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ppt

七月网4870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ppt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ppt

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依据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而确定其性质

(1)电子层数=周期数

(2)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

(3)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族序数=8-最低负价的绝对值

····

2。依据位置元素的原子序数及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而确定其性质

记住不同周期排列元素种类

2

8

18

32

|

/

\

/

\

/

1

2

3

4

5

6

7

可依据核外每个电子层最多排部电子规律,每2周期后改变(第一周期除外)一次,由此我们即可记住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分别是2,10,18,36,54,86,然后用未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以确定未知元素所在周期及族。

3。依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特征推断出属何种元素,进而确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

(1)族序数等于周期数(即电子层数)的元素:H,Be,Al

(2)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差等于周期数的元素:C

(3)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

(4)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5)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Si

(6)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一半的短周期元素:C,S,He

(7)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此外层电子数一半的元素:Li,Si

4。依据元素性质、存在等方面的特殊性质推断其是何种元素,进而确定其位置和性质

(1)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C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氢化物在常温下成液态的元素:O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4)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或无正价的元素:F

(5)最活泼的金属元素:Cs(不包含放射性元素)

(6)焰色反应呈黄色、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的元素:Na,K

(7)常温下呈液态的单质的组成元素:Br,Hg

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决定元素性质的因素有哪些

原子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也就是质子数,元素按次分类。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决定于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从一个到八个(第一周期一到二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最外层电子个数,最外层电子影响元素的金属与非金属性,最外层电子越少(小于四)越容易失去,所以第一周期的金属性最强,越越容易失电子,所以钠最强,可以置换水中的氢,而镁要热水才有点一点点反应,铝就只能和酸中的氢反应,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惰性气体(最外层达到饱和,2或8,半径越小越稳定,所以是氦,现在氢气球一般都改用氦气),,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铯(第一主族金属叫碱金属,随着半径增大,金属性越强,锂只有氧化物,而钠有过氧化物,钾有超氧化物,还有臭氧化与,所以铯的氧化物成分很复杂,),所以铯对应的水化合物碱性最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HCLO4,对应氧化物是七氧化二氯CL2O7)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出的元素可能有两性,(如鹏,铝,镓,锌其实也有,)影响原子半径的除了电子层数还有,核电荷数,同层的原子,核电荷数越大,对电子吸引力越强,原子半径被束缚的更小,所以半径最大的是第七周期的第一个元素(至于是什么,我记不住,看周期表),同理,最小的是层数最小,核电荷数大的那个(解释一下,惰性气体不包括在内,它们比较特殊)

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从化学的观点来看,金属原子易失电子而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易跟电子结合而变成阴离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显然与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的强弱主要与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等有关。

我们常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失电子的难易,并用电子亲合能来表示原子与电子结合的难易。

从元素的一个最低能态的气态原子中去掉1个电子成为一价气态阳离子时所需消耗的能量叫该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一价气态阳离子中再去掉1个电子所需消耗的能量叫第二电离能,单位常用电子伏特(eV)。

电离能的数据表明,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离能减小,即越向下,元素越易失去电子。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离能增大。一般说来,元素的电离能数值越大,它的金属性越弱。

原子的电子亲合能是元素的一个气态原子获得1个电子成为一价气态阴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电子亲合能越大,元素的原子就越容易跟电子结合。一般说来,元素的电子亲合能越大,它的非金属性越强。

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把电子吸引向自己的本领叫做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电负性同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把电负性的数值作为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综合量度。金属的电负性较小,金属的电负性越小,它的活动性越强。非金属的电负性较大,非金属的电负性越大,它的活动性也越强。

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趋于增大,失电子越来越难,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在短周期中这种递变很显著,但在长周期中,自左至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很慢。因为长周期中过渡元素增加的电子进入尚未填满的次外层,即填入d轨道(第六周期镧系元素电子进入倒数第三层,即填入f轨道),所以在长周期的前半部各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由于这些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电离能依次仅略有改变,因此金属性减弱很慢。在长周期的后半部分各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依次增加,因此金属性的减弱和非金属性的增强才变得显著。

在各主族内,从上到下,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虽然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增加了,但原子的电子层数也随着增多,原子半径也增大,内层电子的屏蔽效应也加大。由于这些原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原子易失去电子,因而元素的金属性也增强。

关于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