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猿人遗址的文物遗存
陈家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1963年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埋藏在灞河右岸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50~65万年,相当于北京猿人文化早期陈家窝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属一老年女性个体从总的形态上看,颌体粗状,前部唇面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联合部高度与颏孔的高度差别极大,前部倾角小,臼齿列角大。此等特点表明,与北京猿人较为接近。
在陕西蓝田县城东16公里公王岭村南侧,1964年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颞骨和上颌骨(附有臼齿),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还有一颗左上第二臼齿,经鉴定属同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头骨壁极厚,枕部宽阔而圆钝,轮廓呈楔形,前额低而宽平,眉脊粗壮,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脊,并明显向外侧延伸,眼眶略呈方形,鼻子短而扁,牙齿粗大,齿冠粗短。颅内耳高71毫米,脑量估计为778.4毫升,低于北京人的850~1300毫升,更低于现代人的1400毫升,而与印尼爪哇人脑量775~900毫升大体相同。表明它是一种刚刚脱离古猿类不久的人类,显示了蓝田猿人有明显的原始性。公王岭出土的动物化石有42种,其中多数属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如:中华缟鬣狗、李氏野猪、三门马和葛氏斑鹿等;存在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和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蓝田剑齿虎、中国奈王爪兽、更新猎豹和短角丽牛等;还有少数华南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剑齿象、爪兽、毛冠鹿、水鹿、猕猴还有野猪、剑齿虎、猪豹等。
陈家窝出土的动物化石有14种,为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常见的动物群,缺少南方的动物种,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动物,软体动物基本上现在仍生活于“华北动物种”类。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时代差异,或许说明其间当地气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蓝田两处古人类遗址所产生的时代不一致。这也是学者认为“陈家窝人”的时代晚于公王岭,大致和“北京人”的相当的重要依据。
蓝田猿人遗址的景点介绍
遗址特点
蓝田猿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泄湖镇陈家窝两地。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公王岭挖掘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陈家窝挖掘出土的人类下颌骨化石。还有一起出土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片、石球等约200多件。
蓝田人猿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地层里蕴藏着各时代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地球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从出土的古动物化石到一百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蓝田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遗址博物馆
1979年,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修建了纪念亭和文物陈列室,成立了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位于蓝田县公王岭,距西安约50公里,建在蓝田县公王岭的山腰上,这是一座飞檐高翘,精致玲珑,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六角碑亭,亭内竖立着蓝田猿人化石出土纪念碑,碑上雕刻蓝田猿人的复原胸像,碑身下刻“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处”,背面有郭沫若题词。以纪念碑为中心,周围环绕文物陈列室,主要是旧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石片,石球等约200多件。
2012年7月,依托遗址发掘现场而建的遗址类博物馆更名。分为公王岭遗址展区、陈家窝遗址区、室内展陈区、园林休闲区。占地13058平方米,展出旧石器时代及更为古老的地层石等各类化石、石器百余件,另有大熊猫、水鹿、猕猴、野猪、剑齿虎、猪豹等30多种动物化石,被誉为“中华民族之根、人类之魂”。
蓝田猿人遗址的地理环境
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几分钟车程。附近有公王岭猿人遗址,陈家窝猿人遗址,涝池河沟遗址,沙河遗址,红河遗址等。
远古者115万年前,居住在850~1100米高程的黄土岭区。近者6000年前,生活在450米高程的灞河阶地。这虽是一个让人无法直观的历史时段,但从林林总总迹象看,人类能在这里发展壮大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的,而且始终是与大自然相生相处,相盛相衰。气候:蓝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四季冷暖分明、气候宜人,但具有气象灾害亦多且频繁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3.1℃,日照2148.8小时,无霜期212天,
水文: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5%。
土壤:由地表黄土层和松散的砂砾石构成,下面的砾石层大小和沙层分布不均,结构松散,稳固性交接程度比较差,容易出现滑坡和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