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横看成岭侧成峰侧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山的一些知识点,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指哪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哪一座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指的是庐山。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本文中,我整理了这首诗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庐山简介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西藏珠穆朗玛峰、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庐山、吉林长白山、陕西华山、福建武夷山、台湾玉山、山西五台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北枕滔滔长江,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句。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诗写的是哪座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诗写的是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后两句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此诗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赏析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指哪里
江西省的庐山.
作品原文
题西林壁李炯峰先生书写的《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3)侧:侧面.(4)各不同:不相同.(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7)缘:同“原”,因为;由于.(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1]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1]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横看成岭侧成峰侧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山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指哪里、横看成岭侧成峰侧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山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