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清明唐王禹偁古诗解释?清明王禹偁古诗注释

七月网3860

《清明》古诗怎么解释

解释:

清明唐王禹偁古诗解释?清明王禹偁古诗注释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王禹偁)》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王禹偁

【原文】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诗人简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古诗《王禹偁·清明》诗词注释与赏析

古诗《王禹偁·清明》诗词注释与赏析

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①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②,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释】

①萧然:指空寂超脱的样子。

②乞新火:因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此日禁火,所以要重新取得火种。

赏析

王禹偁(公元954年—公元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召试,升右拾遗并直史馆,后因事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召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扬州。真宗即位(公元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因此世称王黄州。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月余病亡,年四十八岁。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此诗疑是诗人于入仕前客游他乡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清明的描写,展示了其十年客游中清苦的读书生涯。诗中说:这个清明节,没有鲜花也没有美酒,冷落无趣,就像荒山野庙中的和尚。昨天清明,我从邻家讨来新的火种,灯下苦读,直至天亮。诗人那寒窗苦读、心境淡泊之态宛若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