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历史地位、意义和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政治改革的代表性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地位、意义和影响的简要介绍:
历史地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变法运动中的重要一环,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改革尝试之一。它发生在战国时期,对后来统一中国的秦朝建立起了重要的基础。
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度、废除封地、取消世袭制度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使秦国政权更加集中,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促进军事力量:商鞅重视军事改革,提倡兵甲一体、兵符制度,并大力发展战争技术和装备,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军事国家之一。
(3)推动经济发展:商鞅实行均田制,提倡农业生产,改善了秦国的经济状况,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4)奠定法治基础:商鞅建立了严密的法律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刑法和律例,对秦国的社会秩序和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响:
商鞅变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后来的秦朝统一中国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2)商鞅变法的一些制度和思想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的延续和影响,如中央集权思想、法治观念等。
(3)商鞅变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冲突,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体而言,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其集权思想、法制观念以及对经济和军事的重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
扩展资料: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
但是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教民耕战”的基本国策。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只有农民由于朴实可信,安土重迁,故而最便于听从朝廷的驱使,平日在家务农,战时应征人伍。他们既是粮袜、战马和运输工具的可靠供应者,又是兵力持续补充的重要来源,从而,以农养战,平战结合,“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第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商鞅对于如何管理国家这个问题,坚持不法古,不循礼,反对以“仁义”说教的儒家思想。他说,惟有“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弱民》)这样,才能达到“以刑去刑”,“以战去战”(《画策》),因此,非以“法治”无以治国平天下。
第三,论功封爵的吏治准则。废除世卿世禄旧制,除了从事农战以外,不得授予官爵。“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农战》)商鞅明令奖励耕织,奖励军功,规定“粟爵粟任”。“武爵武任”(《去强》),即允许人们纳粟换爵,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级的不同爵位。此项改革,是与当时普遍推行的县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第四,综合治理的管理手段。为了强化国家统治,商鞅善于运用行政、法律、税收、价格等多重管理手段。为了控制商业人口,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做出了一些相应规定:根据商人家庭的人口,摊派摇役。他们的一切大小奴仆,均须在官府中注册登记,由官府轮番安排,承担摇役;通过管制粮食贸易,不让商人买卖粮食,他们无利可图,就会想着要弃商务农。为了促使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他还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管理:诸如根据单位面积的实际粮食产量,按亩纳税,国家对任何人一视同仁,以示负担公平;通过提高粮食价格,鼓励务农;统一度量衡制,为国家赋税征收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