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陶朱公家训(陶朱公品格)

七月网1780

一、颜氏家训六:风操篇

1、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1],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2],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3],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劳翰墨[4]。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陶朱公家训(陶朱公品格)

2、昔刘文饶不忍骂奴为畜产[5],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有指名为豚犊[6]者:有识傍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近在议曹[7],共平章[8]百官秩禄,有一显贵,当世名臣,意嫌所议过厚。齐朝[9]有一两士族文学之人,谓此贵日:“今是天下大同[10],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11]旧意?明公[12]定是陶朱公[13]大儿耳!”彼此欢笑,不以为嫌。

3、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14]带以申慰。北人至态[15]之日,重行吊礼;礼无明文,则吾不取。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16],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4、言及先人,理当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难。江南人事不获已[17],须言阀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18]便尔话说,及相访问。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诸已,则当避之。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速报取了;勿使烦重,感辱祖父。若没[19],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20],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也。北土风俗,都不行此。太山[21]羊偘(kǎn),梁初入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访偘委曲[22],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肃曰:“是我亲[23]第七亡叔。非从也。”祖孝徵在坐,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贤从弟门中,何故不解?”

5、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24],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25],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26],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

6、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27]。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7、偏傍[28]之书,死有归杀[29]。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30]书符,作诸厌胜[31];丧出之日,门前然[32]火,户外列灰[33],祓[34]送家鬼,章断注连[35]: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36]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8、《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37],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政[38]为常所讲习,雔[39]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40],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41]缄保,以留后世耳。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有第五妹,三岁丧母。灵床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湿,出曝晒之,女子一见,伏床流弟。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荐席淹渍,精神伤怛,不能饮食。将以问医,医诊脉云:“肠断矣!”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中外怜之,莫不悲叹。

9、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42]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43],申父友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44],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10、昔者,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餐[45],以接白屋之士[46],一日所见者七十余人。晋文公以沐辞竖头须,致有图反[47]之诮。门不停宾,古所贵也。

11、失教之家,阍寺[48]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为耻。黄门侍郎[49]裴之礼,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50]僮仆,接于他人,折旋[51]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

12、[1]箕帚:粪箕和扫帚。匕著:匙和筷。

13、[4]翰墨,可能是绳墨之误。绳墨,本匠画直线用的工具。

14、[7]议曹:官署名。言官,掌管评论朝政和百官得失。

15、[9]齐朝:指颜之推曾为官的北齐朝。

16、[10]大同:指隋已灭陈,天下统一。

17、[11]关中:北朝时,西魏都城设于关中,此处代指西魏。[12]明公:贤明通达事理的人,对对方的尊称。

18、[13]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灭吴后携西施归隐于五湖,因经商致富。后作为富商的代称。

19、[14]束带:整饬衣冠,束紧衣带。表示恭敬。

20、[16]揖:又称作揖,古代的拱手礼。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21、[17]不获已:犹不得己,没有办法。阀阅:本作代阅。指家世。

22、[18]无何:犹言无故,没有什么原因。

23、[19]没:同“殁”,去世。

24、[20]大门中: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祖父和父亲。以下所言“门中”,都是称家族中的死者。

25、[23]亲:汉魏至隋,习惯于亲戚称谓之上加“亲”字,以示其为直系的或最亲近的亲戚关系。

26、[24]王子侯:皇室所封列侯。《汉书》有王子侯表。

27、[26]密云:无泪,指故作悲凄之态而不掉泪。

28、[27]分首:即分手。首,手同音通用。

29、[28]偏傍:不正。偏傍之书:指旁门左道的书。

30、[29]归杀:也作归煞,回煞。旧时迷信谓人死之后若干日灵魂回家一次叫“归杀”。

31、[30]画瓦:旧在瓦片上画图象以镇邪。

32、[31]厌胜: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服,压服人或物。

33、[32]然:“燃”的本字。

34、[33]户外列灰:在门外铺灰,以观死人魂魄之迹,为一种迷信活动。[34]祓(fú服):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

35、[35]章断注连:上章以求断绝死者之殃染及旁人。注连,传染的意思。

36、[37]杯圈:一种木制饮器。手口之译:手汗和口译之气。

37、[38]政:通“正”,只。

38、[39]雔(chóu)校:校对。

39、[40]坟典:三坟五典。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叫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叫五典。此指书籍。

40、[44]昆季:指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41、[45]一沐三握发,一饭三餐:指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一顿饭中间须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两句均形容求贤殷切。

42、[46]白屋之士:指平民。古代平民住房不施采,故称其所住之屋为白屋。

43、[47]图:考虑。图反:指想法反常。

44、[51]折旋:曲行。古代行礼时的动作。

二、《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1、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劳翰墨。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2、《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又:“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益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梁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经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竟修笺书,朝夕辐辏,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物情怨骇,竟以不办而退。此并过事也。

3、近在扬都,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沈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4、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醒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梁武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链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或有讳云者,呼纷纭为纷烟;有讳桐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

5、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儿曰鲤,止在其身,自可无禁,至若卫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虮虱;长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连及,理未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土多有名儿为驴驹、豚子者,使其自称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汉有尹翁归,後汉有郑翁归,梁家亦有孔翁归,又有顾翁宠;晋代有许思妣、孟少孤:如此名字,幸当避之。

6、今人避讳,更急于古。凡名子者,当为孙地。吾亲识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闻者辛苦,无憀赖焉。

7、昔司马长卿慕蔺相如,故名相如,顾元欢慕蔡邕,故名雍,而後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世有庾晏婴、祖孙登,连古人姓为名字,亦鄙事也。

8、昔刘文饶不忍骂奴为畜产,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有指名为豚犊者:有识傍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9、近在议曹,共平章百官铁禄,有一显贵,当世名臣,意嫌所议过厚。齐朝有一两士族文学之人,谓此贵曰:“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旧意?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儿耳!”彼比欢笑,不以为嫌。

10、昔侯霸之子孙,称其祖父曰家公;陈思王称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潘尼称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风俗,言其祖及二亲,无云家者;田里猥人,方有此言耳。凡与人言,言己世父,以次第称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则以夫氏称之;在室,则以次第称之。言礼成他族,不得云家也。子孙不得称家者,轻略之也。蔡邕书集,呼其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书集,亦云家孙:今并不行也。

11、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书,称彼之母与自称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12、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北人至岁之日,重行吊礼;礼无明文,则吾不取。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13、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谷,自兹以降,虽孔子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後虽有臣仆之称,行者盖亦寡焉。江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吾善其称名焉。

14、言及先人,理当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难江南人事不获已,须言阀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便尔话说,及相访问。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诸己,则当避之。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速报取了;勿使烦重,感辱祖父。若没,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也。北土风俗,都不行此。太山羊偘,梁初入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访偘委曲,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肃曰:“是我亲第七亡叔,非从也。”祖孝徵在坐,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贤从弟门中,何故不解?”

15、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案:《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已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16、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飖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17、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不可滥也。无风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与祖父母同,使人为其不喜闻也。虽质于面,皆当加外以别之;父母之世叔父,皆当加其次第以别之;父母之世叔母,皆当加其姓以别之;父母之群从世叔父母及从祖父母,皆当加其爵位若姓以别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识。

18、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礼未通。

19、吾尝问周弘让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称之?”周曰:“亦呼为丈人。”自古未见丈人之称施于妇人也。吾亲表所行,若父属者,为某姓姑;母属者,为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士大夫谓之王母、谢母云。而《陆机集》有《与长沙顾母书》,乃其从叔母也,今所不行。

20、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对面以相戏者。

21、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後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爰种,字其叔父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尚书王元景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余不足怪也。

22、《礼·闲传》云:“斩缞之哭,若往而不反;齐缞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哀;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也。”《孝经》云:“哭不哀。”皆论哭有轻重质文之声也。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23、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北俗则不尔。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于会所而吊,他日修名诣其家。

三、家规家训有什么

1、手持正义,肩挑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与人为善,与邻为友,严己宽人,既往不咎。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学苦练,努力登攀。

4、举止稳重,言语文明,团结友爱,永夺先进。

5、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吃亏,勿使人吃亏。

6、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造福子民,服务社会。

7、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

8、尊老敬贤,扶危济困,严以待己,宽以待人。

9、不做亏心事,不赚昧心钱,心里有盏灯,肚里能撑船。

10、人胜我,勿生嫉妒,人弱我,勿生鄙吝。

11、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读书,勤勤恳恳治家。

12、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13、一日“三省”好处多,来日不唱悔恨歌。

14、少壮不努力,老大被人讥;少壮不立业,老大徒伤悲。

15、家有老千般好,好儿女多行孝,家有孝是希望,精心栽培生长旺。

16、攒钱聚财,取之有道,男女老幼,处之有方。

17、干本份活,行侠义事,做正直人。

18、和睦友善,勤俭节约,科技致富,读书为先。

19、积谷防饥,积德防老,送子读书,儿行孝道。

20、夫妻相敬,举案齐眉,婆媳相让,一家和气。

21、不做亏心事,不怕夜敲门,不怕树影斜,只要身心正。

22、手足贵相助,夫妻贵相从,长幼贵有序,邻里贵宽容。

23、有胆有识,有礼有节,有情有义,有失有得。

24、对贤当举,小人当疏,孝悌当崇,五毒当诛,志存高远。

25、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一世穷。

26、勤耕苦作,正当娱乐,不搞迷信,不赌牌博。

27、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忠孝并举,励志自强。

28、尊老敬贤,爱幼乐施,举止稳重,语言文明。

29、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浩气长存。

30、读书明理,修身养性,薄财重义,为国为民。

31、肩担道义,胸怀天下,诚实劳动,四海为家。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4、做了好事莫夸耀,做了错事敢担当。

35、子孝父严,母慈媳敬,兄友弟尊,妇温夫爱,睦邻亲友,家道始兴。

36、以德服人者昌,以理服人者顺,以信服人者智,以威服人者亡。

37、是非面前不含糊,原则问题守底线。

39、须知男女终有别,坚守道德莫超越。

42、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43、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44、行要好伴,居要好邻,屋要好住,人要好心。

45、见利思仁,见财想义,勤劳生财,团结生义。

46、家庭和睦,邻里相亲,以德交友,以诚服人。

47、处世以谦让为贵,为人以诚信为本。

48、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劳为本,节俭家荣。

49、尽孝敬祖,尽忠报国,尽情交友,尽职创业。

50、债不可轻举,语不可轻言,行不可冲动,学不可半废。

52、以德交友,以友为邻,诚信为上,帮困扶贫。

56、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57、孝父母,友兄弟,爱儿女,友邻里。

58、不求万贯家财,但求健康平安。

59、耕种要勤,言语要真,买卖要公,做人要诚。

60、乡穷要办厂,村穷要修路,家穷要喂猪,人穷要读书。

62、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先公后私,自有幸福。

64、婆媳和,夫妻亲,子孙孝,家业兴。

66、翻身不忘本,重利不忘义,明理要读书,致富靠科技。

67、团结邻里,与人为善,明理处世,诚信为先。

68、修身养性,崇德重义,自爱自重,自尊自律。

69、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邻里和睦,尊道重义。

70、见人必恭,见难心及,见功思过,见利思义。

71、尊老爱幼,长幼同心,妯娌和睦,兄弟并进。

72、友善宾朋,和睦邻里,养老爱幼,帮亲助戚。

73、子孝孙贤,夫尊妻荣,勤劳节俭,家和业兴。

74、见利思义,见水思源,见难思忠,见德思贤。

75、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忠孝并举,励志自强。

76、恪尽职守,敬老奉献,诚信第一,团结友善。

77、以德为根,以诚为本,童叟无欺,买卖公平。

78、刻苦拼搏,自强不息,信誉至上,质量第一。

79、团结友善,同心同德,勤俭治家,艰苦创业。

80、以义为重,以邻为里,宽大为怀,约人周己。

81、假冒不进橱,伪劣不进店,不做损人事,不赚昧心钱。

82、家有老千般好,好儿女多行孝,家有少福气好,多送读老有靠。

83、重孝重道,互敬互爱,不贪不懒,健康平安。

84、钱可亏,办可亏,心不可亏,心安是福。

85、别人有灾我去救,自己遇难有人帮,别人有事不去帮,自己有事难求人。

86、让人非我弱,我强不欺人,忍得一时气,求得百日宁。

87、瓜田李下,各别嫌疑,不爱小财,不占便宜。

88、做人讲道德,做事讲良心,种田不怕累,打工不怕苦。

89、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作牛马,有书能读需多读,莫误儿孙好前途。

90、贫穷不怕少,宝贵不怕多,闲暇不赌博,知足常有乐。

91、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一世穷。

92、团结友善,同心同德,勤俭治家,艰苦创业。

93、破除迷信,牌博禁尽,优生优育,争创五星。

94、遵纪守法永牢记,与时俱进兴人生。

95、顾客至上,礼貌待人,诚信经商,公平交易。

97、处事要公心,办事凭良心,待人讲爱心,对己要宽心,遇难树恒心,做事有耐心,万事能如意,水到就渠成。

98、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劳动,老老实实地工作,堂堂正正地做人。

99、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勤于习作,乐于奉献,尊师爱幼,孝敬长辈,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100、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艰苦创业增财富,勤俭持家福万年。

文章分享结束,陶朱公家训和陶朱公品格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