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七月网2830

大家好,关于论语十则教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全文翻译

一、译文

1、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5、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6、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8、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9、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二、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三、出处

《论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二、作品赏析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三、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害于你的学业。”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乐:不亦乐乎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论语教学设计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

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论语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曾子三省罔殆女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各自练读。

⑵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别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