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是什么
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是到老死,互相没有来往。
【拼音】lǎo sǐbù xiāng wǎng lái。
【基本释义】到老死,互相没有来往。原形容自给自足、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后泛指彼此不联系,不相往来。指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出处】《道德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示例】清·薛福成《英吉利用商务辟荒地说》:“盖在太古,民物未繁,原可闭关统治,老死不相往来。”
【语法】构词方式是补充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形容彼此一直不发生联系。
1、时光越老,人心越淡,曾经说好要生死与共,到最后老死不相往来。不必视若无睹,也不必干戈相向,毕竟你曾给过我花好月圆的时光。
2、对于一个你曾经付出那么多的人,又何必恨他或者老死不相往来呢,愚蠢的骄傲与自尊是为自己设下的邪恶牢笼,放过别人也许才是真正地放过了自己。
3、恨是个骗人的幌子,只能闻见味道却抓不住。那些你曾觉得会坚硬到无比的憎恶,坚定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决心,只不过最初的最初是爱。
4、从此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咱俩老死不相往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老死不相往来
二、老死不相往来什么意思
老死不相往来是一个成语,读音是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意思是指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老死不相往来的近义词:形同陌路,视若路人。
1、形同陌路是汉语成语,拼音xíngtóngmòlù,是指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
出处:汪兴仁《秋思》:“却叹世事比人情,形同陌路因何故。”译文:却感叹这世上的人情世故,像形同陌路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
2、视若路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视若路人,至饥饱寒温,无可告语。我把他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至于是饱是饿是寒是暖,都没有告诉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死不相往来
三、<道德经>中老死不相往来什么意思
1、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这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2、大家要问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吗?那么还有什么智慧可以向他学习呢?
3、第一层,先说老子心中的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现代人对于“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当然是不会赞同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内在的思路。这就是老子发现,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个道理,我们一想就通。比如原始农业社会,那种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际关系很简单,也很淳朴。一旦商业发展了,人际关系就复杂了许多。再比如说,发展到现代,有了上网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际关系多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的复杂东西。
4、老子在第80章中描写了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的国家、社会、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称为“乌托邦”、“伊甸园”,或者是“世外桃源”。在这里充满着安适、恬淡、淳朴、简单、自足、平衡,人们不争,不斗,不你死我活,不恋名利,不贪财物。其实,不仅老子这样美美地向往、描写过。此后又有多少人这样向往、描写过,中国有,外国也有。
5、老子那个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国家内部政权的争夺,君王与臣子、大臣之间,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家去读老子的书,就发现他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有许多论说。因此,老子对于历史、现实中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心中向往着已经远逝的远古的淳朴的社会、人际关系。这是第一层意思。
6、第二层,他不仅个人向往那种人际关系,又希望用这种淳朴、简单、惬意的人际关系来校正当时的以及此后的人际关系。他提醒大家,人类的人际关系本来并不像眼下这么复杂、难于梳理,曾经存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人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将自己调整一下?甚至人类全体是不是可以反思一番,将全体调整一番?这不是很深刻吗?
7、《老子》还说过一个很睿智的道理:
8、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
9、天之道是让事物平衡,人之道是相反。天之道是将有余的一方减少下来,补充给不足的一方,这就是平衡;人之道是将本来已经不足的一方还要减少下来,去补充给已经有余的一方。确实,在自然界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动态的生态平衡;在社会中可以看到贫富的不均衡。老子要人们效法天道。如果人们校正了这种人际关系,那么不是很好吗?这是第二层意思。当然现实中,老子的这种想法是很难做到的。
10、第三层,老子又从理想状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给人们以人际关系方面智慧的教诲。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庄周是一玄想家。”他又说:“老子不然。老子乃一实际家,彼乃一切从人事形势利害得失上作实际打算。”因此我们看庄子,是庄周梦蝶,蝶化庄周,像是一只蝴蝶在现实与梦幻中飞呀飞。庄子一会儿又像是一鲲鹏,水击三千里,搏风九万里,逍遥游于长空蓝天。老子固然有他飘逸的仙风道骨的风采,然而读他的书时,又常常看到从书中走来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一个脚踏实地的老子!
11、老子一方面向往那种“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境界,但他是个大智者,当然又清醒地面对现实,当然也就要把现实中的人事关系琢磨研究得深透。比如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的理想国中就提出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这个国家里,虽然有铠甲兵器,但是根本没有陈列的必要,因为这里用不着打仗。这里对战争说不!但是那是理想状态,老子当时的生活中战争多得很,因此他也要精心研究。他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第69章)因此大家可以想到,老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他怎么会看轻人事,轻视人际关系的问题呢?如果不重视的话,不就又是“几丧吾宝”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