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和儿子八年了和母亲陪儿子睡到23岁是爱还是害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和儿子八年了以及母亲陪儿子睡到23岁是爱还是害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母亲陪儿子睡到23岁是爱还是害
前几年我曾听朋友说过一件事,至今想起那件事仍然会觉得不可思议,不仅仅是听着新鲜的奇闻趣事,更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它真真切切发生在我朋友的亲戚身上,若非很要好的朋友亲口说起,我真的不敢相信一位母亲可以和儿子在一个被窝里睡十九年,而丈夫则被撵到另一个屋子里守了十九年活寡。那件事发生在南方一个小城市,父母亲都是金融系统的国家干部,自从儿子出生之后母亲就一直带着儿子睡,这一睡就是整整十九年,直到儿子考上大学。儿子高中毕业后高考成绩不是很好,考了一所郑州的大学。到了开学报到的时候他却死活不肯自己一个人去念书,母亲只好撇下工作送儿子去报到。到了学校,儿子不肯住在宿舍,母亲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陪他住了些日子,直到实在不能耽误工作了这才离开郑州回家,但心里一百个放心不下。母亲临走的时候特意留了二十多万块钱给孩子,生怕他在外地吃不好穿不暖,那一大笔零用钱是父母半生的积蓄。母亲在租来的房子里买了家具电器和所有生活用品,还雇了一个钟点工每天洗衣服做饭收拾家。但即便如此,她还是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外地,开学两个月里每个周末她都风尘仆仆从南方跑到郑州去看望儿子,陪儿子住两天,然后哭天抹泪地回家。她觉得儿子习惯了有她陪着的生活,一个人在学校肯定会吃苦。她希望儿子能慢慢习惯独自生活和照顾自己,但在孩子还没学会之前她不敢放手。儿子的大学生活只维持三个多月,一个学期还没结束,他无论如何都不肯上学了,自己花八千块钱雇了辆车连夜回了南方——租来的房子和满屋东西弃之不顾,他甚至不知道怎么坐火车,更加不知道雇一辆车跑一千多里地根本用不了八千块钱。母亲苦口婆心劝儿子回学校念书,但儿子无论如何都不肯回去,母亲拗不过他,只好同意暂时休学,等慢慢适应了再回学校去。这一次孩子的父亲不答应了。他向来非常顺着妻子的意思,甚至妻子为了带孩子十九年不跟自己一起睡都能忍受,这一次却再也不能顺着她了,因为他意识到孩子这一次表现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生活方面的小问题,而是他的适应和生存能力差到令人惊讶。夫妻俩因为孩子是否应该回学校上学的事争得不可开交。我朋友过年的时候去拜访那一家人的时候,母亲哭成泪人儿:“我给他准备了所有需要的东西,半辈子的积蓄也都留给他念书用,可他为啥就是不肯好好念书呢?不念书将来能做啥呢?可孩子一个人在那儿吃苦我又咋忍心呢?”孩子的父亲也感叹自己管得了庞大的金融机构,却管不了老婆孩子。孩子显得更有理:“如果从小让我自己睡,怎么会有今天的事?”一家人争来吵去最终还是父亲选择了妥协,而且最后的结果让人颇多感叹——父亲盛怒之下发脾气将十九年守活寡的愤懑说了出来,气得住进了医院,母亲为了照顾孩子不得已辞去了领导职务办理内退,带着孩子去郑州上大学,这一去又是四年,直到去年孩子大学毕业,夫妻俩才算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孩子虽然在母亲的日夜照料下念完了大学,但成绩平常,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到头来还得靠父亲的关系到当地一个小储蓄所工作,至今没有谈女朋友——他不敢谈恋爱,因为没有母亲在身旁,他睡不着睡不好。我朋友说起这件事,只当是在说个笑话来听,然而如此充满笑话意味的事却在我们周围真实存在着。朋友描述这件事的时候,旁边听者纷纷表示自己也曾听过或见过这样的事,只不过没有这么夸张。我也曾听朋友抱怨说自从有了孩子,两口子原有的生活就完全乱套了,孩子鹊巢鸠占,夫妻只好无奈分居。我相信那位母亲跟孩子一个被窝睡到孩子大学毕业,一定是爱极了孩子,儿子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大小伙子,母亲可能为他做了点点滴滴每一件事,唯独没有做好的是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自立,这个母亲的行为诚然充满了爱,但对孩子来说却绝对是一种害,这种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中国的父母亲非常乐于跟孩子一起睡,并且将其视为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孩子到了上小学甚至念中学仍然和父母睡在一起。国外的做法正好相反,孩子刚出生的一两年需要父母随时照顾,到了两岁或者更大一点之后孩子一定是自己睡觉的,这不单是一种理念和习惯,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培养。我有一次去一个美国朋友家里串门,到了晚上我们孩子一起聊天谈事儿,他们将孩子送到自己的卧室之后自己下楼来继续和我说话,我问他们孩子万一掉下床来或者醒来了哭怎么办?他们说,孩子的小床有护栏,非常安全,至于孩子醒来哭的问题,他们认为根本不是问题,第一次哭过了没人搭理,自然也就不会再哭了。他们说自己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小时候有点怪怨父母,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学着独立,所以到了今天仍然会用同样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另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他们将孩子独自放在小房间里玩。孩子光着脚丫满地跑,拿着水彩笔到处涂,夫妻俩却不管不问。我问他们孩子万一受凉了,摔倒了,或者把墙面涂得乱七八糟怎么办。朋友两口子的回答是,受凉了才会有抵抗力,摔倒了下次才不会摔,满墙涂上了颜色可以重新刷墙,他们怕的不是孩子摔倒或者乱涂,而是怕孩子不摔,也不爱画画。外国人的教育观念和中国人当然不一样,但中国教育中一些特有的现象仍然需要注意到并且逐步矫正,比如前面说到的爱心满满的母亲,牺牲自己和丈夫十九年的时间,日日夜夜呵护孩子,到头来用爱培养出了一个被自己亲手毁掉的孩子,这真的值得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试题是很必要的,因为其有固定基础的作用。我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仅供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共6页,21小题,总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阅读下列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2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zhǎo(▲)。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zhàng(▲),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
2.默写。(8分)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④无限河山泪,▲?(夏完淳《别云间》)
⑤▲,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⑦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⑧报君黄金台上意,▲。(李贺《雁门太守行》)
3.名著阅读。(4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作者是▲。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
B.在主人公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
C.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
D.上面引用的文字,是革命者朱赫来在瓦莉亚等同志墓地上的内心独白。
4.按要求修改下列语段。(2分)
为了加强校车安全管理,①保障乘车幼儿、学生的人身,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分析校车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保障校车安全的主要环节,总结一些地方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征求部分地方、单位和专家的意见,②研究起草了“校车安全条例”。
(1)划线句①缺少宾语,应修改为:▲
(2)划线句②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修改为:▲
5.阅读下列两则广告,回答问题。(4分)
①“汇声汇色”炒外汇②慧声慧色——陈慧琳镇江演唱会
(1)广告中“汇声汇色”与“慧声慧色”两个词语都是成语▲的谐音。(2分)
(2)对两则广告中的这类文字现象,人们褒贬不一。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2分)▲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节选),完成6-10题。(共14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短语和加点词语。(4分)
(1)佁然不动(▲)(2)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4)以其境过清(▲)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
8.选文第②段明写鱼,暗写水,写出了潭水▲的特点,从描写角度来看,这属于
▲描写。(2分)
9.在第①②段中出现两个“乐”字,请说说分别是什么给作者带来这两次“乐”。(2分)
▲
10.文章第④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
(二)阅读《明天不封阳台》(节选),完成11-15题。(共14分)
①是的,明天还封阳台吗?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我知道,无论孵化能否成功,鸽子迟早要飞走;但不知为什么,在内心深处却特别希望它能在我家的阳台上多逗留一些时日。
②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使我不由想起了冯至深情的诗句:“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这故乡,该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吧?
③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那一年,我去内蒙古草原参加一个笔会,当汽车进入茫茫草原的深处时,但见草原无际与长天相连,天地相接处,依稀传来牧羊人的歌声,一群群绵羊在蓝天下移动,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羊群。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我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
④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⑤不知什么时候,儿子拿来了一把布条,要帮鸽子做窝,又找来了水和玉米粒,用作鸽子的晚餐。儿子十岁了,在这座楼房中长大,原来楼前有一块草坪,儿子曾在这块草坪上蹒跚学步,也在夏季的草坪上捉过小虫和蚂蚱。在一片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筑群中,这块草坪仿佛是一个极乐的伊甸园,曾给儿子留下了多少温馨的记忆。可是忽然有一天,来了一个施工队,机器隆隆响了两天后,草坪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艺室。再也捉不到小虫的儿子,对眼前的这位“不速之客”似乎寄予了更多的关注与爱怜……
⑥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⑦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11.为什么最后“我”决定不封阳台了?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
1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
13.阅读选文第②段,回答问题。(4分)
(1)第②段中鸽子不“惊恐”了,为什么眼睛还“紧紧盯着我们”?
▲
(2)从“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来看,鸽子有什么心理活动?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
14.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
15.第③段中作者趴在地上大喊,仿佛有一种游子久别回乡的感觉,其原因是什么?第③段划线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共12分)
我和鸟儿有个约会
庄洒
①我和我的朋友是在阳台上认识的。那天我在阳台上晒红枣,他来阳台上偷吃红枣,不幸被我撞见。我当时一见到他,心里就直扑腾,生怕惊着了他,倒像是我在偷吃他的红枣一样。就在他看到我便飞也似的逃窜时,我喜欢上了他。
②他是一只鸟儿。长得尖嘴猴腮,还灰不溜秋,乍一看还真不像只好鸟。从他那上蹿下跳的调皮劲儿上看,很像我那精力过剩的儿子,所以我断定,这厮一定也是一个小男生。我每早拿出一点红枣摆上阳台。他也守信用,每天厚着脸皮准点飞来。吃饱喝足后,就坦然地飞走了。我则躲在门后偷看,享受着我这人类爸爸的爱意。
③我儿子见到这鸟后,忙着下套子要逮,只是他手笨,没有得逞。被我发现,当即收缴作案工具,并厉声斥责:“你怎么可以随意伤害一只可爱的小鸟呢?他是人类的朋友。”“拉倒吧,老爸,你在我们家里,吃的鸡比谁少吗?”他回敬我一句。
④喂鸟是幸福的,喂那种食欲特好的鸟尤为幸福。几天后,待鸟儿吃得心安理得了,躲在门后的人便想出来认个亲戚。那天,见日头很红,估计他的心情也不坏,我把头从门后慢慢探出,献上早已准备好的笑容,希望他能像喜欢红枣一样喜欢这张脸。然而他不友好,在他看我的眼神中,充满着警惕和敌意。我怀疑他读不懂我们人类的笑容,这是令人沮丧的。可笑的是,在他高度戒备地注视着我的当口,还不忘以极快的速度朝枣儿猛叼上一口,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我觉得他在耍小聪明.为了不影响他进餐,我只好重新退回门后。
⑤一天周末,我见以往总是孤孤单单的他,身后还跟着一只大胖鸟,以为是他的胖太太。我急忙跑到门后窥探他们。这胖鸟给我的印象极好,叫声柔和,仪态端庄.吃相也颇有教养,在我们人类圈中,这叫淑女形象吧。然后据我在门缝反复观察.这胖鸟不是小家伙的太太,因为它们之间从来不黏黏糊糊,也不眉来眼去,只是同来同吃,连同回都不常见。胖鸟每次吃完后,总要衔上一枚红枣带走——可能是一只母亲鸟吧,且家庭负担不小。带她来的是儿子,这母子俩很少对话,不愿沟通,就像我家那母子俩一样。
⑥什么事情都有个结束。我与鸟儿缘尽的时候,是我出差两天回来后。阳台上红枣已尽,鸟儿不见踪影。我急忙很张扬地摆上红枣,古人植芭蕉以邀雨,而今我摆红枣以邀鸟。鸟儿鸟儿何不归?可惜一切都晚了,他们走得干干净净。估计在以后的岁月里,是不会再想我一下了。
⑦鸟儿子走了,还好我有儿子,他是没办法把我甩掉的。那日,见我在阳台上想鸟,儿子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算了老爸,别跟破产似的,不来就不来吧,还省点枣呢。”他是好心,以为舍不得红枣就可以宽我的心,其实,他哪里知道,我真正舍不得的是,我们蜗居在城市的人那少得可怜的温情。只不过鸟儿和我儿子他们从来都不稀罕这些罢了。
16.鸟儿出现时和离开后,“我”和“我儿子”对待“鸟儿”的态度或做法,有哪些不同?请概括回答。(4分)
鸟儿出现时:“我”▲;“我”儿子▲
鸟儿离开后:“我”▲;“我”儿子▲
17.第④段中“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鸟儿“严肃的盯人状”是怎样一种眼神?(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
18.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我急忙很张扬地摆上红枣,古人植芭蕉以邀雨,而今我摆红枣以邀鸟。
▲
19.鸟儿是动物,应用“它”来称呼,文中作者为什么却用“他”来称呼鸟儿呢?(2分)
▲
20.如何理解“我真正舍不得的是,我们蜗居在城市的人那少得可怜的温情”这句话。(2分)
▲
三、作文(共40分)
2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不少于600字;
(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专项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一、(1—5题,共20分)
1.(2分)沼luán嶂hè(对四个得2分,对三个或两个得1分,对一个不得分)
2.(8分)①谁家新燕啄春泥②不畏浮云遮望眼③水中藻荇交横④谁言天地宽⑤国破山河在⑥留取丹心照汗青⑦一览众山小⑧提携玉龙为君死(一空1分,多一字、少一字或错一字,该空不得分)
3.(4分)
(1)(2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分),奥斯特洛夫斯基(1分)。
(2)(2分)D
4.(2分)
(1)保障乘车幼儿、学生的人身安全。(在“人身”后加上“安全”(1分)
(2)研究起草了《校车安全条例》。(把引号改为书名号)(1分)
5.(4分)
(1)绘声绘色;(2分)
(2)(2分)无唯一答案,意思对即可。
示例:我赞同。理由:可以是巧妙利用谐音,言简意丰,引人人胜等。我反对。理由:可以是滥用成语,文字不规范,容易使人产生误导等。
二、(6—19题,共40分)
(一)(共14分)
6.(4分)(1)愣住的样子(或“呆呆的样子”);(2)来来往往轻快敏捷;(3)像北斗星(那样);(4)因为。(一个1分)
7.(4分)(1)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2)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一句2分)
8.(2分)清澈(1分)侧面(1分)
9.(2分)水声悦耳游鱼逗人(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2分)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1分),表现了作者悲凉凄怆(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1分)。
(二)(共14分)
11.(3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1分),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1分),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1分)。
12.(2分)这些词语突出了人类对自然破坏的严重程度。
13.(4分)
(1)(2分)因为鸽子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而且还要孵蛋,它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互爱。(意思对即可)
(2)(2分)鸽子可能在想:我受了伤,又要孵小鸽,太需要得到你们的保护了,你们不能封闭阳台啊,让我能有自由进出的通道,让我能把小鸽带到外面的天地……
14.(2分)
议论(1分)。这一段起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1分)。
15.(3分)因为多年不见的大自然美丽如画的景象再次展现在长期生活在车流、高楼和霓虹灯里的“我们”面前(1分),表达了作者对恬淡和谐宁静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2分)。
(意思对即可)
(三)(共12分)
16.(4分)鸟儿出现时:我喜欢鸟(爱护鸟)(1分)儿子要逮鸟(1分);
鸟儿离开后:我想念鸟(舍不得鸟)(1分),儿子对鸟儿来不来,感到无所谓(1分)。
17.(2分)充满着警惕和敌意。(或:高度戒备地注视)
18.(2分)写出了我急切盼望鸟儿回来的心情(1分),也写出了我对鸟儿的喜爱。(1分)
19.(2分)用“他”称呼鸟儿,反映了“我”渴望与鸟儿成为朋友(1分),突出了“我”对鸟儿的关爱之情(1分)。
20.(2分)作者希望人世间之间多一些温情和关爱。
三、作文(共40分)
西汉高厚八年是公元前哪一年
高后八年就是公元前180年。这年吕后病死,功臣集团与刘氏宗室发动政变,灭掉了吕氏宗族和吕后所立的小皇帝。经过一番博奕,刘氏宗室被功臣派给放了苍蝇,他们心目中的皇帝人选齐哀王刘襄没有当成皇帝,倒是那个无权无势无影响的代王刘恒被天上掉的大馅饼给砸中,当上了皇帝,即后来的汉文帝。次年即公元前179年为汉文帝元年。高后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因为刘邦死后谥号为“高皇帝”,因此吕后就被称为高后。但是往往也用她的姓称呼她吕后。汉惠帝在位七年,死后,外甥女兼皇后张嫣没有生育,因此吕后从后宫美人所生的孩子当中找了一个当皇帝,自己以皇祖母的身份临朝称制。后来,这个小皇帝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吕后下令毒死了自己的这个小孙子。之后吕后又从惠帝其他美人所生的儿子中找了一个当傀儡皇帝,自己仍然临朝称制。这两个小皇帝被称为两少帝。按理说,这两个小皇帝当皇帝时应该按他们来记年,不应该以吕后记年。其实与汉代的法统有关。第一,这两个小皇帝死时都没有成年,从来没有掌握实权,当时掌握大权的是吕后。不过这仅是次要原因,后来历代王朝中太后或皇后称制的现象有不少,但极少有按他们称制时纪元的。如北魏的冯太后、唐代的武则天、宋代的高太后、清代的慈禧太后。第二,则是根本原因,即在汉代别说这两个小皇帝的法统不被承认,就是他们连汉惠帝的儿子的身份都不被承认的。汉文帝当皇帝前,功臣和皇族两派就单方面认定这小皇帝和其他几个汉惠帝的儿子都不是汉惠帝生的,因此必须除去。汉文帝继位时,当时官方定的基调是他继任的是他的哥哥孝惠帝刘盈的法统,而不是他的两个侄子两少帝的法统,即两少帝是假的,不算皇帝。既然不承认两少帝的法统,那么他们当皇帝的八年记年不能空缺。好在汉代从来没有否定吕后的法律地位,再加上她临朝称制,因此她称制的八年就以她记年了。而她的事迹和当政时发生的国家大事就在《本记》或《纪》这种只属于帝王的传记中记述了。她是中国历史上被极少数被列入《记》或《本记》的女姓之一。司马迁在创立《本记》(《记》)这种体裁时,则直接用《吕太后本纪》涵盖了惠帝和吕后称制两代的历史。班固在作《汉书》时,才添加了《惠帝纪》,把《吕后本纪》中发生于惠帝时期的历史和惠帝本人的一些资料归入其中。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