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杜甫的故事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杜甫的故事作文,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杜甫的故事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有关杜甫的五个故事
1、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相传杜甫小时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这让杜甫深深感到自责,也是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4、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5、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关于杜甫的故事
1.年少轻狂差点被杀,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相遇于洛阳,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大事。
他们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
杜甫这样形容他们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
即便多少有点夸张,那也是狂放不羁了——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
在盛唐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胸襟开阔宏大,思想生气勃勃,狂放被认为是自信健康的一种美,所以李白的洒脱那样受人景仰,杜甫也自然流露着时代的骄傲。
他们一起登临高台,慷慨怀古、纵论天下,令周围的人艳羡,又令人们觉得高深莫测。
这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杜甫。
和李白一样,他也是满腔治国平天下的狂想。
不同的是,当时的李白已经从长安铩羽而归,而杜甫却正怀着一肚子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
等待杜甫的仍旧是失败。
即使这样,他依旧带着几分年轻的狂傲。
在给唐明皇的上书中,毫不含糊地自称才华绝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
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的成就声名远不及杜甫,但在当时,杜甫的这种说法,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年少轻狂”。
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时露出狂态。
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应。
但是,杜甫对严武也经常漫不经心。
和严武见面的时候,杜甫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
传说中最严重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严武的座位。
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同样也是当时的大忌。
杜甫这完全是借酒撒疯了。
严武对杜甫虽然一贯友善,但身为一方军阀,他的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为小事杀人那是常事。
严武尽管没有马上发作,心里却动了杀机。
一天,严武召集部下准备去杀了杜甫,要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救杜甫,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了。
在杜甫的吟诵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个关心民间疾苦、善良又热心肠的老人,很难把他和那种轻狂对照起来。
或许,人性的复杂多样正是这样吧。
2.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
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晚年的杜甫开了一家药铺子,因为杜甫他做人很正直,做生意当然也是一样,他卖得药材都不贵,老百姓也都负担的起。
所以药铺开了没多久镇上的人都知道了杜甫开的药铺,就都去他那里拿药材。
所以镇上其他的药材老板就很眼红,打算联合起来欺负杜甫。
就在当地的衙门书吏那里去撒谎说杜甫看不起那个书吏。
书吏就带着人去杜甫的店里找麻烦。
那个书吏拿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药方去故意为难杜甫,说如果杜甫抓不出这几种药就把杜甫一家人赶出这个镇子。
可是杜甫的才学一看就知道药方上写的是什么,很快把药给了衙门书吏。
书吏顿时对杜甫服气了。
并警告镇上的人以后不能再找杜甫的麻烦。
4.相传杜甫小时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
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
这让杜甫深深感到自责,也是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5.一半撑死一半饿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天宝五年(746年),杜甫35岁,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来长安求仕,以实现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生活极端腐化。
不过,他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迷途天子还是可以返回正路的,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
于是,他积极寻求从政的道路,在艰难困苦中咬紧牙关,坚持既定观念,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
他来长安不久,父亲便去世了,这使他的生活失去了经济来源。
渐渐地,他需要依赖亲友的周济了。
有时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采些草药,拿到市场出售以糊口。
有时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甚至有时竟过上乞讨的生活。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都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实写照。
衣衫褴褛,经常挨饿,动不动就是十来天没米下锅。
他的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杜甫每每前去走动。
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
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使他深受感激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对他的款待。
有一次杜甫闹疟疾,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步,来到王倚家门。
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问清原委之后,十分同情,虽说家境也不富裕,还是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
杜甫于艰难困苦中受此厚遇,激动得手脚轻旋,病体顿时松快了许多,写诗对王倚说:“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饥饿之苦,可以预见。
杜甫曾一度把家属接到长安城南的下杜城。
不久便因生计问题而被迫迁移到长安东北240里的奉先(今陕西蒲城县),寄居在县署公舍里。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持续了10年。
等杜甫混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
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
一代“诗圣”沦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
生活的艰难并未使杜甫后退归隐(当然,他也时时在诗中表露隐逸的念头,但终未实践),客观上,它使杜甫始终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从而有可能对社会和人生加深认识。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
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与饥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杜甫的故事和杜甫的故事作文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