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纪念馆的介绍
史可法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同治九年重建。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朱德委员长为本馆题写了馆牌。南临古城河,梅花岭畔。占地6000多平方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史可法祠墓所在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史可法纪念馆是纪念明朝末年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著名历史遗迹。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同治九年重建。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朱德委员长为本馆题写了馆牌。
抗清名将史可法的故事是什么抗清名将史可法纪念馆在哪里
抗清名将史可法的故事是什么
史可法是明朝著名大臣,崇祯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迁户部主事,管辖池州和太平两地,在抗击农民军起义的作战中立下战功,受到认可。
史可法死守扬州
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升官成为兵部尚书,李自成攻占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自缢而死,福王子当权,授予史可法礼部尚书和东阁大学士的职位,史可法开始组织抗击清军,为保卫明朝的疆土而努力。
期间史可法北上平凡农民军的暴乱,希望联合民众共同抗击清朝侵略者,顺治元年的时候,清军并分三路南下,气势汹汹目标直取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史可法开始严守把关,发动群众,利用扬州地势优势,与清军打得有来有回,立下汗马功劳,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焰,成功捍卫了明朝最后一块自己的国土。随着清军红衣大炮的到来,城池保卫战变得开始一边倒,史可法内部也出现了不安定的声音,主张投降的一派势力越来越大,内忧加上外患,史可法进退两难,整个扬州城人民的生命都在自己手上,史可法痛心疾首,感叹时局的不公,为自己不能报国悔恨,写下绝命诗,投降清军,希望能换来百姓得一条生路。史可法壮烈牺牲,城中百姓却不能幸免,因为清军在扬州城耗费了太多兵力,为首的将领下令屠城,短短十天,扬州城从一座歌舞升平,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变成鬼城。因为史可法临死之前还不忘平民百姓,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将领,在起义时往往打着史可法的名号。抗清名将史可法纪念馆在哪里
史可法纪念馆最早的时候建立于清朝的乾隆年间,之后有过几次大大小小的重修,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江苏省列为文化保护单位,1962年朱德还亲自为纪念馆写了馆牌来纪念这位爱国将领。
史可法纪念馆
清顺治二年,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城保卫战中主动投降,并想换取城中百姓性命。英勇就义,在扬州十日屠城后,他的遗体已经被炮火和杀戮掩盖,依据他的遗嘱,将史可法的衣服帽子安葬在梅花岭下,现在我们看到的史可法纪念馆大多是晚清时期所建造的。透过纪念馆,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当年战场弥漫着的硝烟味,那种战争年代特有一切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纪念馆外的梅花树显得尤为壮美秀丽,待到梅花盛开的时节,纪念馆更是弥漫着史可法不屈的意志和一丝淡淡的悲壮。
史可法纪念馆内部环境非常优美,,院内终有参天的银杏树,一年四季都是花木宜人,纪念室内陈列着的历史文物,也都被很好的保存下来,史可法的生平、事迹被很好的传播出去,受世人尊敬和爱戴。现在这里也成为扬州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纪念馆周边的风景宜人,也是不错的旅游场所。
现如今的史可法纪念馆更是焕然一新,大厅的史可法雕像让人不得不沉思,这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故事,室外多种植物常年开放,一种幽静淡雅迎面而来的感觉就是不少人慕名而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史可法纪念馆的作文
【参观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纪念馆位于盐湖路北边。远远望去,紫红色的大门给人一种威严而肃穆的感觉。
步入大门,便是两颗又粗又高的古银杏树。古老的银杏差不多有三个人围起来那么粗,大约有五层楼那么高。古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是扬州市市树,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名木。
在向前走十几米,便是史可法的祠堂了。中央是史可法的雕像,东西墙分别为《家祭文》和《公祭文》楠水挂屛及有关文物。
穿过石道,便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只见衣冠冢前有一盆大花,衣冠冢很大,大约有三辆汽车并排那么大。衣冠冢后面有一座梅花岭,由于义子史得威遍寻遗骸不得,遂依史公遗原,于清顺治三年清明节,葬于衣冠于下。这时我忽然
明白了清明节的来源,原来就是祭送史可法和死去的父母。
这时,一阵幽香扑来。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妖娆多姿的紫荆,这紫荆可在史可法纪念馆小有名气,从远处眺望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画。
我继续往后走,在史公祠的最后一面墙上挂着一块块版子,里面介绍了史可法的经历。里面主要介绍了史可法从小就勤奋好学,立志一定要报效祖国。不幸,在死守扬州时呗多铎俘虏,多铎很欣赏史可法这个人才,便劝他投降,史可法再三拒绝,多铎一怒之下把史可法给杀害了。史可法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史可法严肃而又庄重的形象一次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好像他已下定决心一定要跟清军殊死拼搏。史可法宁可被杀也不会投降,古话说得好“士可杀,不可辱”。史可法是世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