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九华山的得名】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九华山一名的由来,得从唐朝诗圣李白说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浪迹天涯,漫游四方,他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有一年初春,九子山还被积雪覆盖着,李白从秋浦经五溪,直奔青阳,他是应好友韦仲堪之邀,来游九子山的。
韦仲堪得知李白快到了,惊喜万分,连声对衙役吩咐道:“快!快!快随我去迎接谪仙!”
皖南的初春。寒气逼人,韦仲堪一口气登上了清泉岭,他喘了口气,又下岭来到五溪,安排好山珍美酒。
这时,忽见李白舞剑哼歌而来。韦仲堪欣喜若狂,忙迎上前去,连声说道:“恭迎谪仙,恭迎谪仙!”
李白一见老友韦仲堪,连声谢道:“韦处士,你我之间何必如此?”
韦仲堪说:“你不辞路途遥远,来到这穷山僻野,为九子山争荣,为我韦仲堪添光,理应亲迎。”
李白说:“看你,越说越把我当外人了。”
二人在五溪亭落座,韦仲堪连忙吩咐摆宴,为李白洗尘。李白先饮一盅,连夸好酒好酒。韦仲堪说:“我这香酒,就是朝中大臣和州官来了也休想尝一口,是专为你精心酿造的呵!”
“你真是有心人啊!好,老友相逢,开怀痛饮!来,我敬韦处士一杯!”李白又一饮而尽。
李白酒喝多了,话也多了,说这说那:“韦处士,此处是何处?”
“九子山上流下五条溪水,在这里变成一条流入长江,所以此地叫五溪。这就是五溪亭,来往行人都要在这里喝茶饮酒,眺望九子。哦,请问谪仙近来到了哪些名山?”
李白说:“前些时候在庐山转了转,近来在秋浦寺待了一些日子,现在来到九子,得好好玩玩。韦处士,你知道九子山的来历吗?”
“若不是谪仙问起,险些忘了介绍。”韦仲堪向李白讲了“九子战妖的传说”。
李白兴致勃勃地说:“早有窦县令钓龙成仙和东晋葛洪在此修道炼丹,现如今有何高僧名道修炼?”
韦仲堪说:“有位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来这里修行。他住山洞,食黄精,信奉地藏王菩萨,辟地藏王道场。”
李白听后问:“能上山会见这位高僧吗?”
“这高僧是诗佛,他曾要我请谪仙到山上一聚。”
“看来这高僧心诚,我们就上山见他。”
韦仲堪急忙阻止,说山上大雪封路,清明以后准陪同他拜见高僧。酒过数盅,韦仲堪生怕李白扫兴,忙又和李白介绍五溪山色和神奇的六泉(青阳县地名),说:“五溪的山,一天四变,五光十色,请仔细观看。”李白张开醉眼,向前望去,十分惊奇,只见峰峦叠嶂,山色凝秀,轻烟缭绕,薄雾缥缈。忙问:“对面是什么山?”
韦仲堪说:“对面是九子的双峰,这边是小莲花峰和大莲花峰,进了六泉,就一目了然了。”
李白说:“山俊峰秀!快去六泉口一游!”
两人沿着五溪河,进了六泉口。一路上,怪石林立,山峦映水,李白忍不住赞道:“妙哉!妙哉!韦处士,看来五溪乃九子山第一胜景。”
韦仲堪见李白兴致百倍,甚是高兴,又说:“这才开始,好景还在后头。”说着,领李白看了六泉。果然,地下冒出六股泉水,水越冒越高,象六朵鲜花在飞舞,好看极了。韦仲堪打趣说:“看那!六位水姑娘在欢迎谪仙呢!”
李白哈哈大笑:“韦处士真会开玩笑。”
韦仲堪说:“谪仙,快看云来雾去。”
李白抬头望去,只见莲花峰伫立入云,云雾飘飘走动,把山峰遮住一半,很快就把山峰吞没了,变成茫茫一片。不一会儿,云消雾散,山峦又显现出来。瞬息万变,景色迷人,看得李白如痴如醉,高兴地说:“不亲临九子,怎知九子山绚丽多姿?这九子山比花还好看,比画还美,你看,多象出水芙蓉!”
韦仲堪忙说:“谪仙高见,很象,象极了。”
李白说:“芙蓉是花,我想为它改个名字,韦处士意下如何?”
韦仲堪求之不得,连忙拱手拜请:“正合我意,请给九子赐名!”
李白说:“改名九华(花)山好不好?”
韦仲堪说:“九华山,好,太好了!”
从此九子山就更名为九华山了。
【瑶族牛生日的传说】
瑶家有一传说:"盘古开天,鲁班造墙,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瑶族古籍《盘天大歌》和《过山榜》中说:"寅卯两年发大水,天下万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俩,藏入葫芦飘水上。才得以延续人类,后来盘王登殿,赐瑶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种,安居乐业。然而,瑶山地区,穷山恶水,尽管人们辛勤耕种,仍然朝不保夕。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访民情,看到瑶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岭崇山之中,刀耕火种,生活艰难,于是禀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间,牛王下凡来耕田。自从牛王来到人间后,瑶家人就开始耕田插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感谢牛王,瑶家人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传统节日牛生日。
瑶家有一首民谣"四月八,丢犁耙,七月半,谷满仓,收回万担粮,全靠牛帮忙。"四月初八这天,瑶家人最爱护牛,把牛当作神明来祭礼侍奉,要让牛丢下耙犁休息一整天。这天,任何人都不准鞭打牛,不准斗牛,更不准杀牛,连骂牛亦不准。头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牛洗一次热水澡,将全身梳刷得干干净净,还要将牛栏摆弄得整整洁洁,铺换一次新草,用红纸画上或者剪成佛符贴在牛栏上,驱邪劫病送瘟神,保佑牛的健康。这天,牛吃的东西更是别致精彩,清晨,人们就争先把牛放出去吃露水草,越早越好,"抢头"。上午,用糯米酒糟煮鸡蛋给牛吃,在瑶家,小孩过生日有吃鸡蛋的习惯,可见对牛的崇拜。拜家有句俗话:"人过生,吃人参;牛过生,吃苦参。"下午,就用苦参熬泥鳅喂牛,使牛健康长寿。到晚上,瑶家人还要选出壮的牛来聚会,瑶家人穿着节日的盛装,围着熊熊的篝火,敲着长鼓,唱着欢快的歌儿翩翩起舞。
民间传奇故事精选(五篇)
【#能力训练#导语】传奇故事,虽奇而不荒诞,虽趣而不俗,虽神而不虚假,这就是传奇故事的精髓。下面是分享的民间传奇故事精选(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黄帝的时候,有个名叫宁封的人,家住在一条河沿岸的一个部落里。他母亲是个捏陶泥坯的,宁封三岁时就跟着母亲来到窑场。他最爱学着妈妈的样儿捏各种各样的盆盆罐罐。母亲看他聪明好学,就教会了他捏制各种陶坯的手艺。年复一年,斗转星移。宁封长大成人了,部落里就派他专门从事烧陶。
宁封受母亲的感染,对工作很负责,他专心专意地捏呀烧呀,可是烧出的陶器总觉得不满意,不是粗糙笨拙,就是形体不正。宁封子说他对不起部落的人们,每天除了上窑场工作,就躲进自己的泥屋里,不跟外人接触,连妻子和他说话,他也不理。
他就这么闷闷不乐地呆在屋里,每天都是妻子把部落分配的饭食,用陶钵给他端回来吃。宁封吃着,想着,食不甘味。妻子看他一心扑在制陶上,累得人都又瘦又黑,吃过饭就叫他躺在草席上歇一会。说来也怪,往日里宁封根本睡不着,今天身子一倒,就呼噜呼噜地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自己脚踩着五色的彩云,去了一万个国家,各处的人们送给他很多很多的陶器,那些陶器可好看了,样式别致,有尖底的,有圆的,有方的,还有带盖的,并且画了彩色的花纹和各种各样的图案,简直使人眼花缭乱,只当到了天宫。
宁封高兴地笑了,笑出了声,也笑醒了。他连忙把自己的梦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兴奋地说:“好呀,你还不如到外面转转,多看一看别的部落的陶器,或许就能制好了。”
字封正有此意,听了妻子的话,就赶紧收拾行囊。部落首领知道了宁封的打算,送给他一匹马,宁封骑着马就出发了。宁封一去两年。妻子盼呀盼的,总算把他盼回来了。
他拉回来一车陶器,整天钻在这些陶器堆里,看呀比较呀,描呀画呀,又取来砂泥盘一盘、捏一捏,没头没尾的。
这一天,天还没亮,他就叫醒妻子,两个人摸黑来到窑场和砂泥。泥一和好,宁封就坐在草席上盘陶坯。他一会盘一会捏,妻子端来饭也没吃。太阳都直射头顶了,他还在干着。妻子嗔怪地给他戴了一顶竹篱,又端详着他捏的一大堆陶坯,高兴地说:“好呀!真好呀!”
宁封逗趣地说:“比我梦见的还好看哩!”
一个一个的坯子制成了,放在草棚下阴干。快干了,妻子就蹬动转轮,宁封拿着陶坯在转轮上磨。磨光后,宁封又和妻子用赭石在坯子上画图案。他们不再重复画过去简单的图形和直线条。
宁封的妻子特别心灵手巧,天上飞过一只小鸟,唧喳地一叫唤,她就几笔画出一个飞动的小鸟;地头跑过一只梅花鹿,也没跑出她的手,她让它静站在陶盆的壁上。她想起了男人们捕鱼的鱼网和捕回的鲤鱼,也画在陶盆上。
快到收获季节了,想象收获后全部落的人们在广场的欢庆场面,她就在陶钵上画了一圈手拉手舞蹈的人,有男有女,活泼热烈,连宁封都称赞她画得好。
后来,他们又画出一套变形的图案,好像不太像,却很传神,也有生活情趣。
他们还在陶罐上用指甲捏出棱形排列的指甲纹,拿绳子印出一排排的斜纹,有时也给陶罐做了几圈的堆纹、蛇纹。最有意思的是罐盖的把手,他们把盖把捏成各种动物的形象,鸟头上刺着锥纹,小兽顽皮地站立着,还有张大嘴呼叫的人头。
一日日的辛苦,几年的心血,宁封终于制出了非常美观的陶器。这些既好看又实用的陶器,不光本部落的人喜爱,交换到外部落,也很受欢迎。
部落首领把宁封制的陶罐献给了黄帝。黄帝看到这样浑圆而又精致的陶罐,仔细地欣赏着上面的彩色的图案,连声说:“好,好!天下竟有这样的人才!”
黄帝立即派人把宁封请到了宫中,详细地询问了陶罐的制作情况,就委派宁封为陶正,专门管理全国的制陶工作。
从此,陶器就一直为人间作着贡献。
2.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尽力尽心,很少出差错。可随着牲口、食物的储藏数目的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想了很多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数目。但增加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方便,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于是仓颉又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表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就把每年祭祀的次数、每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等,都交给仓颉管。如此一来,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经不抵事了。仓颉又犯愁了。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发现人们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就可以认定前面有什么动物。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他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推广开了。就这样,文字开始形成了。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就有点骄傲自大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字也马虎起来。
黄帝知道后很生气,便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老人对仓颉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原来他把“牛”字和“鱼”字教反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他连忙道歉,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3.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桂林山水甲天下,到过桂林的人,都晓得洞大要数七星岩,山高要算老人山。这座山,坐北向南,面对桂林的大小群山,活像一位威严的老人。
相传秦始皇曾征调大批民夫修筑万里长城,被征去的民夫可受罪啦。监工的像催命鬼一样拿着鞭子,紧跟在民夫的后面,日夜不歇地催着挑石头呀,抬石料呀,把民夫累得腰弯背拱,汗水哗哗直流。好多人累得死去活来,呼天保佑呀,天不答应;喊地搭救呀,地不显灵。
有一天,东海龙王的三公主要到南海去拜见仙女,想走旱路,趁机看看凡世人间。她清早起来拜辞了龙王,跳出龙宫,驾起一朵祥云,腾上高空,飘飘游动。她站立云头往下界望去,只见黑压压成千成万的民夫,枯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光着膀子,拼死拼活地在长城下抬石头。于是,她便起了同情和怜悯之心,暗暗下了决心,要想法子帮助民夫解除苦楚。
三公主挥舞彩带,催紧飞云飘游到南海,按下云头,走进普陀岩,拜见了仙女,开口禀道:“仙女呀,你行行善心,救救修筑长城的可怜的民夫罢!”仙女听了,扬起柳眉答道:“善良的三公主啊,秦始皇修长城是想抵挡外来敌人;你要帮助劳苦民夫减轻痛楚,我可以给你一支柳枝,把南海中的石山赶去筑墙罢!”三公主听了非常高兴,接过柳枝,转身就往外走。忽然听到仙女说道:“三公主,我助你赶山筑墙,你要依我两件事:第一件,一路之上不可贪图玩耍;第二件,一路之上不要同凡人说话。”
三公主连忙答应,到了南海,把柳枝往海水里轻轻甩动。只见海水翻滚,一座座石头山接连跳出水面,有的变成虎、豹,有的变成骆驼,有的变成大象,有的变成锦鸡……三公主看这些石头变成了飞禽走兽,喜得眉开眼笑。她挥动柳枝东边拦来西边挡,赶着它们徐徐朝北前进。
三公主记着仙女的话,赶着这群飞禽走兽,走过茫茫大海,又走过千山万谷,一连三天三夜没有敢停留一下。这时她已经累得一身汗水,走着走着,忽然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这里一条江水碧绿得像玉石,岸边开遍各色鲜花。三公主想道,人间还有这样好的地方,我何不到江边洗洗脸,擦擦汗再赶路也不迟。哪里想到,这些虎、豹、骆驼、大象、仙鹤、锦鸡,越跑越快。三公主正在着急,忽见一个头戴风帽、身披大袍的老公公从家里走了出来。三公主高兴的说道:“老人家,我已经赶了三天三夜路了,想在这条江里洗洗脸,请你替我看管一下这群虎、豹、骆驼、大象、仙鹤、锦鸡好吗?”老公公用手擦擦眼睛,又仔细看了一下,答道:“这哪里是什么虎、豹、骆驼、大象、仙鹤、锦鸡,明明是些大青石呀!”老人家一语道破,这些飞禽走兽一下子全成了石山,再也不走了。
这时三公主慌了手脚,急忙扯起柳枝又抽又打,直累得汗水滴滴,石山还是不摇不动。三公主长叹了一声说:“只怪我忘记了仙女的话,耽误了搭救众生的大事。”说罢向老公公深深一揖,说道:“拜托老公公替我照看这些石山,我到南海请罪去了。”三公主哪里想到,老公公一下子也变成了一座石山。
这座石山,就是老人山。在老人山的四面,围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山,有的像虎,有的象豹,有的像骆驼、大象,有的像仙鹤、锦鸡。老人至今还受三公主的嘱托,精心地看管着它们哩。
4.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从前,柳河湾里住着一个叫周成的小伙子,自小失去双亲,十分孤苦。周成十八岁时,好心的邻居就给他说了个媳妇——蒲氏。婚后,两人十分恩爱。周成下地干活,蒲氏在家纺纱、织布、料理家务,小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这一年刚刚忙罢麦收。周成突然得起病来,咽喉肿痛,鼻子和口里冒火来,吃饭也免不了把脖子歪几歪,和村里很多人得的病一样,人们到处求医,结果是吃药无效,求神不灵。蒲氏心里难过,整天张嘴泪不干,一天夜里,她梦见自己来到了一座高山,名叫花儿山。山上万花艳艳,浓香扑鼻。她走到山顶,见一株花草生得别致逗人喜爱。它铺开一簇绿叶两边像锯齿一样,青紫色的花茎上开着金黄的小花。有人告诉她这种草名叫公英。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消散痛肿的作用。蒲氏听了不禁高兴地笑了起来。蒲氏笑着醒来,原来是自己做了一个梦。
第二天清早,她就把梦告诉了丈夫,并打算去花儿山采药。周成听了,说:“花儿山,东南天,脚生泡,鞋磨穿,淌过九十九条河,绕过九十九道湾。路途遥远,你可去不得呀。”蒲氏说:“只要能找到这种药草,别说过河绕弯,就是走上千山万水,我也心甘情愿。”她收拾好行装,毅然辞别了丈夫和乡亲。
蒲氏走了一天又一天,饿了口里啃干馍,渴了河边饮清泉,倦了草地盖甘露。终于淌过九十九条河,绕过九十九道湾。一天,她走到一座山下,见有一个茅棚,里面坐着个老太太正在纺纱。
她连忙走进茅棚向老太太问路。老太太说:“你再往东走上百步,左数九十九棵树,右数九十九棵树,对着中间的那棵树往前走,就有上山的路了。”蒲氏按照老人的指点,来到百步尽头,真的左数九十九,右数九十九,顺着中间那棵树信步朝山上走去。不大工夫,眼前现出了一条直通山顶的大道。她来到了山头上,只见绿树荫下,座落着一间房子,有一个老头正坐在门口聚精会神地看书,那老人鹤发童颜,精神健旺。蒲氏上前施礼,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求老人给以指点。
老人仔细打量着蒲氏,说:“这种药草名叫公英,它要长三千年方能入药。你历尽千辛万苦可不容易呀,回去吧。”
蒲氏呆呆地看着老人,说:“难道人得了急病,也非等三千年再治不行吗?”
老人听了蒲氏的话,点点头说:“是呀,如果不等三千年的话,病人服了这种药草,采药人就会马上死去的。”
蒲氏恳切地说:“只要把大伙的病治好,我甘愿一死。”
老人听罢,沉吟一会,点点头说:“既然你有这颗诚心,好吧。”说着,他从屋里拿出一朵金花递给蒲氏,说:“只要戴上这朵金花,就能免去一死。去吧,按照你梦里见的那样寻找去吧。”
蒲氏谢罢老人,头戴着那朵金花,径直往山顶走去。她到了山顶,嗬,满山顶到处是鲜花,绿叶映衬,五光十色。她凭着自己的记忆,终于找到了那棵仙草——公英。她双手捧着公英草,朝着自己的家乡张望,激动得两行热泪如断线的珍珠,再也无心在山上停留,急忙朝山下跑,头上那朵金花,也在奔跑中失落了。
蒲氏回到了家里,熬了一锅药汤,大碗大碗地分给众乡亲。只用了三天时间,乡亲们和周成的病全都好清了。蒲氏看着大伙的病情转好,微笑着合上了眼睛。人们听到蒲氏死去的噩耗,都难过得掉下了眼泪。蒲氏被安葬不久,在她的坟上长出了许多公英,后人便将其称为“蒲公英”。
5.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话说乾隆年间,乾隆喜欢吃萝卜,当间大臣和坤就献计向全国征集的萝卜进贡,各官员为了讨好乾隆纷纷去征集好萝卜。可偏巧这时四川一带闹了一场大旱灾,田里庄稼颗粒无收,而朝庭的税物照常繁重,四川一带民不聊生,这时当朝一个叫刘墉的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心要为百姓们减轻负担。刘墉一听皇上要全国征集萝卜,于是一计上心头。
刘墉来到四川,召集当地官员下达皇上征集萝卜的旨意,当地官员万大人为难的讲:“刘大人,我们四川一带闹了旱灾,您是知道的,现在庄稼颗粒无收,哪有好萝卜上贡。”刘墉看到他那为难的脸色,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刘墉对他耳语了几句。只见这时那万大人一听吓得跪在地上急忙道:“刘大人,这样不好吧,万一万岁爷怪罪下来,下官可担当不起啊,到时我怕受苦的还是百姓啊。”刘墉笑了笑:“没事,有事也由我承担,而且还可能造福四川的百姓哦。”万大人好像略有领会。
第二天,万大人拿了一包东西找到刘墉,对墉讲:“这是我昨夜连夜挑选的,您看怎样。”说完打开包袱,刘墉看了看,那萝卜还真是小的可怜,全只有手指大小。刘墉从中选了一个比小指还小的萝卜,笑了笑,“这个好,就这个了。”那万大人还是心有顾忌,“刘大人,这样行吗?如果皇上真的怪罪下来,下官可真的担当不起啊。”
“万大人,没事。你就放心在这等消息吧。”说完刘墉拂袖而去。
话说到了进贡这天,满朝文武都拿出自己在各地征集的萝卜,那可真的是又大又好。在这其中要数和坤的进贡的萝卜。乾隆看见这些萝卜笑了笑,说道:“和爱卿,看到你们进贡的萝卜,我想天一一定太平无事,又是一个丰收年。”
“对,对。有万岁爷这样的明君,治理有方,天下当然一定太平”和坤拍着马*,笑了笑。众大臣也连声称是。
这时该到刘墉进贡了,只见刘墉手捧一个红色盒子,外观极其漂亮,进贡给了乾隆,乾隆一见好生喜欢,猜想其中一定是个大萝卜,于是亲自拿过来,打开盒子,哪知打开盒子里面竟还有一个一样的红盒子。乾隆不知刘墉葫芦里卖着什么药。只有继续往下看。一连打开了五个盒子后,只见那盒子只有了掌心大小,乾隆打开一看,只见一个比小指还小的萝卜。顿时怒了。“刘墉,这就是你进贡的萝卜。”和坤在一旁也落井下石的讲,“好你一个刘墉,竟敢戏弄皇上。”
刘塘一脸苦相,对皇上无奈的讲:“这次我去了四川征集萝卜,当地正在闹旱灾,这是我在当地官员上贡的萝卜中选的一个的萝卜,当地百姓不仅庄稼颗粒无收,而且还要面对繁重的税务,百姓们现在都在吃草根,吃完草根就吃观音土,这个萝卜是我千辛万苦才征集回来的。”乾隆一听,“真有此事,和爱卿,刚你不是说天下太平了吗?怎么又有此等事情,在座的各位官员,你们讲怎样才能解决四川一带的旱情。”
此话一出,和坤‘吱呀,吱呀’几声,就没了话。
刘墉上前一步回管道:“万岁爷,当务之急,还是得减税,朝庭再拨救灾金下去,这样一定能帮他们度过旱情。”
文武百官也连声称是。乾隆一听,点了点头:“好,好。传我旨意,四川一带免税三年。拨纹银100万两。帮四川度过灾情。”
第二天,四川到处呼喊:“免税三年了!”刘塘一个萝卜换来百姓之福也成为佳话。
长篇民间传奇故事精选【五篇】
【#能力训练#导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下面是无分享的长篇民间传奇故事精选【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长篇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上古时候,有一位帝王叫舜。在舜刚刚长大成人时,就被黑心的后娘赶了出来。舜有家回不去,便四处流浪。
这一天,他走到了泰山脚下,见这里风景好,就到村里给长老打了个招呼,住下来开荒种地。当时,泰山脚下的人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啊吵呀。到庄稼成熟季节,山边村子里的人便进山来。他们不由分说,把舜种的熟了的庄稼全给抢走了。舜呢,没说啥话,去照料他种的瓜果。等瓜果熟了,山边村子里的人又来把瓜果抢了。舜没办法,摇了摇头,往深山里挪了几里,再开荒。但过些时候,成熟的庄稼又被轰抢了。
一天,舜开垦了几片小荒地,便在竹林边歇一歇儿。他摆弄着小竹棍儿,想起了小时候做的竹喇叭和柳皮喇叭。他砍了节竹筒子,仿着小竹喇叭做了个大竹喇叭。吹一吹,声音不算多好听吧,总算有了个消遣的事儿。
又一天,舜在竹林边歇着,捡了一根虫打了几个眼儿的竹棍儿,做成了个喇叭吹儿。一吹呀,好听极了。舜很高兴,又砍了一截好竹筒,打了几个洞儿。吹呀吹呀,忘记了累,心里也不烦了。
就这样,舜带着这根竹喇叭儿,干活累了吹,睡觉前也吹,有空儿就吹。
庄稼又熟了,山下村子里人又来抢。舜知道自己没法儿拦,只好坐在一边,吹竹喇叭。舜一吹呀,那些抢庄稼的慢慢停下来了。一会儿,干脆放下手中的东西,一齐围到舜跟前,听舜吹竹喇叭。
舜呢,也没理睬,照样吹呀吹。那些人都瞪着眼,张着嘴,听得入了迷。
舜一不吹,抢庄稼的人说:“喂!你这位大哥,本来这儿是我们的,不论谁种我们都收。你今天吹的东西怪好听哩,从今后我们不收你的庄稼了。”
舜说:“想收你们还收吧,山上的野果我拾了一洞,也够吃了。”
大家说:“不收了,你收收吃吧。大哥,你下山吹吹这东西,叫俺村里人都听听吧!”
舜一听,他们喜欢听自己吹喇叭,就答应跟他们一块下山。
舜来到树子里,两户人家正在打架。舜想解劝,一个人拉着他,说:“你管这事干啥。走,咱到屋里吹那东西去。”
舜走进屋里,喝了点水,就吹响了竹喇叭。他这一吹,屋里屋外围了好多人。打架的人也不打了,他们都静静地听舜吹,个个儿都露出高兴的样子。
舜吹呀吹,他们听呀听,听个不够,个个儿入了迷。
舜要走了,他们拉着不让他走,还要他吹。舜说:“我把这东西给你们留下来,你们自己学着吹吧。”舜把竹喇叭儿留给了他们,又教会他们咋吹。
第二天,人们纷纷去找舜,要学吹这个东西,舜趁着这个时候给他们讲好多道理:有事莫吵,细商量啊;有气慢慢消,莫闹呀,有火慢慢息,莫怒呀。又给他们做了好多喇叭儿。
人们常听舜讲道理,跟舜学吹竹喇叭,性子慢慢儿改了,很懂礼仪,也不打架了。
有个人问舜:“大哥,这东西真好,又能消闷解愁,又能熄火儿消气儿。它叫啥名呢?”
舜想了想,就在地上写了个“箫”字,说:“它是竹子做的,应该是竹字头儿,人听到就会肃静。竹字头下就写个肃,合起来的字音就念它‘消’吧。”
从此,人们知道了箫这种乐器。
【篇二】长篇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山村里,住着一户姓金的老夫妇。他们没有孩子,临老才收养一个义女,名叫金花。小金花七八岁时,遇上荒年。金花年纪幼小,爹妈又年迈多病,日子可真难熬。锅下没柴烧,锅里没米下,吃上顿断下顿,连老鼠都不来她家掏洞。金花姑娘虽说是小小年纪,却很懂事,知道孝敬老人。她天天到山坡上挖野菜,好让爹妈充饥。
有一天,饿得头晕眼花的金花又上山挖野菜。她挖着挖着,忽然在草丛里发现一颗闪闪发光的金豆豆。她捧在手里,叹口气说:“金豆呀金豆,你多好看!可惜不好吃。”
金花望着金豆,想起秋天割黄豆时,爹爹点起一把火,把几棵结着饱腾腾豆角的豆秧架在火上,只听“噼噼啪啪”一阵响,被烧熟的黄豆籽儿滚在地上,捏起来一颗填到嘴里,牙一咬,“咯崩崩”响,黄澄澄、香喷喷的。现在想起来,金花还直流口水。
想到这里,天真的金花就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金豆埋在土里,然后又端来一瓢清水浇了浇说:“金豆呀金豆,你变一棵黄豆苗吧!秧儿长大大的,角儿结多多的,让俺烧烧吃。”
谁知她话音刚落,真的从埋金豆豆的地方长出来一棵黄豆苗苗,转眼就是好大好大的黄豆秧儿。金花惊奇地看着它开了花、结了角,一会儿就成熟了!金花高兴极了,忙把长熟了的豆秧拔了出来。
她拿着这棵豆秧正要走,只见地上金光一闪,那颗埋进土里的金豆又滚了出来。金花想,金豆会变黄豆,也一定会变别的豆豆。
黄豆烧焦,爹妈还是咬不动,这可咋办哩?让它变一棵绿豆吧,结了籽儿好给爹妈熬绿豆汤喝,又能去火,味道又好。想到这里,金花又把金豆埋进土里,照样又端一瓢清水浇了浇,说道:“金豆呀金豆,你变成一棵绿豆苗吧!秧儿长大大的,角儿结多多的,让俺给爹妈熬绿豆汤喝。”
金花的话音刚落,埋金豆的地方真的又长出了一棵绿豆苗苗,转眼工夫又长成为好大好大的绿豆秧儿。金花看着它开了花,结了角儿,一会就成熟了。金花把这棵绿豆一拔,那颗金豆又从土里滚了出来。这时,金花想:哎呀,俺得宝啦!这金豆一定是个啥都会变的宝贝!
金花回到家里,爹妈见她拿回来两大棵豆秧子,秧上都长着饱满的豆角儿,一棵豆秧上的籽儿剥出来,也能盛两大碗呢!爹娘问金花是从哪里拔来的,金花便把捡到金豆的事说了一遍。
爹妈不相信,金花就走到院中,又把金豆埋到土里,又端了一瓢清水浇了浇,说道:“金豆呀金豆,你变一棵玉米吧,杆子长粗粗的,棒子结得大大的,让俺给爹妈做粥吃。”
顿时,院里长出一棵玉米苗苗,像被手提着一样“噌噌”地往上长。不大一会儿,杆子长粗了,顶上出缨了,腰里甩“花线”了,玉米棒子也出来了。玉米杆上一下子出了三个棒子,长得比棒棰还大呢!
金花家得了宝贝,左邻右舍都争着来看。
金花爹对人和善,心肠好,对来看的人说:“金花得了这宝贝,这是天意,是让它救咱们全村的穷人的。
谁家没吃的,拿去让它变粮食吧!”有了这颗金豆日日夜夜地变这变那,家家清水锅里,都能煮上豆豆或玉米粥,都能保住性命了。
消息像阵风一样传到地主的耳朵里,他硬说金豆是从他家的山坡上捡的,逼金花交出来。金花生怕金豆被头人抢走,就把金豆含在口中。地主要让人强行撬开金花的嘴,金花没有办法,就把金豆咽到了肚里。
金花咽下金豆以后,通身立刻闪闪发光,这光刺得地主和他的帮凶们连眼都睁不开了。等他们一伙人睁开眼时,就什么也不见了,吓得像筛糠一样直打战。这时,金花突然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
金花升天以后,变成一颗星星。每天早晨又明又亮地出现在东方,人们叫它启明星。人们说,金花舍不得她的家乡,舍不得她的爹妈,天天一大早便一眨一眨地睁大眼睛在张望呢!
【篇三】长篇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很早以前,在一个屯子里,有个小孩儿叫胡儿,三岁死了爹娘。好心的邻居们,东家一口、西家一顿地把他养活到十二岁。之后,他以给老地主放羊为生。
这天,野狼冲进羊群,叼走了一只羊羔。老地主把胡儿打得皮开肉裂,还把这只羊羔记在胡儿的账上,等长大了连本带利一块儿还。胡儿挨了打,又欠了债,横下心离开老地主家,走进了深山老林。可是,他很快就迷路了,分不出东南西北。
天黑了,胡儿看见远方有火亮,就奔着火亮走。到眼前一看,是一堆火,有五六个人围着那堆火吃饭。胡儿走过去,求大伯大叔给点吃的。这几个人是挖人参的,在树林子里看见这个小孩儿,都很惊奇,他们给胡儿饭吃,关心地问他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胡儿边吃边把自己的情况讲了。这几个人都可怜他,领头的老大说:“往后跟着我们挖人参吧。要不,你一个孩子,别说碰上老虎,就是碰上狼,也把你吃了。”打这时起,胡儿就跟着这几个人挖人参。
这几个人在深山里转悠了半个来月,连棵人参苗儿也没看见。这天,他们正坐在一棵大树下面歇息,冷不丁刮起了风。老大听见风声,蹦起来说:“不好,老虎来了,快上树!”几个人立时爬上树,一只老虎紧接着来到树下边,抬头看树上的人,张开大嘴叫了几声,震得树叶子哗哗响,接着就趴在了地上。老大一看,知道这只老虎不吃个人不能走,就说:“老虎找来了,咱就照着老规矩办吧!”说着,老大率先把自己帽子扔了下去。这是个老规矩,就是在遇见老虎的时候,各人扔各人的帽子,老虎叼起谁的帽子,谁就得为了大伙儿去喂老虎。几个人把帽子都扔下去,老虎站起来,叼起了胡儿的帽子。
胡儿二话没说,从树上下来,走到老虎身边说:“为了大伙儿,我情愿让你吃。”奇怪的是,老虎没吃胡儿,叼着胡儿的帽子转身走了。胡儿想,为了大伙儿,我就跟你走吧!一直跟到一个大石砬子后,老虎扔下帽子,没影了。
胡儿这才觉得累,一*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喘匀了气,四下一看,地上长着一片枝叶古怪的草,棵棵都顶着一团红籽儿。胡儿冷不丁想起来,这不正是老大说的人参吗?他四下看得仔细,认准了周围的环境,顾不得乏累,回头去找大伙儿,好不容易才找到,便把大伙儿领到那一片人参窝。老大一看说:“这是胡儿的福气啊,咱们跟着沾光了。”
大伙儿开始动手挖人参,总共挖了一百棵,里面有一棵的,足有一尺多长一斤多重。老大把这棵无价之宝用树皮仔仔细细地包好,交给胡儿说:“我们沾你的福气,都发财了。这棵的,除了你,谁也没有福气享用,归你了。”
胡儿把这棵无价之宝揣进怀里,和大伙儿一块儿下了山。那些人各回各的家,胡儿没有家,就在山下一座破庙里住下。因为连日走得太乏,进了庙就倒头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日头已经升得很高了。胡儿觉得身上挺暖和,睁眼一看,身上盖着一件红衣裳。胡儿愣了,急忙爬起来,看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姑娘笑吟吟地看着他,胡儿连忙问:“你是从哪儿来的?”大姑娘说:“是你从森山把我带到这儿的。”胡儿听了,急忙查看用树皮包着的无价之宝,发现大人参不见了!胡儿立时放声大哭了起来。
大姑娘劝胡儿不要哭,说她就是那棵人参,往后会给胡儿带来很多好处的。胡儿不哭了。大姑娘又弄来饭菜,两个人吃完了,大姑娘笑着说:“你年岁太小了,要不,我就给你当媳妇儿了。如今,你就叫我姐姐吧!”胡儿真的叫起姐姐来。这时,大姑娘说:“小弟弟,你要想发大财,我再变成大人参,你拿着到山货庄,至少能卖一万两银子,你就买房子、置地、雇伙计,当个大财主。要不想发大财,愿意有我这个姐姐,咱俩就一块儿过日子。”
胡儿从小失去了爹娘,听大姑娘这么一说,就说:“我不想发财,我要姐姐。”
大姑娘用法术变了三间草房,两个人住下了,还在房后种了一片萝卜。胡儿白天上山打柴,回来的时候,姐姐早把饭菜做好了。晚上,姐姐把厚被给他盖上,暖融融的。胡儿头一回享受到了亲情。
这天,老地主领着一帮人到山上打猎,看见了大姑娘。老地主见大姑娘长得好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闯进了她和胡儿的家。正在这时候,胡儿打柴回来了,老地主一见胡儿就问:“你怎么到这来了?”
胡儿说:“这是我的家。”老地主斜眼瞅着大姑娘说:“你的家?你家怎么有个大姑娘?”胡儿说:“那是我姐姐。”老地主眨巴了几下眼睛问:“你自小没了爹娘,独自一人,哪儿来的姐姐?”胡儿说:“在深山老林里认的姐姐。”老地主一愣,紧着问:“深山老林哪有什么姐姐?准是妖精。”胡儿听老地主骂姐姐是妖精,气哼哼地说:“你才是妖精,俺姐姐是人参……”胡儿一下子说漏了嘴。
老地主一听是人参,准是人参精,吃一口会长生不老。老家伙眼红了,对胡儿说:“你给我放羊的时候,吃了我半年的饭,还丢了一只羊羔,这只羊羔要是到现在不仅长成了大羊,也许还传下好几代了。我不跟你多算,就算五十两银子。你今儿个就要有钱给钱,没钱就拿你姐姐抵债。”
胡儿攥起小拳头要揍老地主,人参姐姐扯住胡儿说:“小弟弟,给姐姐打盆水,我梳洗梳洗,跟他们去。”胡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他抱住姐姐的腿说:“姐姐,千万不能跟他们去。”姐姐又叫胡儿去打水,胡儿就是不去。人参姑娘只好自己去打了一盆水,用这水洗了洗脸,然后对胡儿说:“小弟弟,姐姐走了以后,你替姐姐把这盆水泼到房后的萝卜地里。”
老地主不耐烦了,对跟班说:“抢人!”应着声儿,上来十几个人,把人参姑娘抢走了。到了家,老地主就叫人烧水,要煮人参吃。人参姐姐微微一笑,用手往天上一指,立时刮起大风,随着风声,跳来一只大老虎,一口把老地主吞进肚子。人参姑娘翻身上了虎背,又吹了一口气,老地主家立时着起大火,烧得片瓦不存。人参姑娘骑着老虎回了深山老林。
胡儿见老地主把姐姐抢走了,哭得死去活来。突然想起姐姐的话,就把姐姐的那盆洗脸水泼在房后的萝卜地里。到了秋天,胡儿去收萝卜,拔出一棵一看,变了,不是绿皮绿瓤,是半尺来长的肉红色的东西,样子像萝卜,又像人参。吃一口,又香又脆,还有一股特别的味儿。胡儿把这些东西收起来,分给乡亲们吃。乡样们吃了,觉得长了力气,认定是人参姑娘留下的一件宝。胡儿留了种,一年接一年地种,一直留传到现在。因为这东西是胡儿最先种的,人们就叫它胡萝卜。
【篇四】长篇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古时候,有一个聪明、勤劳而又忠厚的穷苦孩子,他听老人说伏牛山中卧着一头老黄牛,就想进山去把那头牛牵回来耕田。
他翻了九十九道山,过了九十九道涧,终于找到了那头老黄牛。他趴下去磕了个头,请求老牛跟他走。老黄牛睁了睁眼,没有吱声,又把眼睛合上了。那孩子看着老黄牛没精打采的样子,想它一定是饿了,就动手给老黄牛薅草。老黄牛吃了整整三天才吃饱,抬起头对他说:“我原住在天上,因为惹怒了玉帝,被他从天庭踢了下来,摔坏了腿,到现在还不能动弹。我的伤得用百花露水洗一百天才能好。”那孩子听了,也不着急下山了。每天清晨,他就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给老黄牛洗伤。饿了吃些野果子,渴了喝几口山泉,夜里就睡在老黄牛的身边。一百天过去了,老黄牛终于站了起来,跟着他回家了。
小孩儿与老黄牛相依为命,白天去放牧,夜里就和老黄牛睡在一起。于是,人们都叫他牛郎。
后来,牛郎长大了。嫂子提出要与他分家。牛郎什么都没要,只要了老黄牛、一辆坏牛车,外加一只破皮箱。他在村外搭起了一个茅草棚,住了下来。
有一天,老黄牛从嘴里吐出了一个茶豆,牛郎就把茶豆种在门前。没几天茶豆就长出了秧,于是牛郎就搭起了个架子。又没过几天,秧便爬满了架子。老黄牛对他说:“夜里藏在茶豆架子下,就能看到天上的仙女们。她们也能看见你。谁要是向你偷看七个夜晚,她就是想做你的妻子。我就拉上车带着你,把她接下凡间与你成婚。”
夜里,牛郎钻到茶豆架下向天上望,果然看到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一个仙女向他偷看了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个仙女独自来到玉池,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她望着牛郎微微笑。第四天夜里她向牛郎点头。第五天夜里她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她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她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
于是,老黄牛就拉着牛郎到了玉池边上。织女和牛郎并肩坐到车上,只一会儿便回到了家。
这位仙女会养蚕,能抽丝,而且织出的绸缎又光又亮。于是人们称呼她为织女。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牛郎种田,织女织布。他们生了一儿一女,非常幸福美满。
就这么平平安安地过了几年。有一天,牛郎正赶着老黄牛在地里耕田,突然,晴空里滚来了一阵炸雷。老黄牛停住了脚步,它望望牛郎,眼中涌出了泪水。它对牛郎说:“我把织女接下天,犯了天律。现在天鼓响了,我再也不能活了。我死之后,王母娘娘会来拆散你们夫妻。你记着,把我剥了,肉吃了能脱凡成仙,皮做双靴子,穿上能腾云登天。”老黄牛说完,倒下去死了。牛郎伤心地大哭一场,便按照老黄牛的嘱咐做了。
七月初七那天,牛郎正在田里锄地。他的两个孩子哭着跑来了。说家里来了一个老婆婆,二话没说就把母亲从织布机上拉走了。
牛郎知道是王母娘娘来了,赶忙扔下锄头,拉住一儿一女,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在脚下一划,一条滚滚滔滔的大河便出现了。牛郎只能拉着孩子,站在河边放声大哭。哭声惊动了玉帝,他看到一双孩子很可怜,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准许他们一家四口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从此以后,繁星闪烁的夜空中多了一条又宽又长的银带,人们就叫它天河。天河的一边多了一颗星星,另一边也多了一颗星星,人们就叫它们织女星、牛郎星。
每到七月初七那夜,就会有满天喜鹊向大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搭起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就在鹊桥上相会了。
牛郎和织女分开后,每年能见几次面呢?牛郎和织女一家四口,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见面。每到那时,善良的喜鹊会咬着尾巴,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桥上相会。
【篇五】长篇民间传奇故事精选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子,名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高耸入云,一眼看不到顶,山形巍峨,怪石嶙峋。愚公一家人口众多,需要种植大量的田地,可是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口很不方便,出去种地还要绕好远,实在太辛苦了,于是愚公召开家庭会议,商量该怎么办。
愚公首先发言说:“这两座山实在太过分了,挡在咱们家门口,进进出出都太不方便了,每天种田已经够辛苦了,可恨这两座山还要给我们找麻烦!干脆我们把这两座山移走吧。”子孙们一听,都随声附和,表示同意,只有愚公的妻子表示不同意,她说:“你已经头发胡子都已经白了,你这把年纪只怕连魁父那么大一点土坡都移不动了,怎么能移得动太行和王屋这么大两座山呢?更何况你又准备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头放在哪里呢?”
愚公的儿孙们说:“就运到渤海边上倒在海里吧!”
愚公很高兴,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肯定能移掉这两座山的。”
愚公的妻子见大家都没有反对,也就什么也不再说了。
于是,愚公一大家子人便开始了艰巨的移山运动。大家分好了工,身体比较弱的挖土,稍好一些的搬石头,身体壮的就挑着那些石头和泥土往渤海运。愚公的邻居京城氏的遗孀有一个儿子,刚刚才到换牙齿的年龄,看见愚公一家干得那么起劲,觉得很好玩,也蹦蹦跳跳跑过来帮忙。
从太行、王屋到渤海有几万里,挑着泥土和石头去渤海的人,来回一趟要大半年的时间。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看见愚公一家竟然这么不自量力,摇着头叹息说:“我说老头子啊,你已经风烛残年了,这么辛辛苦苦,何必呢?你还想把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啊?”
愚公停下锄头,擦了擦脸上的汗,说:“智叟啊,你也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可是你的见识怎么连寡妇和小孩子都不如呢?”
智叟道:“为什么这么说?”
愚公信心十足地说:“难道你不知道吗?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死了,还有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我们每一代人都会挖走一些石头和泥土,我们的人会不断增加,可是这山却再也不会长高了,如此下去,这山肯定会被我们移走的。”
智叟听了愚公的话,哑口无言。愚公又埋头继续挖山去了。
没想到寓公的话被山神听到了,山神很害怕,万一愚公真的一直这么干下去,总有一天这两座山都会变成碎石、泥土填到渤海里,于是赶紧上天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执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替他把两座大山背走了,一座搬到了朔东,一座背到了壅南。从此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就天南地北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