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故事屈原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关于屈原的传说100字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主张楚齐联合,共抗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
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楚都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屈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死后,楚国人民不舍他的死去,划着船追赶着去救他,直至划到洞庭湖,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划龙舟的方式,驱散河中的鱼虾,以免屈原的尸体受到鱼的伤害。
2、吃粽子
大多数人,在端午节这天都会吃粽子,或买或自己做,几乎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一种标配。端午节吃粽子,依然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在死后,楚国人民往河里扔粽子,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鱼去吃粽子,而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慢慢的吃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3、佩香囊
在这一天,父母都会给小孩佩戴香囊,一方面小孩子佩戴上香囊,会看起来更加可爱,而且也让小孩子更有节日感,另一方面则有避邪驱瘟之意,寄托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小孩快快乐乐、无病无灾。
4、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插艾和菖蒲也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这天人们清早都会打扫庭院,然后将菖蒲、艾条插在大门之上,以起到一种驱魔法鬼的作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