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三个故事
1、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2、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
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3、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诚实和耻辱。
4、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
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
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难得吃一顿饺子,被骂“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得半死。
可老乞丐的话义正辞言,也不是瞎说。乞丐不了解莫言的施舍并非代表富有,莫言无法忍受索取者的予取予求,而母亲则情愿向善到底,委屈自己。
5、莫言拿奖回国之后,被邀请到各地演讲,在周围人看来,圈子变了,结交权贵名人,身价变了,财富陡增。在老家写作时,有次出门去买桃吃,一个卖桃的认出了他。
就打招呼说:你怎么也出来买桃呀,你不是认识市委书记吗,让他送你一车不就行了吗?莫言:……我又不是官,人家干吗送我桃子?卖桃人:对了,你是当兵的。
莫言:我不是当兵的……卖桃人:你们这些当兵的,我们白养你了,你到底是怎么搞的?连个钓鱼岛都看不住,让小日本占去了!莫言:我一个写字的,还要替你去看岛……算了。
给我秤五斤桃子。你这桃甜不甜?卖桃人:甜!特别的甜!我这都是新品种。莫言:你别偷斤短两,给够秤!卖桃人:看你说的,乡里乡亲的,怎么会缺斤短两?看好了,五斤高高的!
把五斤桃子提在手上,莫言感觉这五斤桃好轻。回去后拿秤一秤,嘿,才三斤而已,卖桃人一次短了他二斤的秤。然后莫言拿起桃子来咬一口,又酸又涩,根本不甜。
莫言发表得奖感言时讲的七个小故事是哪些
第一个是他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带领他们去看苦难展览,有同学装哭他真哭告密的故事。
第二个是他顶撞老首长,自己很自负的故事。
第三个是暴风雨中八个泥瓦匠,在破庙前躲雨的故事。
第四个是打碎了暖水瓶母亲没有责骂。
第五个是母亲捡麦穗儿挨打。
第六个是母亲训斥我对要饭者刻薄。
第七个是多算了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莫言讲故事的人想表达什么
@老虎不吃饭饭: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莫言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下接连讲了好几个故事。这些故事串联到一起就是一个道德讽喻。他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没有故事的人是可怜的,有故事讲不出来是可怜的,没故事可讲却硬要编个虚假的故事,是可怜的。
@老虎不吃饭饭: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是莫言演讲关键词,他用这种方式与世界性普世价值对接,能够宽容彼此价值差异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人们应彼此宽解、尊重,而不是朝着别人扔石头。那个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学扔过石头的老单干户,在他不断的反思中,成为他小说中的人物。
莫言说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他说到他母亲的那些细节,很真挚。他是讲故事的人,所以他没有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观念,来讲他的文学创作。而是从自己的经历说起,用故事说话,让人从中看到他的善恶观,道德观,让人看到他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这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书很少涉及思想、理论,而是一直用经验说话。讲话中,能看到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回顾,我想这主要是出于西方世界可能还对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国内或华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对他的争议。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实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里,我觉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采写/新京报记者于丽丽
莫言站在诺贝尔讲台上,向全世界人讲述了一个生存的和文学的故事。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我、人生、社会、历史的理解,以及民间故事与现代小说的关系。莫言在演讲中呈现了现实经验转化为艺术经验的过程。他的故事有三个来源:一是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二是超越残酷经验的爱和悲悯,如母亲的爱、东方哲学的启示。三是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这些要素,通过他个人的奇思异想组合在故事结构中。他的故事,既是对残酷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超越现实的残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