是说,由于MV=PT,则M=PT/V=PT/V。

这说明,仅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是1/V,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费雪方程式是什么

费雪方程式也称为交易方程式,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所提出的货币数量的计算方程式,主要内容为:MV=PT,M表示一定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P代表交易中各种商品的平均价格,T代表各种商品的交易量。费雪方程式对于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费雪方程式主要研究M对于P的影响,当将P视为既定的价格水平时,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若要使价格保持既定的水平,只有当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可以实现。

费雪方程式的方程含义

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费雪认为,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条件下,T相对产出水平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也可以视为常数。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费雪的货币量方程式MV=PT被认为是经济学的E=MC2,一个揭示了上帝的秘密的工具,一颗学术原子弹。弗里德曼从这个方程式出发构建了蔚为壮观的货币主义大厦,费雪方程式也是现代货币银行学的基础。这个方程式的一个结论是: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或者说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只能是货币引起的。弗里德曼用这个结论把通货膨胀的矛头直接指向货币的发行者——政府,这具有相当的革命意义,从货币主义开始,那些“粮价上涨引起通胀”“战争引起通胀”“工人要求加工资引起通胀”的形形色色的论调就从理论上破产了。通胀的唯一原因就是政府印刷钞票。

货币主义把通胀的原因指向政府的印钞机,这个概念的普及也在很大程度遏制了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政府印钞的冲动,使得他们的印钞不再那么明目张胆。然而,理论是把双刃剑,货币主义在遏制政府发钞的同时,却在另一个方面支持了政府的发钞,当社会交易量下降、商品价格下跌或者就业率下降的时候,货币主义理论就给了政府以支持:既然政府是通胀的唯一原因,那么当“通缩”这个魔鬼出现的时候,政府就有了印钞票遏制“通缩”的能力和义务。于是“温和通胀”“保持物价稳定”就成了货币主义的政策目标,此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货币主义学派”就摇身一变,成了和凯恩斯主义者毫无二致的大政府主义者。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