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包公湖的传说
传说包公小时候,他二嫂怕他长大分家产,便哄他到井边玩耍,冷不防把他推到井里。幸好这里口枯井,包公落到井底竟未摔伤。忽然眼前一团光亮,他拾起来仔细观看,原来是面月牙形古镜。这时光滑明亮的镜面映现出二哥二嫂屡次密谋害他的情景,现在两人正得意忘形地在房中饮酒庆贺哩。包公知道这是面奇异的宝镜,珍贵地贴在额头上,说来奇怪,宝镜再也取不下来,竟长在他的脑门上了。以后,包公当了开封知府,就凭这块宝境,夜断阴,日断阳,明察秋毫,查清了无数疑案,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包公临死时,怕后任贪赃卖法、残害良民,就从脑门上摘下宝镜,命人悄悄悬挂在开封府的正堂之上,才放心地闭上眼睛。百姓中流传一首民谣:
包青天,坐南街,铁面无私执王法。
龙虎狗,三口铡,百姓高兴*人怕。
不知过了多少朝代,有个叫钱如命的家伙,花了五千两银子活动了个开封知府,打算干个三年两载,发一笔横财。他一上任,就遇上开封庄的弟兄俩为争家产打官司,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升堂问案。钱如命深知“财神爷”也是铁公鸡、琉璃猫,不敲是不肯出血的。他不问青红皂白,一拍惊堂木,怒喝道:“为了蝇头小利,忘却手足之情,来人呀,各打四十大板!”弟兄俩苦苦求饶。钱如命沉吟着说:“看你们怪可怜的,四十大板权且寄下,给你们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就看你们两个谁通情达理了!”说罢吩咐退堂。哥哥回家一想,钱知府话中有话。他悟出其中奥秒,连夜从后门溜进府衙拜见钱如命,递上一张帖子说:“小人的冤枉全部写在状纸上,请大人过目!”钱如命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三百两银子的银票,不由捋着胡须笑了。第二天一升堂,钱如命就对弟弟怒喝道:“嘟,你目无兄长,贪婪成性,是个不打不开窍的东西!”他抽出竹签扬了扬,可又不往下扔。弟弟吓得仰面朝天,一*跌坐在地上,忽然看见大堂之上悬挂着一面明镜,上面映出哥哥给知府送银票的情景。他恍然大悟,连忙叫道:“大人,请再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钱如命一听有门,说:“你要及早醒悟,免得受皮肉苦!”便指袖退堂。当晚,弟弟也以申诉为名,送去五百两银子。再升堂时,钱如命又对着哥哥瞪起眼睛,声色俱厉地说:“你身为兄长带头惹事,看来这顿板子是非打不可了!”哥哥心想,怎么一夜之间知府就变了腔调,他无意间抬头一看,宝镜里弟弟送钱给知府的事映的一清二楚。他连忙俯首叩头:“小人一时糊涂,也请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
就这样,你今天八百,我明天一千,弟兄两个展开了拉锯战。钱如命看看油水榨得差不嗔耍憔龆ń岚浮N讼允舅墓鳎欣础安粕褚鄙厦牛氐馗媸纠习傩湛梢缘窖媚诠劭瓷蟀浮U馓旄媚谕猓送吩芏4筇弥希缑遄乓槐菊拿婵祝夯核档溃骸靶值苤湟郧橐逦匕。》坎蝗艘话耄簿永忠担鹪僮淌隆1靖砗裎常辉僮肪浚绿萌グ桑钡苄至┠值们慵业床琶靼咨狭说保肷暗溃骸按笕耍夤偎景巢淮蛄耍彀岩油烁颐前桑鼻缑氩坏剿蔷谷坏背〗业祝成隙偈北淞搜丈骸昂蛋说溃谂缛恕1靖嗌碜院茫怀静蝗荆展忝堑囊樱俊毙值芰┩弦恢杆担骸懊骶蹈咝と缟剑敝谌硕及涯抗饧械酱筇蒙厦妫患涤职训苄至┧鸵樱缑拔凼芑咧轮匮萘艘槐椋偈贝筇媚谕庹斯G缑共恢⑸耸裁词拢怖胱饭劭矗彼吹奖到掖┝怂墓戆严罚约涸伪下妒保挥傻ㄕ叫木肷矸⑷恚捌送ā币簧缘乖诘兀恍讶耸氯恕U饧笪畔癯ち顺岚虼榱巳牵奕瞬煌绰钋缑?/P>
钱如命又惊又怕,从此卧床不起。那面宝境时刻在他眼前晃动,把他在开封府的丑行和劣迹一幕幕地重演出来。他闭上眼,就看见包黑子怒视着他,王朝、马汉抬着虎头铡要来铡他。他惊恐万状,不管见了什么人,就从床上爬起来,跪地求饶:“包大人,饶了我吧……”一天早上,百姓们在衙前发现钱如命披头散发,赤身露体,已经断了气。
“死包公铡了活知府”,全城百姓人心大快,到处传唱一首歌谣:
开封府,宝镜照,是人是鬼见分晓。
阎罗殿,黑老包,贪官污吏不轻饶。
后来黄河决口,开封府南衙成了一坑湖水,宝镜也沉到湖底,因此湖水清澈见底,光洁如镜。据说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从来不敢从湖边经过,生怕宝镜照出他们的隐私,会遭到包公的严厉惩罚。老百姓为了纪念包公,就把这个湖叫做包公湖。近年来经过疏浚、修缮、美化、已建成了周围大厦林立、风景宜人的游览区。
包公的历史故事!
1、包公铡陈世美
《铡美案》讲述了北宋年间,民女秦香莲嫁给书生陈世美为妻,然而其夫进京赶考,数年无音信。适逢家乡连遭荒旱,公婆饿死,香莲带领儿女进京寻夫。
到京后,得知陈世美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陈世美寿诞之日,香莲闯宫而入,陈竟昧心不认,反将香莲母子三人赶出宫去。
三朝元老王延龄得知此情后,教香莲假扮唱歌词的村妇,在酒席宴前借唱戏陈,陈仍不相认,并将香莲赶出京城,暗中命家将韩琪前往杀害,以灭口。
韩琪追至庙中,听香莲哭告实情,不忍杀害,毅然将香莲母子放走,自感难以复命,自刎而死。香莲悲愤已极,前往包拯处控告,包公准状后,召陈世美来与香莲对质。
陈世美自恃皇亲国戚,强词狡辩。皇姑、国太也来威胁。包拯不惧权贵显大义,正义凛然,狗头铡刀下怒斩了那忘恩负义之人。
2、包公斩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
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3、包公陈州放粮
陈州三年大旱灾颗粒不收,国舅安乐侯庞昱抢男霸女、荼毒百姓、克扣赈粮、强征壮丁建造花园,使得陈州民不聊生,包公奉旨下陈州查赈,公孙策设计要来龙虎狗三口御铡。
庞国舅潜刺客暗杀包公,被南侠展昭所救,展昭并帮助包公保护人证、受害者,捉拿庞国舅,经包公审明案情,把安乐侯庞昱送进龙头铡,陈州百姓无不感谢为民做主的包青天。
4、包公掷砚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
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
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
5、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
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开封 传说故事
1、声震天中
清朝康熙年间,有父子二人逃难到开封,夜宿鼓楼下。府衙班头见他俩可怜,收留在鼓楼上当差,父亲担任司鼓(司鼓就是定时敲鼓的人),儿子负责扫街。爷俩忠厚老实,手脚勤快,附近的居民没有不夸赞的。大伙见面都叫他们“老司鼓”和“小扫街”,他俩的真名实姓没人知道。
当时的文人骚客常在鼓楼大厅里聚会,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每逢这时,老司鼓总是悄悄坐在墙旮旯里闭目养神。小扫街闲不住,展纸磨墨,跑前跑后忙着伺候,众人也都习以为常,谁也没把他们爷俩放到眼里,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几年。
坐镇开封的河南巡抚阎兴邦,巡抚就是一省最高长官。他见鼓楼年久失修,就全城募捐,费时三年,将鼓楼翻修一新。新鼓楼富丽堂皇,真叫气派。这一天,阎兴邦在鼓楼上大宴宾客,全城的风流才俊,书坛名家几乎都来了。
阎兴邦含笑拱手说:“重修鼓楼,千古盛世,美中不足,缺少一方巨匾来画龙点睛。今天特地邀请诸位为此楼题词书匾,流芳百世。”宾客们各个满心欢喜,才思泉涌,暗下决心,要大显身手,很快就递上几十张条子。阎兴邦一一翻阅,竟然没有一个中意的。
他皱着眉说:“诸位写的全是‘小桥流水‘之情怀,独缺‘’大江东去‘的气魄,有劳各位再费些神思,人们这才明白,今天的酒席可不好吃,只得抓耳挠腮,绞尽脑汁,苦思冥想。阎兴邦一直不见动静,长叹一声:“唉,难道这么大一座古城,就没有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吗?”
众人羞愧得无地自容,大殿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忽然墙角响起一个苍老的声音:“大人,小人能献丑吗?”府衙班头见是老司鼓,怕闹出笑话,呵斥道:“今天是文坛盛会,你一肚子糟糠,凑什么热闹!”
老司鼓上前几步,弯着腰赔笑说:“听说大人肚量大,小人说错了,权当听个笑话儿。”阎兴邦见他相貌平常,可出言不俗,说:“不妨试试。”“声震天中”如何?此言一出,满屋皆惊。阎兴邦笑着说:“请道其详。”“华夏大地分九州,河南地处中州,开封在中州正中。
鼓楼在开封正中,这正是天下的中心,一槌击鼓,声震天中啊!”好一个声震天中,大气磅礴。阎兴邦拍案而起,兴奋得把老司鼓让到座位上,亲自斟了三杯美酒犒赏。老司鼓高举酒杯,朝着众人做了一个揖。说:“俗话说得好,‘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下神’。
你们都是有学问的人,常来鼓楼以文会友。我在旁听久了,脑瓜儿也慢慢开窍了。‘声震天中’这四个字我琢磨好久了,今儿被巡抚大人相中,我还得谢谢大家哩!”老司鼓这话说得十分得体,来客也面上有光,大殿里一片欢笑。
阎兴邦兴致勃勃地说:“现在就请书法高手当场挥毫,制匾高悬。”凡是能划拉几笔的,谁也不甘落后,真草隶篆,龙飞凤舞。阎兴邦挨着桌观看,大声说:“诸位真是妙笔生花,可惜的是字儿写的太小了,和高大的鼓楼不太相称啊。”众人公推一位有名气的老书法家。
写出了半个人高的大字,阎兴邦还是摇头嫌小。正在大伙扫兴的时候,一直端茶送水的小扫街插嘴说:“大人,我可以试试吗?”阎兴邦上下打量着他,问:“你是干什么的?”“我是老司鼓的儿子,大伙都叫我小扫街。”阎兴邦吩咐班头捧来笔墨纸砚供他挑选。
小扫街从墙角捡起一把扫帚,笑着说:“还是我的家伙得劲!”只见他拎了半桶清水,倒入墨汁搅拌,然后出了殿门,人们都蜂拥跟了出来。好一个小扫街,只见他束紧衣衫,用扫帚饱蘸浓墨,在纸上挥舞,运用自如,你想:这世间罕见的扫帚笔写出的字还能小吗?
阎兴邦连生叫绝:“怎么学得这样一手绝活儿啊?”小扫街朝众人深深鞠了个躬。“各位前辈常来这里切磋书法,即兴挥毫,我在旁边侍候,暗中用心揣摩,每天我把鼓楼四周打扫干净后,就用扫帚蘸水在地上练字,一桶清水用完天还不亮哩,天天如此。”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众人感慨万分,再也不敢小瞧这爷俩了。不久鼓楼檐端悬挂一方巨匾,上书“声震天中”四字,字体刚健,气势雄浑,站在城外都能看清。可是谁会想到这千古名句,竟然出自老司鼓和小扫街之手。
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的时候,鼓楼和声震天中巨匾不幸在战火中损毁,关于这个匾是谁的题词,又是谁书写的,至今是谜,无人破解。
2、杨继业发兵幽州救主
杨七郎因打擂闯祸,太宗听信奸臣潘仁美谗言,竟不念杨家为保大宋江山,南征北战血洒战袍立下的汗马功劳,将杨继业贬谪雄州之后,辽国乘机出兵,设计困宋太宗于幽州城,当杨继业手捧救驾诏书后,还是以国家大业为重,唤出八个儿子商量营救之策。
令公说:“万岁,众大臣、王爷被困幽州,若有闪失,不只大宋江山难保,黎民百姓也要遭殃……。”六郎站出:“请爹爹速发救兵。”七郎也嚷道:“上次孩儿打擂连累了全家,这次我要为爹爹争气,先立救驾之功。”
令公知道他武艺过人,能独挡一面,便同意他带骑兵先行。杨继业随后发兵救驾,自己同呼延赞押运粮草星夜向幽州进发。这个故事表现了杨家父子以国家大业为重,一心保卫大宋江山的崇高品德。
3、七郎闯幽州
宋太宗被困幽州,杨家父子发兵救驾,七郎为先锋官带五百骑兵先行。七郎风尘仆仆赶至幽州(今北京),不敢怠慢,马踏辽营闯到城下,守城的主帅潘仁美却不放他进城,因为在京城七郎打擂将潘仁美之子潘豹打死,他对七郎怀恨在心,逼他连杀三门。
五百骑兵此时只剩七郎单人独骑,一路奔波又连番厮杀,如今是饥肠辘辘,精疲力尽。大骂:“潘仁美老贼,你竟如此狠毒!这岂不坏了国家大事,待我杀退辽兵,再与你算帐。”
4、大郎替主龙棚赴宴
辽国天庆王在金沙滩设“双龙会”,图谋趁机杀害宋太宗。杨继业学汉职纪信救高祖离荥阳之计,诈献降书与番人从西门迎受,圣驾从东门而出。天庆王用转心壶让延平喝下毒酒,延平刚饮下便知不好。
此时天庆王趁机要溜被延平一把拉住,一扬手臂,一只袖箭直穿天庆王咽喉立即倒地死去。在这一战中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贤王;三郎被马踏如泥;四郎、八郎失落番邦;五郎出家为僧;六郎、七郎逃出虎口。
5、佘太君杨门选将
杨家热血男儿经幽州一战大部分已战死沙场,仅六郎一人逃出虎口,回到京城与八姐、九妹处死了潘仁美,不料却激怒了大宗,因潘仁美的女儿是太宗的妃子。于是六郎被贬谪河东服役,六郎在途中病倒,恰遇在五台山出家的五郎,想出诈死之计,谎报六郎病死,暗地送回杨府。
隐藏于后花园。时值边关告急,朝中无良将出征。寇准认为六郎死的突然,便以守灵为名,身背朝靴,私下察访,结果发现六郎“诈死埋名”。六郎向八贤王清罪,赵德芳一笑置之,并不介意:“现在三关被困,朝中无良将出救,还是由你出马领兵挂帅吧!”
寇准说:“不妥,郡马杀了潘仁美又诈死埋名,圣上岂能轻易饶过?依我看还是由千岁挂帅带杨门女将到边关解围,杨郡马暗中压运粮草,待到三关破敌立功后,再奏明圣上将功折罪为好。”赵德芳认为寇准说的有理,于是请佘太君选将出征。
佘太君命杨洪击鼓撞钟聚将,杨家八个儿媳:张金定、李翠亭、华妾玉、于桂英、罗氏女、柴俊萍、杜金娥。余彩鸾及八姐杨延琪,九妹杨延瑛雁列两厢,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喜得八贤王和寇准赞不绝口:“杨门女将,满门巾帼,果然名不虚传!”
佘太君巡视一周,目光停留在杜金娥身上,她弓马娴熟,武艺精湛,太君甚为钟爱,当即便议定让她同八姐、九妹随军出征。该故事显示了杨门女将,满门巾帼,为保卫祖国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