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腹主动脉血栓形成综合征(腹主动脉血栓的症状)

七月网4760

一、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壁血栓形成怎么治疗

1、医生说走一步算一步是对的,态度差也是可以理解的,说不定有天会赶你走……

腹主动脉血栓形成综合征(腹主动脉血栓的症状)

2、这么说吧,如果血栓脱落或者融栓不当,轻则残疾,重则立刻DIE,同时,大动脉瘤破裂,基本也没什么存活率,除非你一直在良好监护下,随时可以进行开腹手术。

3、血栓是要治的,只能保守治疗了,很难做手术,如果从股动脉进的话,会路过髂总动脉瘤,很危险,况且手术属于一个应激状态,血压一上来,动脉瘤很可能会破,风险太大。

4、还有一个问题是,可能不见得只有这么一个地方存在动脉瘤或者血栓斑块,可能别的地方也有,只是没发现,所以风险无法预知。

5、综合而言,听医生的吧,吃吃药,养养身体,别让血压太高,注意饮食和心情吧!

二、腹主动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的检查

有助于确定主髂动脉病变,往往需要禁食。

有助于确定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确定闭塞病变的部位。

3、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血管造影(MRA)

可作为确定诊断的依据,各有利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检查。

(1)内皮素-1检测内皮素-1(ET-1)是惟一由血管内皮合成和分泌的内素,ET-1有强烈的缩血管生物活性和刺激内皮细胞释放t-PA的功能,在人群分布中,老年人ET-1的血浆水平较人群为高可能是老年人易患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2)凝血酶调节蛋白增高凝血酶调节蛋白或称血栓调节素是一种作为凝血酶之受体,存在于内皮细胞表面的单链抗凝糖蛋白,TM与凝血酶在内皮细胞表面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特异性地使蛋白C转变为活化蛋白C(APC),TM是反映内皮细胞受损的敏感的特异分子标志物之一,血浆或内皮细胞表面TM增高,表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3)血小板检查包括血小板黏附,聚集性增高;血浆中血小板释放物含量增高,特别是α颗粒中特异蛋白质β血栓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增高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增高,血浆中α血小板致密颗粒的释放物5-羟色胺含量增高而血小板内浓度下降;血浆TXA2的代谢产物TXB2增高和(或)前列环素化时产物(6-酮-PGF1α)减低;都反应血小板被激活。

三、腹主动脉瘤介入后并发症是什么

1、二、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2、⒈内漏:内漏是指在支架型人工血管管腔外的瘤腔内仍有持续的血流存在。根据内漏发生时血流进入瘤腔的途径,White等将内漏分为4种类型:Ⅰ型内漏、Ⅱ型内漏、Ⅲ型内漏、Ⅳ型内漏。

3、其发生率一般为3%~44%,相差很大。引起渗漏的原因主要与动脉瘤的解剖特点、不同支架血管的选择、操作技术和判断的标准等因素有关,如移植物口径与长度不当、移植物类型选择不当、动脉瘤形态不适于腔内隔绝术(动脉瘤颈部过短或扭曲成角过大、动脉壁钙化明显、附壁血栓等)、动脉壁分支血管开放、放置支架血管位置不当或移位等。术后内漏多因术中内漏未能妥善处理,瘤腔无法完全血栓而形成术后持续性内漏。内漏的根本问题是争取术中—期消除内漏,同时在设计治疗方案时应力求有利于提高置人移植物的长期稳定性。术中内漏的一般处理的方法是:①球囊扩张挤压法:借助球囊扩张挤压而使支架血管与动脉瘤壁紧密贴紧,适用于支架血管弹性扩张不完全时。②短端支架血管(Cuff)或金属支架置人法:适用于支架血管位置未达到预计要放置的部位或支架血管扩张不完全或支架血管弯曲成角造成管腔狭窄时。③手术处理:放置支架血管失败或支架血管周围的渗漏无法通过腔内治疗纠正时应及时改行手术治疗。观察有无术后内漏是随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内超声是术后随诊有效、可靠、价廉的好方法,它不仅能观察瘤腔内有无活动血流,同时还能测量流速、流量和容量变化,但对漏血部位的观察及瘤体大小变化的测量欠准确。 CTA是诊断内漏的精确方法,任何类型的内漏在CTA成像上均表现为移植外瘤腔内出现造影剂。薄层CTA对血管壁的变化、血栓形成状况、瘤体直径的测量等多方面均能提供准确信息。其缺点是造影剂用量较大、肾功能不全者受到一定限制。MRA是诊断内漏的另一种可靠手段。常能提供与CTA相同的信息并避免了应用大量造影剂的缺点,但当患者术中应用了磁性金属支架或钢圈则严重影响检查结果,这种状况被认为是行MRA检查的禁忌。DSA及腔内血管超声同样是诊断内漏的可靠方法,由于是有创检查,除非必须的情况下一般术后随诊不作为常规手段。另外对瘤体直径、周径、容积和血栓形成状况的观察有利于内漏的早期诊断。术后内漏的处理措施及时机选择比较复杂。由于内漏所造成的瘤腔进一步扩张,理论上讲任何类型的内漏只要引起内漏进一步扩张均应积极治疗。因此随诊中对漏血量和瘤体直径的测量有利于治疗时机的选择。术后发现持续不愈的工、Ⅲ型内漏多为高张力内漏需积极治疗。措施仍以二期通过介入技术放置延长支架型血管为宜。Ⅱ、Ⅳ型内漏多能自愈,有作者统计至少有50%以上的Ⅱ型渗漏(即经动脉壁分支返流的渗漏)可以自行愈合,因此对于Ⅱ型渗漏可密切随访,只要病人情况稳定和瘤体无继续增大,一般不必急于手术治疗,但当发现Ⅱ型内漏引起瘤体扩张时应积极治疗,措施包括借入栓塞返流血管、瘤腔穿刺放置填充物、应用腹腔镜行返流血管夹闭及手术结扎返流血管等。腔内治疗的目的是阻止瘤体进一步扩张,当支架型血管置入后瘤体继续扩张又无其他治疗手段时,开腹手术是最后选择。

4、⒉腔内治疗术后反应综合征:是指腔内治疗术后以延迟性发热和血液成分改变为主要特点的症候群。约80%以上的患者出现上述征象。术后发热持续7~10天,多在38.5℃以下。血液成分改变以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明显降低为主,术后第3天降至最低水平,1个月后逐步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出现血胆红素升高现象,血红蛋白降低与出血量非正相关,原因可能与手术出血、放射线照射、介入器材对血液成分的破坏有关,体温超过38.5℃可应用非甾体类退热药物对症处理,血红蛋白低于7g/L或血小板低于8万U/L需成分输血。

5、⒊导人动脉并发症:常见导人动脉并发症主要有导人动脉不良导致的移植物导人困难、导人动脉阻控时间过长引起的下肢缺血性损伤、导入动脉受移植物影像造成的毁损或破裂,以及导人动脉切口术后出血、导入动脉远端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6、 1)导人动脉不良:主要表现为髂、股动脉直径过细、扭曲或硬化狭窄甚至闭塞造成移植物导人困难。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以下处理方法:①股动脉直径过细者,作腹膜外小切口显露髂动脉,直接经髂外或髂总动脉导人移植物。②髂动脉明显扭曲、过长者,经髂总动脉导人;或采用肱—股导丝牵引技术,即切开一侧肱动脉置入导丝至股动脉切口引出,再循此两端固定的导丝导入移植物。③一侧髂、股动脉闭塞者,选用主—单髂型移植物,加行股—股动脉带环PTFE人造血管交叉转流术。④髂、股动脉硬化狭窄者,可先行动脉球囊扩张术。

7、 2)导人动脉阻控过久:EVE术中,在交换导丝、导管、导入移植物、联接移植物等操作过程中需要组控股(髂)动脉的切口,早期数例都是用控制钳将动脉切口远近端的血管完全阻断,以后改为用侧壁钳控制的动脉部分阻断法。

8、 3)导人动脉毁损或破裂:多次反复导人移植物造成切口处的导人动脉内膜撕裂甚至毁损,可采用动脉内膜切除成形术、毁损动脉切除重建术等方法进行处理。非切口处的动脉破裂大出血,立即中转开腹探查,行破裂动脉修补术。

9、⒋臀部间歇性跛行与缺血性肠炎:该并发症的出现与腔内治疗后结肠或臀部血液供应障碍有关。术中至少保证一侧髂内动脉通畅通常能避免该并发症发生。特殊患者术中可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观察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交通情况和结直肠血液供应状况。在进行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时必须至少保留一侧髂内动脉。Parodi A报道了16例栓塞一侧髂内动脉的患者术后3—11个月出现臀部间歇性跛行症状。有病例组保留至少一侧髂内动脉,但也有2例发生了一过性缺血性肠炎。因此,术中应将结直肠的血供作为重要的评估内容之一,术后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及粪便常规和潜血,必要时行结肠镜检。对已发生肠坏死的患者应及时手术切除病变肠管;如结肠尚未坏死,可使用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侧支循环的药物进行保守治疗,肠系膜血管建立侧支循环的速度比肢体动脉快,一般用药两周症状大多缓解。

10、⒌截瘫:截瘫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灾难性并发症,但很少发生。主要原因与脊髓根大动脉的变异有关。该动脉85%起源于胸8~胸12肋间动脉,但最低可起源于腰2水平。脊髓根大动脉起源于肾动脉下方腰动脉的比率在0.4%左右。当移植物血管覆盖了该血管则有发生截瘫的可能。遗憾的是该动脉确切起源部位术前评定困难。另一个引起截瘫的可能原因是该血管发生了栓塞或急性血栓形成。

11、其他少见并发症包括肾动脉闭塞、移植物感染、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肿、淋巴漏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处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行腔内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多是高危患者,常伴发心、肺、肾、脑、肝等多脏器疾病,对全身疾病的总体把握,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的及时预防和治疗应当是术后患者和医生关注的重要内容。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