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有哪些花纹
事实上,月饼上的纹样多有讲究,不同纹样的月饼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透过纹样,我们依稀可以窥见千百年前古人在绘制月饼图案时赋予的对家人、亲朋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古代的糕点师在制作月饼时,习惯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以及寓意吉祥的传统符号以纹样的形式精细雕刻在月饼上,以此赋予月饼生动的内涵。
所以,月饼的纹样大致分为三类:生活类纹样、神话类纹样以及寓意类纹样。
生活类纹样主要是人物、动物、植物等相关图案的表现。古时,富贵人家、商人、文人最为常用生活类纹样,因为透过生活类纹样可以彰显他们显赫的地位与抒发内心的情怀。
富贵人家选月饼,通常会选择龙凤、牡丹花等标志的图案,以彰显身份的富贵。而商人憧憬自己可以更加富裕,就会选择金鱼、元宝、蟾蜍之类的图案,寓意“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文人为了表达自己纯洁,正直的品质,则会选择喜竹、菊花、莲花、鲤鱼等图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神话类纹样,源自于千年前古人们对民间神话传说的敬畏之情。正是这份敬畏,这些神话才会延续至今。
而代代相传的方式之一便是把这些神话印刻在月饼上,常见的有“嫦娥奔月”、“后羿造饼”、“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十二生肖”等耳熟能详的传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寓意类纹样,多体现为刻有:福、禄、寿、禧、五谷丰登、阖家团圆、吉祥等字样。在古代,人们通常会选择带有寓意类纹样的月饼去赠送给身边最重要、最尊贵的人,借用月饼的吉祥寓意来传达自己对他人的美好祝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中秋节月饼的图案种类及意义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中秋节的月饼图案有哪些简单
导语:通常中秋节我们吃月饼的时候,都会看到月饼表面有各种好看的图案,这些图案有人物的,有字样的等等,非常美观。那么,这些图案都这么弄上去的呢?下面我们来欣赏月饼的制作方法图片——2018中秋节各式制作月饼图案,看看月饼是如何上图案的。
月饼的制作方法图片2018中秋节各式制作月饼图案
月饼的制作方法图片2018中秋节各式制作月饼制作图1
月饼的制作方法图片2018中秋节各式制作月饼制作图2
月饼的制作方法图片2018中秋节各式制作月饼制作图3
月饼的制作方法图片2018中秋节各式制作月饼制作图4
月饼的制作方法图片2018中秋节各式制作月饼制作图6
月饼的制作方法图片2018中秋节各式制作月饼制作图7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什么是月饼模:
月饼模俗称月饼印,是制作月饼的工具,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流传至今的月饼模子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居多。
博物馆最“年长”的月饼模具是元代的,取材杜梨木,整个模具呈长方形,中间部分内“挖”圆孔,大小和当今常见的月饼相当,雕刻着简单的花纹。
“元代的饼模,基本都是木质的,梨木或者枣木。”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馆长宣繁秋介绍,月饼最早起源于殷周时期,汉代称为“胡饼”,唐代更名为“月饼”,元代形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可能是受“马上民族”的粗犷风格影响,元朝时期的月饼饼模不太规整,较为简单。
明代时期,月饼模具开始出现寿桃、鲤鱼、莲花等图案,整体风格简约,注重线条美。
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饼成为普遍的习俗,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比如这个‘三合一’的模具。”宣繁秋拿起一个紫砂陶的月饼模具,瘦长的模具上共有三个图案,最上面的是个寿星公,胡须根根分明;中间是鲤鱼,鳞片层层重叠,片片清晰;最下方是个寿桃,经脉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