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不止在于礼节上做的十分周全。
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孝养》
原句: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释义: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学,经常引用《春秋繁露》的语言作为立论的根据。他们的经济思想亦大多承袭董氏,且更具保守和教条化。
但他们围绕罢盐铁所阐述的理由,却偏离了董氏的原意。如贤良文学所谓开仁义,毋示以利的崇义贬利观点,就扼杀了董仲舒包含追功求利的进取精神。
董氏虽然重视农业,但没有抑末的言论,他们却积极主张进本退末.董氏反对统治集团挥霍浪费,在他们那里变成了防淫佚、尚敦朴的安贫乐道思想。可见这时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经济思想,是以自由经济为根本,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盐铁论》一书由桓宽编次整理而成。桓宽,汝南人。汉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盐铁论?散不足》提到宣帝建学官,说明此书是在宣帝死后,汉元帝时定稿的。盐铁会议留下的书面材料经过桓宽的加工润色,处处渗透着他本人的观点。
《盐铁论》赞赏贤良文学的崇义贬利,进本退末、安贫乐道思想溢于言表,被诸史列入儒家类,充分反映了汉元帝时期儒学的先进观念。自元帝以后,西汉政权重用纯儒,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完全确立,经济思想界的自由气氛。而且,从董仲舒就流露出的宜少近古的经济复古思绪,也成为西汉后期的新动向。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不止在于礼节上做的十分周全。
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孝养》
原句: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释义: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扩展资料:
历史价值:
书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场,强调法治,崇尚功利,坚持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坚决维护的态度,认为它“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佐助边费”,又有发展农业生产,“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作用,因而决不可废止。
他在为盐铁官营等政策辩护时,全面地提出了他对工商业的看法。他接受了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国家经营工商业的思想,认为工商业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养生送终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所以,他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但他认为工商业应该由政府控制,发展官营工商业。这样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贾”,抑制他们的兼并掠夺,有利于“使民务本,不营于末”,有利于“建本抑末”,其实质是加强腐朽的国营垄断.,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书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场,强调法治,崇尚功利,坚持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坚决维护的态度,认为它“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以佐助边费”,又有发展农业生产,“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作用,因而决不可废止。他在为盐铁官营等政策辩护时,全面地提出了他对工商业的看法。他接受了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国家经营工商业的思想,认为工商业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养生送终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
所以,他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农商交易,以利本末”。但他认为工商业应该由政府控制,发展官营工商业。这样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贾”,抑制他们的兼并掠夺,有利于“使民务本,不营于末”,有利于“建本抑末”,其实质是加强腐朽的国营垄断.,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盐铁论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的意思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不止在于礼节上做的十分周全。
出自:桓宽《盐铁论·孝养》中的语句。
原句: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释义: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给父母一幢别墅,一笔财富,这都只是物质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和关爱,老年人本来就很孤独,如果只是在礼节方面做得周全,而内心缺乏敬意与爱心,还不算孝敬父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汉武帝时为了掌握全国经济命脉,从经济上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抗御匈奴的军事侵扰,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推行了以桑弘羊为主所制定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重大财经政策。
这些经济措施,虽然适应了当时巩固西汉王朝政权的需要,为西汉王朝奠立了坚实的财政经济基础,但是,却也给农业生产、中小工商业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某些不便与困难,特别是剥夺了地方诸侯和富商大贾的既得利益,因而必然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于是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就成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会上,双方对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财经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
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政治、经济政策。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
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武器,讲道德,说仁义,反对“言利”,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违背了古代圣贤“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的信条,败坏了古代淳朴的社会风尚,引诱人民走“背义而趋利”的道路。
他们提出了战国以来法家的重本抑末说,认为官营工商业“非治国之本务”,主张“进本退末,广利农业”,指责官府经营工商业是“与商贾争市利”。贤良文学还提出“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张。
会议结果,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事过30年,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官方记录,加以“推衍”整理,增广条目,把双方互相责难的问题详尽地记述出来,写成《盐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