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青海省简称青,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北部。全省面积72万多平方千米,人口518万。省会西宁。
青海与西藏同居青藏高原,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唐古拉山、阿尔金山等,山脉之间分布着众多盆地。长江、黄河淘发源干本省,有全国最太湖泊青海潮。该省属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日照充足,冬寒夏凉,干燥少雨。
该省工业有采矿、化工、电力、皮革、毛纺等部门。牧业以饲养绵羊、牦牛、马等为主。农业出产小麦、青稞等。青海潮、扎凌湖渔业略具规模。
青海为多民族省份,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众多民族。全境高原广袤,江河婉蜒。民族风情和高原风光使青海旅游业极具潜力。
青海湖水光接天,风光壮丽,湖中鸟岛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中转点。沿湖草原辽阔,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省会西宁是一个景色优美的高原城市,城周青山起伏,城内湟水如带。市内以若干清真寺为主要景点,市郑日日山是唐代文成公主入藏途经之地。以日日山为界,以东为农区,以西为牧区。西宁市区西南的塔尔寺规模极为宏大,酥油花、堆绣和壁画被称为"三绝"。
格尔木为青海第二大城市,也是青藏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市郊的"万丈盐桥"奇观天下独绝。
青海省腹地冰峰林立,雪山连绵,发源了哺育中华文明的长江与黄河。江河源区自然生态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但近年来,该区环境受到人为影响,已有恶化趋势,亟需引起关心和保护。
藏刀、地毯、冬虫夏草等为主要名土特产。西宁、格尔木等地为主要交通枢纽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6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历任西安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小学教师,毛西公社农业中学教师及团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桐城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西安石油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可以这么解释,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在青海和西藏,是一个整体,就像云贵高原一样.
中国地理上并没有青海高原一说,只是一部分对西部地理知识缺乏而说的,所以其意思有两个,一个就是指青藏高原,另一个是指青藏高原在青海区域的一部分.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称。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地理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亚洲许多主要河流的源头在这里。
山脉
昆仑山脉
喀喇昆仑山脉
唐古拉山脉
横断山脉
冈底斯山
念青唐古拉山
喜马拉雅山脉
冰川
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0%以上。
喜马拉雅现代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
昆仑山现代冰川
喀拉昆仑山现代冰川
横断山现代冰川
唐古山现代冰川
冈底斯山现代冰川
羌唐高原现代冰川
祁连山现代冰川
河流
黄河
长江(金沙江)
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恒河
印度河
湖泊
班公错
郭扎错
鲁玛江冬错
拉昂错
玛旁雍错
昂拉仁错
扎布耶茶错
塔若错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原文
小学六年级大家要学习很多语文课文,在学习之前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神奇的柳。这株柳树干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这株柳粗实而坚硬。可以想象,这株柳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它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作者还介绍了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意插一条柳枝下去就能发芽、生长,很快就能长出像芦苇一样的柳丛。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家乡灞河边的那株柳,同是一株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
课文中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因为不怕高原风雪,因为不怕雷轰电击,因为它不怕任何艰难限阻,才成就了这片绿阴;但是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只要遇到困难很容易缩退,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浪费了大好的思考时间。然而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复苏了又冻死;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之后才长得如此粗实、坚硬;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实在太少太少。
这虽然仅仅是一株柳树,但是这篇课文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告诉我们从小遇到失败时要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即使起点比别人低,但只要比别人更努力就能战胜苦难成为一名成功者,要笨鸟先飞就能超过他人。这株不同一般的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
1、读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
作者简介
陈忠实(1942年8月—2016年4月29日),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创作生涯迄今已历49年。历任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4月29日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3岁。
《青海高原一株柳》 原文
前几天,我们学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
这篇课文介绍了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神奇的柳。这株柳树干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这株柳粗实而坚硬。可以想象,这株柳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它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作者还介绍了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意插一条柳枝下去就能发芽、生长,很快就能长出像芦苇一样的柳丛。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家乡灞河边的那株柳,同是一株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
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不怕高原风雪,不怕雷轰电击,不怕任何艰难限阻,才成就了这片绿阴;而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遇到困难很容易缩退,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
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
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复苏了又冻死;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
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之后才长得如此粗实、坚硬;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实在太少太少。
……
这虽然仅仅是一株柳树,但是它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这株不同一般的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很抱歉,我没有找到您要的整篇课文,希望您能谅解!只找到了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