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封禅大典是在泰山上的那个地方举行的
在泰山顶进行封禅,也就是天烛峰。
泰山封禅大典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
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扩展资料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史记·封禅书》载有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论封禅一段话,说齐桓公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
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不过先秦时代如何举行封禅之礼,由于缺乏史料,其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史记》所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即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蒲车,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
所说互相乖异,难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
西汉中叶,随着汉王朝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汉家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后,汉武帝决定按古礼举行封禅。但是,这封禅的礼仪,儒生与方士说的,各不相同。汉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给他们看,问古礼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汉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礼仪。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坛宽1丈2尺,高9尺,下埋玉牒书。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
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汉武帝则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山封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封禅
泰安封禅大典时间安排
泰安封禅大典时间安排
1.背景介绍
泰安封禅大典是中国古代皇帝祈求国泰民安、丰收吉祥的重要仪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其中,东汉的明帝开始大肆举行封禅,是封禅大典得以广泛开展的契机。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自然成为了封禅大典的重要场地之一。
2.时间安排
封禅大典主要分为三个时间段:准备期、祭祀期和后续期。
2.1准备期
一般在封禅大典前的3个月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首先由皇帝下诏,命天下的官员协助准备封禅大典。随后,各级官员在泰山附近营地设立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落实各项细节和防范措施。
2.2祭祀期
正式的祭祀仪式是在农历二月初二,称为“上巳节”或“祭祖节”。这一天,皇帝和官员们会前往泰山,先进行一系列的净身、沐浴、禁食等准备工作。随后,皇帝会穿上黄色仪服,由内侍执钺,步行上山。在祭祀仪式开始前,官员们要进行献酒、献东西等礼仪活动。最后,皇帝在主殿前面对泰山“三省”,跪拜祭祀,向天地神明祈求国泰民安。
2.3后续期
封禅大典并不是一次仪式就结束。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皇帝会在泰山附近停留一段时间,考察当地的民生状况,并指导当地的官员进行相关工作。
3.封禅大典的影响
封禅大典不仅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代表,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一仪式的开展,既象征着皇帝的鸿运、权威和威仪,也是士人攀登官位、涨官进爵的重要途径。
同时,封禅大典还对中国的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我们仍可以在泰山周边的历史文化古迹中看到封禅大典的影子。
4.现代封禅大典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现代的泰安封禅大典营造了一种高大、宏伟的氛围,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文化盛会。现代封禅大典的时间表已经被确定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至初五。
在现代封禅大典中,尽管皇帝已经不在了,但是政府、企业、民间社团等单位都积极参与,共同组成了一个参与热潮。泰安市政府为封禅大典制定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包括传统的民俗表演、文化展览、艺术展演等,展示了泰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5.结论
泰安封禅大典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祭祀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现代封禅大典则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我们应该珍惜这项文化遗产,把它作为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传承下去。
什么叫泰山封禅大典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