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雷人的吝啬官员:这个人要钱不要命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富而且贵的吝啬之徒,好多还是身居要职的官场之人。现根据古籍记载对其进行盘点,择出十大最吝啬的古代官员供各位看官观瞻。
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过曹操,随曹操南征北战,屡屡征伐有功,被拜为都护将军。曹丕称帝后,任曹洪为卫将军,再升骠骑将军,封野王侯,后再转封都阳侯。曹操任司空时,亲自带头将每次月调储在县,曹洪所储之款连曹操也自认不及。《魏略》中记载,曹洪敛财有术,是曹操手下诸人中的第一巨富。曹洪却吝啬刻薄,为此差点丢了小命。
事情是这样的:魏文帝曹丕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找曹洪借一百匹绢。曹洪觉得肉痛,百般托词不愿意借,结果惹恼了曹丕。一直怀恨在心的曹丕即位后,找了个由头把这位堂叔下到狱中,准备处死他。后来幸得卞太后求情,曹洪才免于一死,但被施以削官职、减爵位之处罚。
二是王戎。在著名的《世说新语》中,有专门的一个章节,是写“俭啬”的,一共有九个故事。其中的四个,是有关官至司徒的大名士王戎的。
《世说新语》“俭啬”中说,“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就是王戎说生性吝啬,他的一个侄子结婚,作为伯父的王戎当然要随个份子:“送他一件单衣”。但是,过后王戎心疼不已,又跑到人家家里给要了回来。
就连对自己的女儿,王戎也没有大方到哪里去。“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就是说王戎的女儿嫁给了裴家的公子,又从老爹这里借了好几万的钱。“女归,戎色不悦”,女儿回娘家的时候,忘了归还老爹的那几万钱,结果惹得自己的亲爹很不悦。“女遽还钱”,就是说王戎的女儿赶紧将钱还上,这种情况下,王戎“乃释然”。
查看全文>>
要钱不要命主要主要的概括
要钱不要命,主要讲了几个永州人做同一条小船过江去,半路上突然不妙的事情发生了,船上的人立刻跳下船往岸边游去,可是一个人他游的很慢,因为他身上带了一个包袱,里面装的全是钱,他同伴们让他把钱扔掉还能捡回来一条命,可是他不听劝告,最后河水淹没了他的头顶,他和他的钱一起沉到了江底。
要钱不要命的文言文
1.关于要钱不要命的名言
有钱的人从来不肯错过一个表现俗气的机会。关于有钱的名言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更加悲哀。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发现,世界上有钱人和穷苦的人都是很节简的。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
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文化,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有钱名言
元·无名氏《朝天子·志感》。恁:这样。忒(tè特):过分。这几句大意是:不读书、不识字的人有权又有钱,不懂事理的人有人夸赞有人举荐,老天爷只是这样过分心偏!在元代,由于长时间不开科考,致使知识分子失去了做官参政的机会,许多人流落下层,而那些不读书不识字,没文化没知识,不懂事理不会处理公务的人,却做了高官,有权有钱。作者埋怨老天偏心,意在抒发愤懑。可用于揭露旧社会贤愚不分,贫富颠倒的黑暗现象。
2.求一篇讽刺他人的文言文哀溺文序[唐]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翻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江水猛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泳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却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后了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因此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了摇他的头。过了一会儿,他更累了。已经游过去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十分愚蠢、十分蒙昧,自己将要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他又摇了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我于是写下了《哀溺》。
寓意
《哀溺文序》本文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并进而警告一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葬身名利场中。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丢失了性命,再多的钱财也是无用。
“哀溺”是哀叹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叹那个至死还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丧失了对生命的顾及,从而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从而表达了其对官场贪图名利者的担忧与讽刺!
《哀溺文序》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故事,讽刺了世上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可放弃自己生命也不愿丢掉钱财的人。“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该重视钱财。
《哀溺文序》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
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3.你想要人家的钱,人家想要你的命.翻译成文言文怜鸡得命
【译文】有个旅行的人半夜赶路碰上(遇到)下雨,于是奔赴朋友家里借住(焉,语尾助词,不译)。朋友看到(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突然造访的客人,非常(十分)高兴,将要杀鸡招待他。旅人怜悯同情鸡,谎称(佯言:谎称)自己(只)吃素,于是/最终(主人)没有杀鸡。睡到半夜三更时,(客人)突然听到鸡叫得很急,认为是黄鼠狼来了,立刻(匆忙、急忙)起床驱赶它(黄鼠狼)。不一会儿墙倒了,正好(恰好)压向客房。主人被惊醒(而,表顺承,可译为“然后”)起床,以为客人已经死了,举着蜡烛(而,表修饰)寻找(客人),(发现)客人竟在鸡笼旁边。大概(原来)是鸡感谢他(不杀之恩),催促他起床的。
“乃”的基本字义:
1.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2.是,为:~大丈夫也。
3.竟:~至如此。
4.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5.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解释】
1.将杀鸡遇之:招待
2.佯言茹素:假装
3.俄而墙倒:不久
4.适在客房:恰巧
5.客乃在鸡笼旁:竟
4.求一篇讽刺他人的文言文僧某献茶(文言文)
原文: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翻译:灵隐寺有一位僧人,他以会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几等,看客人的贵贱而分别煮不同的茶给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贵人或识茶之人,是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客来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给出好茶,亲自冲茶给他,等待客人的称赞.贵客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味道如何?"贵客拿着茶杯拱手,说:"有点热了."
讽刺的是阿谀谄媚的人和贵客那样的没有什么修养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