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元的特点
清:1.沿用元朝开始的郡县制2.设伊犁将军3.施行札萨克制度4.伯克制度5.政教分离政策
清朝的的满族贵族,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一般是采取歧视防范、怀柔安抚并重的统治策略,其目的是确保本民族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同时,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也就是保持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根据各地不同的清况,采取措施,加强统治和管理。
元:1,元朝是游牧主的一个民族统治全国,其最强悍的部队是骑兵2,元朝将各个民族分成四等人3,元朝其征战国家跨越亚非大路4,元朝是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之一
太原的清和园是元朝的吗
不是元朝时清朝的
清和元饭店坐落在太原市桥头街与大濮府相交路口的东北三角地带,以其历史悠久、制作精良、营养丰富和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吃——“头脑”而誉满太原,并闻名省内外。谈“清和元饭店”,无论是追溯老店的建店渊源,还是谈及“头脑”的来历,都离不开明末清初的山西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傅山先生。这是清和元饭店在众多的老字号里独具特色,声望卓著的主要缘故。
发展光大
清和元饭店历经几代经营,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朵林风之手,发生了较大变化,店铺成了雕龙画凤的二层木制小楼,并配有四合过庭院,最忙时雇有帮工伙计20多人,主原料肥羊肉既固定了品种质量,也固定了购买地点,一个销售期(从头年的白露到第二年的立春)要宰用两岁的子绵羊200只左右,并有了“帽盒”和“稍梅”等佐餐食品,使“头脑”生意成龙配套,日臻完美。
随着时代的兴衰和变迁,“清和元”也曾几经沉浮。抗日战争期间,太原沦陷,民不聊生,百业萧条,“清和元”店员大多逃散避难。这时节店铺被迫改为行客旅舍,情况一直延续到太原解放前夕。
名吃来历
相传,清和元饭店建于清初,迄今已有390多年的历史。当时,在太原南仓巷中段的地面上有个小吃摊点,主人姓朵,专卖羊肉杂割汤。那时这个摊点既无字号店铺,也没有帮工伙计,生意做得并不景气。谁知当傅山先生将“头脑”的配方和亲笔所书的“头脑杂割清和元”的牌匾赠给朵家后,经营情况就很快发生了变化——小打小闹的摊棚扩展成店,有了伙计帮工,买卖也做得红火热闹起来。从这时起,一过白露节令,“头脑”便上市供应。这家饭店也在每天黎明之前便将红灯幌子高悬门前,早早地做起生意来。就餐的人们便于五更时分手提灯笼从城内街头巷尾汇拢而来,把个不大的店堂挤得满满当当。伙计们把一碗碗“头脑”挨桌端上,堂内香气四溢,热气腾腾。再加上鼎沸的人声,穿动的人流,使得就食“头脑”的场景十分可观。
弘扬海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清和元饭店先后接待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奥地利、澳大利亚、泰国、香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参观团和个人。其传统名吃和热情服务,受到宾客们的热烈赞扬。
清和元头脑的历史由来
太原的头脑是明末清初的“仙医”傅山发明的,傅山字青主,太原人,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抗清志士。在明朝灭亡之后,清兵铁骑蹂躏中原广大的汉族人民,傅山坚决不向暴力低头,一生奔波于抗清的事业,他见中原人民体质较弱,就决心利用自己的医道之长,帮助人民强身健体,以抗击清朝的残酷统治。在这个想法指导下,他把脑筋动到了家乡人民爱吃的“头脑”上。经过他的改进,确定了太原头脑的八味配方。
傅山不仅精于医道,而且擅长书法。他在发明了太原头脑之后,还特地给这家经营头脑的饭馆题写了店招:清和元,在这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一行小字:“头脑杂割”,合起来就是“头脑杂割清和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店招,它具有深刻的含意。在明朝之前,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明朝之后,有满洲建立的清朝,这两个王朝都实行对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统治也很残暴,傅山写的这块店招,就是时刻提醒人们,要宰割清和元统治者的头,坚持民族气节,这便是太原头脑的来历,也是“清和元”命名的由来。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