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七月网3340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知识,包括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如下:

1、农民起义的推动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由于起义军规模较大,朝廷不能有效镇压。东汉政府就改州刺史为州牧,加重其权力,希望可以快速的扑灭起义力量。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占领更多的地区,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于是,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2、经济发展的局限

孙权占领江南后,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刘备占领西川后,也是大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蜀锦就是那时候开始文明中国的,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3、地域条件的限制

在北方,曹操占据黄河流域,孙权占领长江中下游,刘备占领四川和长江中游的一部分。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扩展资料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曹操失利,未能统一全国。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后来又进占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三国鼎立的形成:魏国赤壁之战输了。蜀及吴暂时的和谐,而魏无同时与两家交战的实力。

三国归晋的原因:蜀吴窝里打,诸葛伤蜀元气,后主不思进取,魏国司马坐大,以虎吞狼,逐渐吞并,一统天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简单说):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赤壁,大败而回。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袁绍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万人,曹操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军。

208年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孙刘联军五万人马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孙权接受魏的封号称吴王,以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为都,实际并不受魏的控制,到公元229年也即皇帝位,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三国之间虽不时发生战争,但疆域大致稳定:魏与吴、蜀间的界线是长江与淮河之间、今大别山、湖北汉川至兴山一线、大巴山、秦岭,而吴、蜀之间以今湖北的西界、贵州务川至台江一线、广西西界和中越边界为界。在曹操平定乌桓以后,东北的疆域基本已恢复到东汉中期的范围,但鲜卑人已大量进入缘边地区,魏国的实际控制范围缩小了。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的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并请来了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的军队,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四川。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意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三国形成势均力敌互相牵制的对峙局面,期间的相互鼎立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短暂的经济发展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汉夷之间的文化与经济的交流,诸如诸葛亮与西南夷之间的关系。

三国鼎立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地方经济。例如,曹操的屯田政策。孙氏家族对江南的开发,直接为以后南北经济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基础。蜀国,在四川的割据,加速了对四川盆地以及整个大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