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金刚怒目(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的这些优美、“静穆”的田园诗不单单是表现了诗人的生活内容和情趣,更主要的是在其中体现了诗人的回归自然的那种信念。陶诗不止有这“静穆”、“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在这一面里表现了他的激昂之情,这就是他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所写作的咏怀、咏史诗。
诗人曾心怀“大济苍生”之志,有着“猛志逸四海”的雄心,但在那个动乱年代里的现实却是宗室内部的争斗,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以及由此引起不断的血腥杀戮和激烈的火并,这使他不能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难于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对此有过苦闷与不安:“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负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
在《咏荆轲》《读山海经》中的几篇诗里,诗人对荆轲反抗暴秦的英勇行为仰慕、赞叹不已:“情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在这些诗里诗人也对许多壮烈的牺牲者进行赞扬:“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据传说,古代炎帝之少女女娃溺于东海,化为精卫小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刑天被上帝砍掉头颅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他们两人皆不屈从于命运,有着伟大的抗争精神,这正寄托了诗人悲壮慷慨的意志。
昔日诗人的怀抱曾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其八)壮怀激烈、抱负不凡,而现在虽有畴昔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诗人虽然隐居,心中仍燃烧着不熄的火,渴望有所作为的人生。在《赠羊长史》中还表现了他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陶渊明愤世疾俗、回归自然的隐逸和他“金刚怒目”、慷慨悲壮的怀抱恰好完整地表现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个性以及他对人生的理解。陶诗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朴素、自然、真淳。这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是他的“自然”哲学观所决定的。陶诗于外在形式绝少采用奇特的夸张、华丽的词藻和浓艳的色彩,一切自然而然,平平淡淡,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自南来,回飚吹我襟”(《和郭主簿》)。
诗句写的是夏日闲居的恬适。这里用一个极平常的字眼“贮”,就把林中之清写得十分鲜活,似乎林中凉爽的清阴是贮存的一样,可以随时汲取。下句写南风温和,撩人衣襟也颇富情趣。又如“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写田园富于生机的新绿;再如“死去何所道,体同山阿”“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类诗句的深富理趣等等,这些诗句都带着诗人深深的情感,亲切而敏锐的生活体验和那种深沉的哲学底蕴,它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黏滞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自然而然的平淡,是“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葛立方语)。
这一切都使陶诗呈现出清明淡远的意境,涵蕴着情、景、理的统一,使诗篇在平淡之中达于醇美的隽永韵味。陶诗的这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难达到的。陶诗的意境又是比较完整的,它浑融一体,从总体上去感染读者,而不是以一字一句或某个片断去吸引人,在艺术上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相合。
陶渊明的金刚怒目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也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生在东晋战乱时期,出身没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父亲曾做过安城太守,但因病辞去官职,闲居在家。陶渊明8岁时,父亲病逝。他本来居住在外祖父孟嘉的庄园,却被谢玄侵夺,只能迁回荒芜多年的陶家园。
陶渊明个性耿直,面对天灾人祸频发的乱局,他也曾胸怀“济万民于倒悬、扶危墙于社稷”的大志向。
他有多次出仕的机会,曾在当时世家大族出身的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次子,谢道韫之夫)府上任祭酒,时年29岁。他看不惯王凝之沉迷于道教长生之术,不理政事,愤而辞职。后又曾在桓玄幕府中作参军,看透了其为人的阴险毒辣,不想与之为伍。
其实只要他会些钻营,不说飞黄腾达,保锦衣玉食应不难。但他厌弃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行径,辞职不当,仍做他的田舍翁,做一名行为高洁的隐士,纵情诗词,饮酒歌赋,才是他心之所属。
他的作品以平淡自然见长,比如为人熟知的《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广为传诵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他流传于世的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鲁迅语)他不仅是淡泊的隐士,也有豪放的个性和内心的愤慨。
后世评论家及诗词作家早就读出了其诗中的豪迈之气。
南朝萧统认为陶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兴京”。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辛弃疾《贺新郎》“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水龙吟》“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鹧鸪天》“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酒对东风。细看爽气今犹在,唯有南山一诗翁。”
龚自珍读出了陶诗中的郁勃不平之气,“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快骨恐无多。”“陶潜酷似卧龙豪,万里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鲁迅曾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潜此类作品的代表作,除《<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还有《咏二疏》《咏三良》《述酒》《感士不遇赋》《停云》等等。
在这些诗中,我们听到的是另一种吟唱,看到的是另一个不同的形象,他不仅是一名文弱的书生,更是一个强悍的勇士!
陶渊明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是
陶渊明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是咏荆轲。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陶渊明的咏荆轲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金刚怒目是对陶渊明一部分诗歌作品的称谓,形容陶渊明的诗歌风气面目就像四大金刚一样的勇猛无比,让人产生敬畏之情。陶渊明诗歌中具有金刚怒目风格的是五言诗咏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