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维吾尔族的资料?新疆维吾尔族介绍

七月网560

新疆维吾尔族介绍

维吾尔族(维吾尔语:ئۇيغۇر,英语:Uygur),民族语言为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分为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

维吾尔族的资料?新疆维吾尔族介绍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

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渑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

扩展资料:

一、族称

“维吾尔”,民族自称,一般认为为“团结”、“联合”、“协助”之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4世纪文献中称为“袁纥”。6世纪末、7世纪初文献中称为“韦纥”。788年以前文献中称为“回纥”。

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称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称为“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为“回部”、“缠回”。1935年开始称“维吾尔”,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信仰

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10世纪末,喀拉汗王朝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到了公元15世纪时,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地区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伊斯兰教有不同的教派,维吾尔族大多数人信仰逊尼派的教法学派之一哈乃斐派。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义的苏菲派,在新疆称为依禅派。此外,还有少部分人信仰瓦哈比派。逊尼派自称正统派,是伊斯兰教教徒最多的派别,他们笃信胡达和胡达的使者穆罕默德,崇奉《古兰经》。

礼拜寺是逊尼派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新疆的依禅派尊奉逊尼派教义,但是在对《古兰经》和《圣训》的解释上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倡“不重今生重来世”,要禁欲、苦行和守贫。麻札是依禅派教徒活动的中心,朝拜麻札是该教的重要特点。

三、服饰

维吾尔族传统的男子外衣称为“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腰间系一长带。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

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过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头上别有各式各样的头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服装和服饰之外,在城市普遍流行穿时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历史简介 维吾尔族的历史资料介绍

1、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hé)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2、“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3、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民族——维吾尔族。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41.3796万人(2006年)2007年,新疆人口稳步增长常住人口达2095.19万,人口出生率16.79‰。各民族中,维吾尔族有8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

维吾尔族、回族、傣族、苗族的资料

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除贵州、云南、湖南西部有较大的苗族聚居区外,广西、四川、海南及湖北地区也有分布。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油茶、油桐、漆树等经济林木业。

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过境,走向异域。如今越南、泰国、老挝以及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

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