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内维尔·张伯伦名词解释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NevilleChamberlain,1869年3月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极主张推荐绥靖政策而闻名,而使法西斯主义气势大增,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加速原因。
张伯伦和丘吉尔有哪些分歧
1937年5月28日,鲍尔温由于年迈辞去首相职务,继任他的是内维尔·张伯伦。丘吉尔希望借此机会进入政府。于是他一反常态百般奉承张伯伦。他在发言中称赞张伯伦是杰出的议员和活动家。
然而丘吉尔仍被排斥在政府之外。之后他和张伯伦的分歧越来越大。张伯伦是个智力有限的人,他自以为找到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他主张推动德国同苏联交战,这样既会消灭苏联,也可以使德国精疲力尽,没有能力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同英国作战。丘吉尔则认为德国不仅对苏联是个威胁,而且对英国和其他国家也是威胁。
张伯伦对自己的外交能力估价很高,对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谈判寄予毫无根据的希望。他认为只要同法西斯独裁者坐下来谈判,就能立刻说服他们接受符合英国利益的条件,并和德、意达成协议。实际上张伯伦正是这么做的。
为什么挪威战役失败后,张伯伦下台呢
想了解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什么下台?把握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明白了,首先看他的执政时间,从1937年5月28日到1940年5月10日,其次再看这段时间都发生了什么,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英国纵容德国吞并斯洛伐克,1939年西班牙内战结束,9月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
战,1940年德国对丹麦、挪威发起闪电战,他辞职当天法国战役爆发,从宣战到他下台,有八个多月的时间,英军对德国的攻势反应迟缓,德国靠着海陆空三军默契配合,轻而易举的就占领了挪威,而挪威的西南方就是英国,要不是强大海军保护的话,英国也会步入后尘,这样的
形势,可以说是张伯伦的失职造成的,严重低估了战事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要知道6月22号的时候,法国已经沦陷了,张伯伦要为自己制定的绥靖政策的买单,自然要下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