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明皇陵在哪里 南京明皇陵在哪里

七月网480

南京明皇陵在哪里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皇陵在哪里 南京明皇陵在哪里

明朝的皇家陵寝都分布在哪里

明朝的皇家陵寝包括帝陵、藩王陵、妃子墓、皇子墓、公主墓等皇室贵族的陵墓。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到思宗朱由检,共16位皇帝,除建文帝因“靖难之役”不知所终外,其余15位皇帝皆建有帝陵,分别是:江苏南京明孝陵:孝陵位于南京城东钟山(今紫金山)独龙阜下,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一般认为,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第二年葬入马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地宫。孝陵规模宏大,陵园规制多由朱元璋亲自拟定,其开创的前方后圆的陵园布局,为后代帝陵所继承发展,并一直影响着清代皇家陵寝的建造。北京昌平明十三陵:自明成祖朱棣开始,历代明朝皇帝皆葬于北京。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在南京去世,因他早有迁都之意,便下令在北京附近寻找吉壤建陵,最终选定了北京昌平境内的一处“风水胜境”,名为黄土山,朱棣亲往视察,十分满意,并改名为定陵地宫。永乐七年,开始破土动工,永乐十一年(1413),主体工程完工,并于同年葬入徐皇后。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与徐皇后合葬,是为长陵。成祖以后,明朝的十二位皇帝先后葬入天寿山陵区,长陵左右,按世代排序依次为:仁宗朱高炽献陵、宣宗朱瞻基景陵、英宗朱祁镇裕陵、宪宗朱见深茂陵、孝宗朱祐樘泰陵、武宗朱厚照康陵、世宗朱厚熜永陵、穆宗朱载垕昭陵、神宗朱翊钧定陵、光宗朱常洛庆陵、熹宗朱由校德陵、思宗朱由检思陵。其中景陵、永陵、德陵在长陵以东,其余诸陵在长陵以西,各陵皆有皇后合葬。天寿山陵区自清朝以来就被统称为“明十三陵”。1956年至1958年,考古工作者对定陵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定陵是迄今为止唯一发掘了地宫的明代帝陵。北京海淀景帝陵:景帝陵位于海淀玉泉山正北的金山口,明英宗复辟后,景泰帝朱祁钰被废,不久死去,以“王礼”葬于此处。宪宗继位后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并对景帝陵略做了修整,到嘉靖年间又将陵上的绿瓦换成了黄瓦,但是其规制始终逊色于真正的帝陵。除了这些“名副其实”的帝陵,明代还有三座为追尊的皇帝建造的陵墓,分别为:江苏盱眙明祖陵,是朱元璋为其高祖、曾祖、祖父三代追尊的帝后建造的一座招魂衣冠冢。安徽凤阳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合葬墓,也是明朝最早建成的一座帝王规格的陵墓。湖北钟祥明显陵,嘉靖皇帝继位后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帝,并将其亲王规格的陵墓扩建成了帝陵。明孝陵、明十三陵和明显陵皆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藩王陵墓也是明代皇家陵寝重要而庞大的组成部分。明代实行分封制,皇太子以下的诸皇子皆封亲王,他们受封后前往封国,代代繁衍,子孙承袭,死后一般都葬在封国附近。据统计,有明一代亲王有两百多位,他们的陵墓分布在各藩王府所在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宁夏、甘肃等省区。经历了几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各地藩王陵皆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些甚至已面目全非,完全湮没于山林草莽之间,保存情况远远不及明代的帝陵。 天寿山陵区内除了帝陵之外,也有一些妃子墓和夭折的皇子墓。而明代大多数妃嫔和夭折的皇子女都葬于北京海淀的金山,到了明末北京西郊的翠微山也成为了妃嫔和夭折皇子女的墓葬区。在南京明孝陵附近也有洪武时期的少数妃子及皇子墓。景泰帝为什么没有葬入十三陵?在北京海淀玉泉山正北,颐和园到香山之间的金山口,有一个地方叫“娘娘府”,这里埋葬着明景泰帝朱祁钰。明代自成祖开辟北京天寿山陵区后,历代皇帝皆葬入天寿山,但为何在位7年的景泰帝却被葬在了用来安葬妃嫔、皇子女的金山?明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爆发,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首领劫掳,举国震惊。国不可一日无君,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际,登上皇位,此举意在稳固军心民心,也断绝了也先借英宗要挟明廷的念想。朱祁钰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随着战事的平息,大臣们都希望早日将英宗迎回,而也先也觉得英宗没有利用价值,想把他送回。经过反复协商,景泰元年八月,英宗回到了北京,住进了紫禁城东南角的延安宫,又称南宫,之后的6年他一直无法迈出这里深锁的宫门。朱祁钰并没有以礼待他,而是长期严密监视防范,不给他复位的机会。景泰七年(1456)十二月,景泰帝病重,时值岁末年初,有一系列的重大典礼要举行,他命武清侯石亨代行祭享太庙和祭天的大礼,并决定在正月十七日这天早朝。然而十六日夜,正当一帮大臣商议立储一事时,萧墙生变。原来,石亨发现朱祁钰行将不起,他觉得不如拥英宗复位,以此飞黄腾达。石亨联络了都督张、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于十六日夜率兵至南宫,砸锁破墙而入,拥英宗至奉天殿,在十七日早朝时宣告百官,太上皇英宗复位。这次政变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英宗复辟后,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1457),二月废景泰帝仍为郕王,是月景泰帝去世,以“王礼”葬在了金山口(今北京海淀区娘娘府一带)。其实,景泰帝生前已在天寿山陵区为自己建了陵,他死后,这处陵寝被毁,并留下了“景泰洼”这个名字。英宗的儿子宪宗继位后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上谥号曰“恭仁康定景皇帝”,承认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保国安民的功业,并对景帝陵略做了修整。到嘉靖年间,陵上的绿瓦换成了黄瓦,但是始终没有按照帝陵的规制进行扩建。而“景泰洼”在一百多年后竟然又葬入了一位皇帝,他就是仅仅在位一个月就死了的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连自己的父皇都还没来得及安葬,更别说为自己建陵了,于是“景泰洼”就被废物利用,重新修整收拾了一下,把明光宗葬了进去。——摘自《中国人应知的历史常识》

明皇陵属于哪里

明皇陵属于滁州考古遗迹的著名风景区。

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以后,建都南京,而以临濠(今凤阳)为中都。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停建,由于兴建和使用的时间短暂,没有形成政治中心,但它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思想,包括它城内的宫殿布局,却影响了明北京城的规划。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0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在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由于皇陵地处明中都城的西南,为了使皇陵与中都城连为一体,所以皇陵的3道城门都是以北门为正门,而皇陵也因此是坐南朝北,神道与神路置于陵墓之北。皇陵的第1道城是夯土城垣,周长达28里。第2道城是青砖砌起的城垣,高2丈,周长6里多,四边开四门,皆有高大的城楼。第3道城是皇城,青砖垒砌,周长75丈。皇城平面长方形,它改变了过去帝陵内城平面方形的做法,为了将神道石像生移置城里,突出陵前享殿的地位,因此改为南北纵长的形状。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

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257米、宽6.3米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对石像生。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的石刻有:独角兽卧像2对;石狮蹲像8对;石华表2对;马官、石马与控马者立像6对;石虎立像4对(现缺一对);石羊卧像4对;文臣立像2对;武将立像2对;内侍立像2对。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皇皇大著,堪称一绝。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之后又屡遭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经过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治理,现有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妥善保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