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浑天仪
浑天仪是用可移动同心环来表示地平线、子午线、赤道、热带地区和极圈等概念的一种地球仪。已知最早的完整浑天仪来自公元2世纪早期的希腊,是托勒密为了推广他的地心说而创造的。1543年,德国数学家卡斯帕·福格尔(CasparVogel)构建了一个浑天仪来支持托勒密的学说。同年,哥白尼(Copernicus)出版了其革命性的专著,把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后来,托勒密和哥白尼的浑天仪一同展出,显示出两种宇宙学说版本的不同之处。
查看更多《美国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百科》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是干什么用的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西方的浑天仪最早由埃拉托色尼于公元前255年发明。葡萄牙国旗上画有浑仪。自马努埃一世起浑天仪成为该国之象征。
关于天体结构,曾有三种学说,即宣夜说,廿天说,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此说近于实际,故为史官所用。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学家和反谶纬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耿寿晶等人创造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漏水转浑天仪)。这种浑天仪于顺永建五年前创制,是早期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球体模型。它利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这样就可以把当时肉眼能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几乎全部表示出来。人们坐在屋里看仪器,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现象,这在当时确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后来,在此基础上,先后经过唐代僧一行,未代张思训和苏颂等人的改进,制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钟,在中国科技史上又写上了光辉的一笔。
到了唐贞观七年,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的基础上,增加了三辰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环,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三重环分别为:一,外重环,包括地平环,子午还,赤道环,总为(六合);二,中间重环,包括黄道环,赤道环,白道环,总称为(三辰仪),各环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而整个环组则可以绕轴旋转;三,内重环,包括极轴,赤经只环,窥管,总称为(四游仪)。唐代以后所造的浑天仪,基本上与李淳风的浑天仪相似,只是规环或零部件有所增减而已。从北未开浆,浑天仪渐渐简化,到了元代,郭守敬更进行彻底改革,创制出(简仪)。现时陈列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一具浑天仪,为明英完正统二年到七年间仿制而成的。左图为北京古观象台,当中位于中间的是建于明正统七年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干什么的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西方的浑天仪最早由埃拉托色尼于公元前255年发明.葡萄牙国旗上画有浑仪.自马努埃一世起浑天仪成为该国之象征.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和“浑天说”。
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亦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浑仪由早期四游仪和赤道环组成。从汉代到北宋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地平环、子午环、六合仪、白道环、内赤道环、赤经环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
造句:
(1)张衡还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天体位置的水运浑天仪,凡是已知的重要天文现象,都刻在这架仪器上。
(2)经过多年的观察,他研制了一架“浑天仪”.凡是知道的重要天文现象,都刻在“浑天仪”上了.
(3)人们可以通过浑天仪观测到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
(4)梁令瓒为唐代开元集贤院学士,曾与僧一行合作设计过浑天仪,是一个学者暨画家。
(5)其中汉朝张衡知名度最高,因他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发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