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题写的《建国方略》内容是什么
在《建国方略》里,孙中山先生从思想层面到经济层面,再至政治层面,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详细设计,被民国政府标榜为立国的第一指导纲领,具有深刻的时代色彩,是一份标志性的重要史料文献,同时也是研究民国史、近现代史的必读经典。
扩展资料:
《建国方略》是孙文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的三本书《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的合称。《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建设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勾画的蓝图,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ofChina,1919年2月完稿,发表于1919年6月号《远东时报》,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民权初步》又名《会议通则》,是一本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
孙中山题写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由“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资建设)和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部分组成,是孙中山建设国家的总体规划和设想。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从1917年开始到1919年完成,共耗时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包括他设想的革命之后,启发与唤醒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的几个重要方面:心理建设、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
三个部分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国家建设的蓝图,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设想的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实践路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扩展资料:
今日中国已实现孙中山百年前“建国方略”之蓝图构想
1917年到1919年,他写出《建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等等。
孙中山先生擘画的这个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在旧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孙中山先生的这些宏大构想是难以实现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这个蓝图早已实现,中国人民创造的许多成就远远超出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
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习近平:今日中国已实现孙中山百年前“建国方略”之蓝图构想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建国方略》诸多变成现实
中山先生题写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的三本书——《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的合称。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对国家建设提出主要四方面的构想。
第一,建设国家铁路网与公路网。
第二,建立世界级大港。
第三,利用外国技术与资本发展中国。
第四,在民众中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实业计划》由来:
孙中山为建设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勾画的蓝图,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ofChina”,1919年2月完稿,发表于1919年6月号《远东时报》,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
《实业计划》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中包括建设铁路十万多公里,建设华北、华中、华南三大世界级港口等项目。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经济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