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邦节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忠孝节”。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最大的节日,也是哈萨克族的节日。肉孜节后70天是古尔邦节。“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的音译,意为“奉献、牺牲”。这个节日来源于伊斯兰教的一个传说。相传,伊斯兰教的先知易卜拉欣老年膝下无子,夫妻俩晚年生活很孤寂,后来向真主祈求为他赐子,果然真主满足了他的祈求,使他有了一个儿子,取名伊斯玛仪。伊斯玛仪聪明可爱,先知易卜拉欣夫妇膝下有子承欢,生活十分幸福美满。可是,有一天晚上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安拉要他宰杀自己的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表示他对真主的忠诚。先知易卜拉欣非常喜欢伊斯玛仪,但是又难违主命,为此易卜拉欣显得心事重重,伊斯玛仪看到父亲心事重重,就问是什么原因,易卜拉欣对儿子说了事情的经过。
伊斯玛仪听后坚定地说:“父亲,您是一位虔诚的先知,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为了对真主的忠诚,请您宰了我吧,我是心甘情愿的,如果您面对面的下不了手,就在我的脸上盖一块布吧。”易卜拉欣本来就是一位虔诚的先知,对真主唯命是从,听了JL子的话后,便下决心执行真主的命令。当易卜拉欣准备宰伊斯玛仪时,真主念其虔诚差使一只绵羊从天而降代替了伊斯玛仪。从此以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穆斯林要宰牛、羊、骆驼等牲畜来祭祀真主,表达人们对真主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节日长期发展演变而来,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在古尔邦节前几天,哈萨克妇女们就会打扫房屋庭院,做一些油炸食品、烤制食品、糖果等准备过节。节日当天,男子们要沐浴(大净)更换衣服,到清真寺去做礼拜。礼完拜后有些人会请毛拉到祖先的坟上去上坟,祭拜祖先亡灵,然后回家请毛拉念《古兰经》祈求平安,宰羊、煮羊肉、做抓饭等来款待客人,还要走亲访友欢度节日。有经济能力的人家要宰羊、牛、骆驼等牲畜作为“宰牲”,被“宰牲”的牲畜要选满两岁以上的羊或三岁以上的牛、骆驼,被选牲畜不能是瘸腿、割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牲畜。宰牲畜时用白毛巾或布盖住牲畜的脸,不绑腿。传说古尔邦节宰的牲畜是去世后上天堂时骑的,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了,因此不能绑腿。宰牲畜时全家人抓住被宰牲畜,并由毛拉诵念“清真言”,然后宰牲畜。此外,新疆阿勒泰市吉木乃县巴扎尔湖勒村的哈萨克族宰完牲畜后,还要在家中最年幼者的额头上点一点“宰牲”的血,表示以此孩子的名义将羊(牛、骆驼)祭献给真主。
古尔邦节“宰牲”的肉不能自家人独享,要分成三份,分别用来自家人享用,分送给亲友和救济穷人。分送“宰牲”的肉时,一般是送剔骨肉,“宰牲”的血液、骨头等要留下深埋掉。哈萨克族在古尔邦节煮肉时是一大块一大块的煮熟盛在盘子里,客人来后,主人当着客人的面削成小块或小片请客人吃,吃完肉以后,主人要请客人喝一大碗肉汤。每年古尔邦节时,哈萨克族除了举行宗教活动外,还要举行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节日期间,哈萨克族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盛装互相拜访、走亲访友、互相祝贺、品尝节日盛餐。白天,人们(尤其是农村、牧区的哈萨克)聚集在草原上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到了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弹起心爱的冬不拉,唱歌跳舞,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哈萨克族人民将从这一天开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热孜月。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那吾热孜饭。这种饭香味扑鼻,咸淡适宜,营养丰富。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
为了送旧迎新,预示丰收,人们不仅吃“那吾热孜”饭,还要食用珍藏过冬的马肋条灌肠、马肥肠、马碎肉灌肠、马脖肉、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类等。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从一个阿乌勒到另一个阿马勒,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在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有牧民们喜爱的绕口令、猜谜语、弹唱、对唱、摔跤等。
古尔邦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古尔邦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哪些民族过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回、东乡、保安、撒拉、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共同的宗教节日。阿拉伯语,称为“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其意思是“牺牲”、“献身”,故汉语又称为宰牲节、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回族视其为新年。
古尔邦节(拉丁文Eid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宰牲节也是暨开斋节后又一大穆斯林节日,在阿联酋这样一个以穆斯林为信仰的中东国家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庆祝的节日,而古尔邦节与开斋节(又称肉孜节)、圣纪节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回族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一般在“开斋节”过后的第七十天(即回历的12月10日)举行,是信牵伊斯兰教的回族的传统节日。中国的回族也把“古尔邦节”叫作“忠孝节”。
节日的早晨,人们都穿戴整齐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由阿訇带领,面向圣地麦加方向鞠躬叩拜。阿旬宣讲有关经文,大家互道“色俩目”。节日里除了参加会礼和炸油香等外,还要宰牛和宰羊等,制作精美的食品。大家还可走亲访友和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节日的欢乐气氛很是浓厚。
维吾尔族古尔邦节
“库尔班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又称“古尔邦节”,就是“宰牲节”。
维吾尔族对“库尔班节”非常重视,节口期间都要宰羊献牲;成年男子要洗大净,并去清真寺内会礼;人们穿戴一新,互相登门拜贺,互相馈赠礼品;制作炸油香、炸傲子等节日的美味佳看;节日期问,从清晨至黄昏,各大礼拜寺的拱门顶上,陨呐声、手鼓声响声不绝。三日之内,城镇和乡村分别举行歌舞、赛马等娱乐活动,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哈萨克族宰牲节
“宰牲节”,哈萨克族叫“库尔班节”或“古尔邦节”,过这个节时,必须宰羊以作祭献。家家户户还必须准备丰盛的食品,大家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以祝贺新年的来临。年节里还要举行具有民族特色的叼羊、姑娘追等体育、文娱活动。
保安族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对保安族来说与开斋节同样重要、隆重和热闹。有能力朝觐的保安族穆斯林远赴麦加,朝觐天房,汇聚于阿拉法特山前会礼,之后赴米拉山宰牲开戒。留于当地的保安族信众则汇合举行会礼,有宰牲能力的保安族信众,无不亲自宰牲,踊跃施散,共享节日的“赛哇布”(益处)。宰牲要求只用合格的羊、牛、骆驼三种,可延续宰三天。宰牲后一般请阿訇在家中诵经赞主、赞圣,祈祷平安、替亡人求赎,宰牲肉被分成三份,分别给穷苦困难的同教胞、亲朋邻舍和自己所留。
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
按照传统的规矩,乌孜别克族的男性穆斯林们在节日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念经、走坟、缅怀先人,之后回家以宰牛羊的形式庆祝古尔邦节。古尔邦节前几天,穆斯林们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赶制各种糕点,做新衣裳,迎接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乌孜别克族的每个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相互拜节,相互问候。人们有说有笑,载歌载舞。在牧区,还要开展赛马、叼羊等各种庆祝活动,整个节日期间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古尔邦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又称什么
维吾尔族回族都有古尔邦节
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
宁夏山区的回族穆斯林将古尔邦节称为“大尔德”。云南、贵州等地的回族穆斯林则将古尔邦节称为“小尔德”。
古尔邦节(拉丁文Eid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拓展内容:古尔邦节各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
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回族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传说,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传统民族宗教节日,其内涵已有多重复合内容,与单纯宗教节日有了很大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内容。中国回族穆斯林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民间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不管大小,均以村、乡、镇、巷为单位进行,有的地方按传统习惯过三天,有的地方只过一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尔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