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青岛粽子(青岛粽子货源)

七月网2890

一、青岛推出面粽子,这面粽子是怎么制成的

1、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而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地方流传着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而且南北各种粽子的风味都是不同的,北方人一般都比较喜欢红枣糯米的粽子,南方人可能会有蛋黄,还有甜味的粽子等等,近期青岛推出了面粽子,这个面粽子是怎么制成的呢?

青岛粽子(青岛粽子货源)

2、青岛一家馒头房推出了面粽子,之所以称为面粽子是因为粽子是面点师用各种水果把面点调成了黄色,红色,绿色等等的颜色,然后把这些面团做成了粽子的形状,看起来非常的精致,希望这种新式的吃法,能够被很多的年轻人喜爱。

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屈原在这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在端午节包粽子。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过端午节,大家互道安康,希望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安安康康,所以我觉得中华民族每个节日都给予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

4、我觉得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很多传统文化和传统美食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我们在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其实也在怀念我们的亲人,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带给我们对过去亲人的思念,希望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够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传承下去,让中华子孙代代铭记祖先的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5、以上就是我对“青岛推出面粽子,这面粽子是怎么制成的”一些个人看法,如果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二、青岛特有的节日有哪些

青岛著名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大全都有什么,一起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介绍:青岛农村忙年,较有特色的如《崂山县志》所记: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买鱼、购置筷子。青岛农村除夕晚6时,人们习惯带着灯笼、香、烧纸到祖坟焚烧,寓意请先辈故人回家过年,叫“接年”。年三十,青岛农村有的上午糊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炕上贴年画,在正屋挂宗谱,摆好供品,炒花生、煎鱼、煮肉。青岛市区和农村,下午做饺子馅、包饺子,饺子里面包上硬币或红枣。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至今,青岛市区除夕晚大多六点至八点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晚八点至午夜零点(也有到次日凌晨一两点的),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团圆和春节晚会是过年中最精彩的时刻。

介绍:元宵含全家团圆,康乐幸福之意。这一天,青岛民间有许多庆祝活动。《胶澳志·民社志·风俗》称:“上元,蒸面作灯,注油点之,示其烬花以占五谷丰盛歉,曰灯花。卜粉稻为丸,包为果实煮食之,曰元宵。门结松棚,挂灯火,放花爆,陈杂剧(如高跷之类)三日夜。”青岛的节日习俗还有做面灯,吃元宵,挂花灯,放烟火,跑秧歌、庙会等。

介绍:旧时青岛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老青岛时期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介绍:“五月五,过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个荷包香馥馥。”这是一曲曾在旧时青岛广为流行的端午节歌谣,唱出了过端午节各项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大江南北中国人共同的节日了。旧时青岛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丰富有趣,而且还具有胶东一带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人们拉露水回家时,常常要采些艾蒿带回家,插在屋檐下、门窗上,因相传插艾蒿可以驱虫避邪。《胶澳志·民社志》转录旧县志记载:端午节,“门悬蒲艾,人簪艾叶,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这一端午习俗至今仍在青岛民间沿袭。

介绍:青岛《即墨县志》载:“七夕妇女供织女图,穿针乞巧,有丧者先日设筵祭先灵,戚友馈纸钱”。七夕家家户户做“巧果子”,有的这天生绿豆芽,称“巧芽”。晚上小女孩在织女像前摆瓜果、“巧饼”、“巧芽”,祷告乞巧。青岛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磕巧果,巧果也叫“巧饽饽”,是用模具磕出来的观赏兼食用的小面食,多呈几何图形,上有各种精美的吉祥图案,常见的有莲蓬、桃、虎、狮、猫、猴等。

介绍:青岛地区都在六月一过半年。这时,小麦已经收完,农家要尝新麦、蒸饽饽、走亲戚。青岛人过半年的节日食品是箍扎,各家各户都可以用新麦做白面箍扎了。崂山有“新面饽饽敬哥哥”的习俗,即麦子登场后,妹妹要做饽饽给哥哥尝新。传说有一家兄妹,妹妹出嫁后丈夫死亡,家境艰难,哥哥主动把妹妹的庄稼种好,自家的地却荒芜了。哥哥因一人种两家的地劳累过度,不久便离开人世。妹妹为纪念哥哥,每当新麦收完必做新饽饽祭扫,后来也就形成了“新面饽饽敬哥哥”的习俗。旧时,胶州农村在这一天不下地干活,长工放工一天,叫“挂锄”。

介绍:在青岛人过去的中秋晚宴上,吃月饼还是最期待的,因为中秋的主题是团圆,月饼最能代表中秋。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青岛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中秋节当天的早餐、午餐也要改善,一般都是要蒸饽饽、包子,给一家人改善伙食。据相关民俗专家介绍,在整个山东都有当天吃饭改善伙食的习惯,只不过各地有所不同,像济南,早餐吃米饭,中午吃水饺,而胶东地区是中午蒸饽饽、包子。

时间:每年公历12月21或22或23日

介绍:青岛浮山所、城阳、李村、崂山一带旧俗,冬至分两天过节,第一天叫“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据青岛当地的老人们说,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600多年。至于“鬼冬”这天吃饺子的原因,是为了给死去的人过冬至,因在阴间的人爱吃饺子,所以这一天须吃饺子。冬至这一天(人冬)是在世的人的冬至,这一天吃地瓜面包子的原因是告诉那些去世的人享受完后可以走了,因相传阴间的人不吃地瓜。即墨民间根据冬至日期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地点: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天后宫

介绍:天后宫庙会俗称青岛大庙庙会,是集祭祀、歌舞、文娱、商贸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属于道家庙会,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1467).初称“天妃宫”,是青岛市区最早的庙宇之一。每年春秋两季渔民出海前逢会,人们前来朝拜许愿,热闹非凡。天后宫庙会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介绍:青岛萝卜会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过去也叫清溪庵庙会,这里出产的萝卜又脆又大,民间有“正月初九吃萝卜不牙疼,可防百病”的说法,又有旧俗立春吃萝卜,称咬春,因而萝卜就成了庙会上的主要商品。逢庙会日,人们来这里卖萝卜、买萝卜、吃萝卜,久而久之,清溪庵庙会就被人们称为“萝卜会”。“清溪庵”因地势低狭,年久失修,在青岛建置初期庙宇被毁,但萝卜会却一直延续下来。届时沿途彩灯高悬,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各种杂耍争相献艺。来自青岛各地的摊贩云集,人流如潮,各种土特产品、日用百货、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尤其是各种各样的青红萝卜,遍布大街小巷。近年来,又举行了现场雕刻比赛和萝卜艺术雕刻展览会。

时间:农历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二

地点:青岛市四方区海云街海云庵

介绍:海云庵糖球会是山东青岛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出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目的,1990年起政府定名“海云庵糖球会”,会期延长为三天。近20年来,海云庵糖球会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型民俗庙会,赶会的摊贩许多来自外地外省,因而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会”之一。从2008年起,海云庵糖球会将延长为一周,即农历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二,时间更长,小吃和民间表演更丰富。

介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开庙逢会3天,届时,善男信女、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湛山寺庙会是青岛地区最着名的佛家庙会。湛山寺是青岛地区最为壮观的佛家寺院,位于青岛市湛山村后的半坡上,面海倚山,风光秀丽,有“湛山清梵”之美称,是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湛山寺算不上古刹,不到百十年历史,但近代却有不小名气。湛山寺是为了纪念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而建,算青岛市区唯一的佛寺,由现代名僧_虚法师创办的讲堂,他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再加上李叔同等名人名僧游历,令湛山寺驰名中外。

介绍:1999年在青岛梅园举办了第六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第三届国际梅文化学术研讨会和青岛市首届梅花节,并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梅花之乡”。此后,青岛十梅庵梅花节于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在青岛十梅庵风景区内的青岛梅园举行。青岛梅花节已经成为青岛市民踏春赏梅,接触自然的时尚休闲方式。梅花节的主要内容有梅花,蜡梅大、中、小型盆景,露地景地(梅树),梅花、蜡梅写意盆景,插花艺术,摄影展,诗书画展等。多年来,青岛梅园在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关心支持下,通过不断精心培育建设,现占地800多亩、植陆地梅及盆梅10万余株、拥有梅花品种129种,是中国江北第一梅园。每年的梅花节,青岛梅园盛况空前,博大精深的梅花文化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

介绍:田横祭海节主要是渔民过的节日,发源于山东省田横镇周戈庄村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具有500多年历史。经当地政府的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这个古老的节日已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民俗节庆品牌,更是现代人心驰神往的狂欢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及中国各地的民俗、经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慕名前来。2008年,田横祭海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荣膺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公众参与奖”。

介绍:青岛赏花会是以前青岛李沧区独特的花卉资源为基础,主要是赏三花,即李村东部的万亩桃花、十梅庵的800亩梅花和戴家北山红石壁子的千亩野杜鹃花,整合其他花卉资源和文化资源,形成集旅游、商贸、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节会。节日活动有大型主题晚会、国际插花艺术大赛、登山赏花游、书画笔会、大型征文比赛、民俗文化活动周、优惠购物活动等。

介绍:枯桃村源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有兄弟几人从云南来到崂山,长途跋涉使已经吃完所有食物是他们筋疲力尽,神情恍惚间,他们发现一棵大桃树上的一些快要枯萎的桃子,这些枯桃救了他们的命,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安家落户,并取名枯桃村。现在,枯桃村已拥有各种花卉、乔木草皮近千种,主要有月季、仙客来、菊花、郁金香、玫瑰、雪松、龙柏、康乃馨、唐常蒲等几十种名贵花木,每当鲜花盛开的季节,枯桃村就成了一片花的海洋。同时,随着枯桃花卉产业的不断壮大,也很好的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增加了周边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介绍: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樱花节主要有三大品牌活动:一是4月1日至4月10日的游园踏春;二是4月10日至4月25日,传统的赏樱盛会登场,上千株樱花、20万株郁金香及紫荆、海棠等相继进入盛花期,呈现出“东园花海”盛况;三是4月26日至5月7日的欢庆五一活动。青岛举办樱花会始于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东园花海”的中山公园樱花,已被列入青岛十大胜景。

介绍:中国琅琊旅游文化节暨胶南杜鹃花会,以胶南历史文化为背景,以琅琊台、灵山湾和万亩野生杜鹃花等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提升胶南城市品牌为目的,通过策划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多方位展现山水灵韵、和美胶南的醉人风光、风土人情和勃勃生机,为广大游客打造一个舒心、互动、和谐的旅游节庆活动,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四到五月,珠山上杜鹃开得正盛,游人主要活动是登山赏花。花会上还设有美食坊,沿途会有转风车、打地鼠等真人活动,可供娱乐。

地点:青岛市城阳区天香园牡丹园

介绍:“牡丹园”位于城阳街道东田社区,始建于1999年,占地面积135亩。园内栽植牡丹600余个品种20多万株,芍药200多个品种3万余株。园内筑有花廊、八角亭、人工湖、假山瀑布等人工建筑。每年四月下旬在此举行城阳区牡丹艺术节,戏曲、书法、杂技、武术、斗鸡、钓鱼等娱乐项目,气氛热闹非凡。

介绍:崂山旅游文化节以“山海情怀、魅力崂山”为主题。分为节会活动、论坛及研讨会、文化系列活动、旅游系列活动、经贸系列活动、体育健身系列活动等八大主题板块。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山东省茶文化协会、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崂山国际茶文化节被誉为“茶届奥林匹克”。届时观众们将欣赏到国内流行乐坛歌坛天后那宛若天籁般的声线、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时尚乐队的激情演奏及其他歌坛新秀的精彩演出,深切感受当年茶马古道上“背夫”独特悲壮的艰难历程。

介绍:2004年城阳区举办了首届青岛红岛蛤蜊节,组织开展了包括文艺演出、健身休闲、经贸洽谈等多种活动,吸引游客7万余人。红岛历史悠久,胶州湾地区近千年的移风易俗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印证,代表景区就是韩家民俗村。韩家民俗村于2004年开始建设,投资1.2亿元,建于原红岛古盐场和古渔场遗址之上,历时7年的修建完善,蛤蜊节期间,韩家民俗村将掀开神秘面纱对外纳客。红岛蛤蜊节结合红岛的韩家民俗村、红岛青云宫、红岛赶海观光园、方特梦幻王国、红岛黄澜海韵苑等景区,游客朋友可以充分参与到赶海捡贝、踏春垂钓、民俗观光、科技体验、民俗祈福等各类主题活动中,到红岛凭海临风,挖蛤蜊,吃海鲜,住民俗客栈,尽情享受赶海乐趣。

介绍:薛家岛又称“凤凰岛”,位于胶州湾西海岸黄岛区境内,与团岛隔海相望,相距2.26海里。东、南、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54公里,形状如同飞凤。相传古时候有一只金凤凰飞赴天庭参加百鸟盛会,飞抵碧波万顷、渔歌荡漾的胶州湾时,为美丽的海岛风光和淳朴的渔家民风所陶醉,乐不思飞,振翅落人胶州湾南侧,遂成今日薛家岛节日活动有浅海垂钓、海上垂钓、海上观光、品尝渔家宴等。

介绍:创办于2004年的崂山茶文化节,是以茶为媒,集开幕式文艺展演、茶文化研讨交流及茶叶展销、旅游文化活动于一体,以“承传统茶文化、兴现代茶经济”为主题的特色节会活动,旨在整合茶文化资源、挖掘崂山茶文化的内涵,是一个将休闲度假、品茶美食、健身娱乐等融为一体节庆活动,游客可在晓望社区、囤山社区茶田参与采茶、炒茶等活动,也可以欣赏茶乡风情,品尝茶乡农家宴。

介绍: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航博会在业界已经享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逐渐成为我市一个特色鲜明的重大节庆会展活动,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是目前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国家级水陆结合船艇博览会。航博会不仅促进了船舶制造、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推动了水上运动与休闲在中国的普及,更对我国海洋高端旅游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节日活动有帆船及游艇以及水上运动、水上休闲器材装备展示等。

介绍:莱西大青山上种植了万亩槐树林,五月正值盛花期,步入山中,蜂飞蝶舞,花香阵阵,簇簇洁白如玉的槐花竞相开放,游人可一睹“十里大青山,万亩槐花香”的独特景观。槐花节由莱西市人民政府和青岛市旅游局共同主办,以树立莱西旅游品牌,展示莱西资源优势为主题,力争以此为契机,尽快将莱西融入青岛旅游的大格局中。槐花节期间,还举办动力伞飞行表演、槐花摄影展、槐花系列绿色食品展等活动。

介绍:素有“北方绿茶之乡”称誉的胶南市海青镇,位于青岛、日照、潍坊三市交界处,镇驻地北行七公里处。每年五月,在这里召开“青岛胶南海青绿茶采茶节”,将会吸引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茶、采茶、品茶、悟茶,感受江北绿茶第一镇的自然风光,发挥海青的旅游资源,提升海青绿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海青绿茶品牌以及休闲观光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主要活动有海青镇茶厂发展情况及产品展示、采茶竞赛及采茶女采茶表演、朝天锅炒茶表演、茶艺表演、茶农、茶厂代表祭拜“茶圣”陆羽活动、海青绿茶有机茶制作流程展示、文艺表演、古典乐曲表演、登山健身活动等。

介绍:胶州秧歌文化节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的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契机,胶州市于200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秧歌文化节。节日活动有秧歌比赛、文艺晚会、群众秧歌高跷等队伍巡游等。

介绍:云山镇享有“胶东大樱桃第一镇”的美誉,云山大樱桃具有个头大、果型好、色泽艳、口感鲜、营养价值高等显著特点,有着“春果第一枝”的美称,云山镇更是被命名为“中国优质果菜基地乡镇”。平度云山大樱桃节每年举办一届,由平度市人民政府主办、云山镇政府承办。每一届樱桃节历时10多天,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打造胶东特色旅游品牌。节日活动有开幕式、民间广场文艺表演赛、赶大樱桃丰收大集、高尔夫球邀请赛、项目推介会、大樱桃种植管理讲座、休闲旅游等。

介绍:由城阳区人民政府主办,夏庄街道、区旅游局和区农业局承办。山色峪樱桃山会已经由过去单一的田园采摘逐步发展为集休闲、文化、生态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樱桃经济”已经成为城阳区乃至青岛市生态旅游产业最响亮的品牌之一。山会期间,城阳东部山区包括夏庄、惜福镇两个街道近20个盛产樱桃的社区,均是山色峪樱桃山会的主会场。节日活动有采摘樱桃、品尝地道的农家宴、登山健身等。

介绍:北宅樱桃节于每年樱桃成熟期间(5月至6月)在崂山区北宅街道举办,届时,将举办精彩的开园仪式和特色风俗演出,游客在欣赏精彩节目后可以到樱桃圆采摘和尝品樱桃,还可吃农家宴,体验农趣,享受田园之乐。

介绍:青岛海洋节于1999年开始举行,每次节日的主题都不同。节日期间举办的中国海洋科技博览会暨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以其参会人员层次和论文学术价值水平高,成为近年来本市举办的最高层次的国际性会议。有《欢乐中国行—魅力青岛》大型演唱会、航运活动、海钓大赛、海洋知识图片展、海上浪漫婚典、“海之情”等专题系列活动。

介绍:青岛城阳区是山东省韩资企业密集区和韩国料理集聚区,辖区内有各类韩国料理店200余家,是全国韩国料理店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走进街区,印有韩文招牌的店面一个连着一个,每家店面都装饰成浓郁的韩国风味,这里的装饰、摆台、菜单、酒水、服务员的服饰及背景音乐都是原汁原味的韩式风格,在这里就像置身韩国。近几年来,流亭街道投资600余万元,对1200多米长的街区进行统一装修,打造韩国风情一条街。目前,街区内集中了韩国风格的韩国料理店、酒吧、KTV等50余家店面。美食节期间,韩国风情街区将变成浓缩韩国独特餐饮文化的新天地,这些料理店还专门从韩国带来泡菜、人参和辣酱等原调料,将烹调包括冷食、热食、甜点和小吃等在内的近30种地道韩式菜肴。

时间:每年8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幕,为期16天

介绍:青岛国际啤酒节于1991年6月23日首次举行,具有青岛的地方特色,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节日。与会期间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啤酒厂、啤酒代理商参加展销和交流,使青岛这座美丽浪漫的“东方瑞士”更富有魅力。节日由开幕式、啤酒品饮、文艺晚会、艺术巡游、文体娱乐、饮酒大赛、旅游休闲、经贸展览、闭幕式等组成。

介绍:青岛国际沙滩文化节自1992年开始,每年9月在第一海水浴场举行,由青岛市沙滩文化协会主办。200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拨巨款对第一海水浴场进行历史性的改建,面貌一新的汇泉海湾使青岛国际沙滩文化节更增辉添彩。青岛国际沙滩节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岛沙滩文化,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沙滩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中,成为岛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节日主要活动有沙雕比赛、沙滩婚礼、沙滩排球、沙滩拔河等多种文化体育项目。

介绍:自2006年起,青岛国际时装周更名为“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与会期间有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时装设计师。国际服装周已成为展示时代服装特色的一个窗口,吸引着中外各地游客旅游参观。活动有发布会、品牌展示会、美容美发大赛、时装设计邀请赛、时装周模特大赛等。

介绍:大泽山葡萄节原为平度市大泽山区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财神节”(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相传源于唐朝初年。1987年,大泽山镇政府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更加富有现代文明精神和地方特色,引导演变为“葡萄节”。1991年,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搞节庆活动,改名为“平度葡萄节”,并定于每年公历9月1日举行开幕式,近年为方便城镇游客参加盛会,一般选择周六开幕。自1995年起,为提高大泽山葡萄更高的知名度,将“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北方重要石材基地”、“山东省风景名胜区”三块金字招牌推介到国内外市场,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本市和大泽山镇开发投资和旅游观光、洽谈经贸。节庆主会场重设大泽山镇,定名为“大泽山葡萄节”,时间为一个月。

介绍:鹤山山体回环曲折,绮丽多姿,秋日里更是层林尽染,满山遍野金柿红遍,美景美柿让人神往,被誉为“杏林飞霞”,是鹤山八景之一。鹤山柿子园是即墨最大的柿子园,山上山下种满了柿子树,树龄最长的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柿子糖分很足,甘甜可口,素有“胶东柿子之乡”的美称。每年国庆过后,金黄色的柿子经

三、青岛人的饮食

1、青岛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饮食风俗也不断变化和丰富。饮食民俗大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和礼仪饮食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一天的餐饮次数、时间;后者则是从礼仪等社会需要出发,包括节令食品、礼仪往来食品和信仰上的供品等。

2、饮食民俗有很大的稳定性,有些食俗传承下来后很难改变,如生活食制中的一日三餐,礼仪食俗中的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到,相沿至今仍继续流传着。在饮食风俗中,有一些习俗体现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青岛人在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上辈老人先吃,叫“尝鲜”。吃饭时老人“坐上首”,好菜“开头筷”,若小孩先动筷子,大人会斥责为不懂规矩。有些村庄还不新麦上场时儿媳妇给独居的公婆送第一锅饽饽的风俗,这些已成为我国“孝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下面对青岛地区的饮食民俗作一些简单的介绍:青岛地区的食俗属于我国北方类型,受京津一带影响很深。人们的饮食以玉米、小麦、地瓜为主,杂以谷子、高梁、豆类(黄豆、绿豆、豇豆、红豆)、黍子等五谷杂粮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蛋类过去是寻常人家办喜事和待客的珍品。

5、城市和农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晚称“朝饭”,午饭称“晌饭”,晚饭称“夜饭”。农村在冬闲时则一日两餐,称“吃两顿饭”。过去,农村朝饭一般为小米稀饭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饭,配以玉米饼子、地瓜、地瓜干。高梁面、玉米面稀饭统称“粘粥”,也叫“糊涂”。晌饭是小米干饭,有时掺上豇豆或绿豆。夜饭是面汤(面条)。这种饮食安排叫“两稀一干”。如今农村饮食变化委大,大米白面成为寻常人家的家常便饭,鱼肉习以为常,玉米饼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农闲时的“两顿饭”也多改为一日三餐,然而早饭吃稀粥的习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改变。>玉米饼子

6、这是过去青岛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习惯叫“苞米饼子”,是用玉米面和带头同加水放入锅内做成,有烀饼子、蒸饼子和菜饼子等多种。菜饼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叶子上锅蒸熟,是人们度荒年时的主食,现已无人食用。另外还有用少许白面(小麦面)做成的“发糕”,则属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节日中食用。

7、是青岛沿海渔民中最常见的吃法。咸鱼中以咸鲅鱼、咸刀鱼(带鱼)和咸白鳞为最佳,虾酱则有虾子酱、蟹酱和虾头酱(用对虾头磨成)等。山地人喜欢大葱蘸大酱就饼子吃,大酱都是农家自己制作的,有豆瓣酱、面酱(用小麦制作),其中用黄豆发酵做成的豆豉,掺以萝卜丁、胡萝卜丁、白菜丝等,吃起来鲜美可品,特别受人们喜爱。

8、学名甘薯,是青岛地区,特别是即墨、莱西、崂山一带人们的主食。由于地瓜产量高,茎叶是喂牲畜的好饲料,又适于山岭薄地种植,所以在青岛山区广泛栽种。鲜地瓜怕冻,不好储藏。莱西等地冬天多把地瓜放在屋内顶棚上;即墨、崂山等地则多堆积在生火的炕头,或在屋内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来年奏,所以有“地瓜半年粮”的说法。地瓜的吃法多种多样,除鲜地瓜煮食或擦丝煮粥外,主要地切片和擦丝晒干,分别叫“地瓜干”、“地瓜丝”。将地瓜干、地瓜丝碾碎磨成面,即为地瓜面。地瓜丝可用来做成“豆包”,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别拿着豆包不当干粮的俗语,意思是别瞧不起人。地瓜干只能煮着吃,由于吃起来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饲料了。地瓜面可单独和面烙饼或烀饼子,还可与其他面粉混合包饺子、擀面条或做其他面食。有些做法很有特色,如采一种叫“筋骨草”的野菜或榆树皮,捣碎后和地瓜面混合,擀成面条,放锅内箅子上蒸,锅底煮上菜卤,熟悉后将菜卤浇在面条上食用,这种饭菜一锅熟的做法,人们给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二起楼”。还有一种叫“金银卷”的食品,是用白面(小麦面)、玉米面、地瓜面分3层卷起,上锅蒸熟而成。金银卷黄、白、黑三色相间,吃起来香里透甜,这种做法在青岛地区也很盛行。地瓜以前是青岛人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吃法和做法上有很多花样。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为主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们喜爱。烤地瓜、地瓜枣、炸地瓜片还拥有大批的爱好者。地瓜枣(莱西叫地瓜阴干)是在冬天把煮熟的地瓜切片晒干后密封于缸、坛内,到春天取出,上面一层白醭,味道甚佳。炸地瓜片则是把鲜地瓜切成薄片,上锅用食油炸熟后,撒上砂糖,吃起来香脆可口。如今地瓜枣、炸地瓜片,在食品摊和食品店里多有出售。

9、青岛地区不产大米,过去,大米饭只有在有钱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见到,寻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干饭。即墨等地把做干饭叫做“捞干饭”,作法是把小米加水煮成半熟后,把汤滤出再上锅蒸,滤出来的饭汁叫“饮汤”,这样,饭做好后吃的喝的就全有了。这种既省柴草又省工的作法,世代相传,直到如今。小米干饭里如加上虹豆,或红豆、绿豆,则饭更香,味道也各不相同。有时人们还用胡米(高粱米)或惨子米做干饭。惨子皮厚产量低,做出的饭味道不佳,如今已无人栽种。用黍子米做的饭叫“大黄米饭”,多用它包上面皮蒸糕,是一种节日食品。

10、农家常吃的是小米稀饭、胡休米稀饭和玉米渣子饭,或用玉米面、胡休面熬成的各种面子饭。小米稀饭营养丰富,是妇女“坐月子”和伺候老人、病人时的佳品。用少许玉米面掺上野菜、再加点盐做成的稀饭叫“菜饭”是以前度荒年的食品。

11、也叫“馒头”,是逢年过节、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的主要食品,花样繁多。枣饽饽是在饽饽顶端做上5个枣鼻子,嵌上红枣蒸熟,作供品用;磕饽饽则是用面模(俗称“饽饽磕子”)磕出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形状的面食,用以赠送亲友和节日期间食用。在重要节庆日,如祭海,渔妇们还在悻悸上做上鱼、虾、蟹、贝、花卉或鸡、燕等动植物面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观,使人乐于观赏,不忍心吃掉。

12、青岛人习惯叫“面汤”,由农妇们和面用擀面杖擀成,按形状分,有宽面汤、棋子块面汤(用刀切成菱角型)和细面汤等,宽面汤(也叫“宽心面”)是结婚时新郎新娘必吃的食品,现在城乡婚礼中仍很流行。按粮食品类分,有白百汤、豌豆面汤、杂面汤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条腿面汤”(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用直豆面褂成的面汤,片薄光滑,吃起来非常可口。

13、在青岛农村叫“滑扎”,是青岛人最爱吃的一种食品。过去,老百姓家只有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包饺子。常见的有白菜猪肉馅、萝卜丝虾皮馅、韭菜馅等饺子。沿海一带的鱼饺子很有特色,其中以鲅鱼饺子为最佳。青岛市区至今在谷雨前后鲅鱼上市时,子女还有向老人送鲅鱼、让父母尝鲜鲅鱼饺子的习俗。近年来,还有一种野菜(养菜)馅饺子很得青岛人青睐,春季在一些大饭店的餐桌上常可见到。

14、旧时,农村百姓度荒年时,多在野菜里掺上少许粮食或麸皮做成菜团、菜饭食用。青岛人常吃的野菜有山菜、苦菜子、荠菜、扫帚菜、灰菜、蛐蛐牙、七七菜、阴青菜、蚂炸菜等,也吃槐花和榆树钱。如今已无人以野菜代粮了,但山菜、苦菜子和养菜在春天仍有人叫卖。人们多用它来包包子。许多昆虫也经常成为青岛人饭桌上的菜肴或零食,如桑蚕、柞蚕蚕蛹、松毛虫蛹、蝉和蝉的幼虫(“知了鬼”)、蚂炸等,油炸豆虫、油炸蝎子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在青岛人的家常饭中还有许多做法独特、味道别致的食品,至今仍很受人欢迎。

15、又名“小豆腐”,是将水泡的黄豆用水磨磨成豆沫子掺菜煮成,叫“馆渣”。可做值渣的菜很多,萝卜缨、胡萝卜缨以及苦菜子、七七菜、阴青菜等野菜都经常被人们采用。莱西一带用竿头叶的馇渣,人们认为味道最美。>粘占

16、小麦刚熟时,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搓去外皮,用石磨磨成长条食用,别有风味。

17、这是沿海地区渔民喜欢吃的一种菜肴,是把青萝卜切成小方块与咸鱼一起混合煮成。煮熟后,萝卜与咸鱼粘连成冻,味道鲜美。用跋鱼、始鱼、白鳞鱼做的萝卜冻属冻中上品。

18、将从海中捞来的石花菜上锅熬煮成乳白色原汁,原汁凝固后切成小块,拌上香菜未、胡萝卜、咸菜未及香油、醋等调料即可,色佳味美,已成为外地旅游者乐于品尝的佳品青岛人豪爽、好客,重视礼仪往来,不管平日生活如何简朴,遇到办席请客,也必尽力操办。这本是一种良好的习俗,但过分讲体面、重形式也助长了铺张浪费风气,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

19、在当地,客人进门时,即便已近中午,主人也要先打荷包鸡蛋,叫“烧水喝”,然后再备酒备菜,开正席。临别前还要再设一餐,表示送行。

20、民间筵席一般先设茶点,再上4至6个冷菜拼盘,然后逐步上8到12个热菜,叫做“几盘几碗”,城市筵席以精巧为上,农村筵席以丰厚为好。

21、胶州马店、沽河、胶菜等乡镇寿辰、婚丧等筵席要上5道饭菜:第一道是4盘点心和茶水;第二道是米粥,加4种小咸菜;第三道才是大菜,一般为24个或48个,最多的可达64个菜;然后还有第四道的水果、茶点和第五道的糖果、花生、瓜子等。第五道上席后。主人宾客还可边嗑瓜子边海阔天空地神聊,从上午9点坐下,要吃到掌灯时分,方尽兴而散。筵席的上菜顺序也有规定,第一道菜上鸡,因为鸡象征吉利。然后是海鲜、肉类等,无特别规定,最后一道必是鱼,而且是带鳞的全鱼,取连年有余之意。这样,首尾两道菜就概括成“吉(鸡)庆有余鱼)”了。

22、人们乐于把这种筵席称作“光铺张不浪费”,因为许多大菜都是青菜垫底,上面盖上一层猪肝、猪肚等肉类,仅仅走走过场而已。但这种繁琐而又浪费时间的礼俗,也足以使一些年轻的赴宴者望而生畏了。逢宴必备酒,无酒不成席。在筵席上,主人总希望客人开怀畅饮,敬酒的礼节也多种多样。斟酒必须斟满,叫“茶要倒浅,酒要倒满”;敬酒要自己先喝,叫“先喝为敬”;敬酒还要连敬双杯,叫做“好事成双”;而劝酒的辞令更是五花八门。

23、近来,有一些劝酒词很时兴,如“感情深咱就一口闷,感情浅你就舔一舔”。被敬者则推辞:“咱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吧!”于是推推让让,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大家都一醉方休了。过去,筵席上多喝即墨黄酒和农家自己用地瓜酿造的白酒,用小锡壶烫热后喝。如今,白酒、啤酒、黄酒、果酒并用,不再热烫。另外,一些很有民间特色的各式小酒壶也不多见了。

24、即墨、峪山一带有一种叫“代桌”的习俗。农家办红白喜事,因客人大多,应接不暇,可请邻里帮忙。邻里在自己家里备宴代为招待一桌或数桌客人,以后邻里有事再代为接待,叫“还桌”。这一习俗解决了当事人的一时困难,也增进了邻里感情。青岛盛产名贵的海参、扇贝、鲍鱼、海螺、大对虾、加吉鱼等,这就决定了青岛烹饪以海味原料为主的特点。传统的青岛宴席有一定的讲究,常见的有“四一六”,“四二八”规格。上菜的顺序要求先冷后热,先咸后甜,每席必有鱼,没有海参不算大席。吃海鲜要看季节,春季和夏季是最好的季节,绝对让你吃得再也不想吃肉。当然也要小心,有很多游人初到青岛由于经受不住海鲜的诱惑,吃得太多,结果……。

25、青岛有北方特色的海鲜大席,也有山东各种特色的风味小吃。面食铺天盖地,饺子热气沸腾。北方美食口味厚重,需要良好的消化能力。青岛名厨云集,山珍海味集中,又有誉满海内外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佐餐,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26、在小吃街可领略青岛地方风味小吃,这里有大饭店里难得的乐趣。“劈柴院”位于中山路、河北路之间的江宁路,是青岛著名的小吃街。除此之外还有大麦岛海鲜街、云霄路中苑美食街、汇泉小吃街、双星大吃街、泰山路烧烤街、长安食街等,荟萃八方风味,是美食家的天堂。

27、青岛饭店传统小吃,已有50余年历史。

28、青岛小红楼餐饮中心特色品牌,佐姜醋食用尤佳。

29、馄饨大王快餐店独家推出,唯青岛独具。

30、由长城饭店独家经营,已成公众性特色美食。

好了,关于青岛粽子和青岛粽子货源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