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民间小故事 民间小故事短篇

七月网158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民间小故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民间小故事以及民间小故事短篇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民间小故事 民间小故事短篇

经典民间小故事【五篇】

【#能力训练#导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下面是无分享的经典民间小故事【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民间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子。在村边的破茅屋里住着一位老婆婆,她精心照看着茅屋后面的18棵老茶树。因为缺少肥料,每年只能从老茶树上采下来很少的茶叶,而且茶叶的质量也不好。

老婆婆的生活很清苦,可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每天,老婆婆都用从老茶树上采下来的茶叶沏茶,让过往的行人在这里歇歇脚、解解渴。

有一天,一位老爷爷来到老婆婆这里喝茶。他看到茅屋外有一个破石臼,就指着它对老婆婆说:“这可是个宝贝,把它卖给我,行不行?”

老婆婆笑着说:“这哪里是什么宝贝啊,你就把它搬走吧。”

老爷爷连声说“谢谢”,就去找人帮忙来搬破石臼。

老爷爷前脚刚走,老婆婆紧跟着就忙活起来了。原来,破石臼里面有堆放了很多年的草啊,土啊,动物粪便什么的,已经很脏了。老婆婆可不愿意把这样一个脏东西送给人。所以,她赶紧把破石臼里面的东

西都埋在了老茶树下面,又把破石臼洗得干干净净的。

老爷爷回来了,他看看破石臼,问老婆婆:“这里面的东西哪儿去了?”老婆婆领着老爷爷来到老茶树前,把刚才做的事情说了一遍。

老爷爷笑呵呵地说:“我说破石臼是宝贝,是因为它里面盛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贝呢!瞧,你把宝贝都埋在老茶树下面了,我也就放心啦。”说完,老爷爷潇潇洒洒地走了。

后来,这18棵老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采下来的茶叶嫩嫩的。香香的,用这些茶叶沏的茶水味道可好了,再后来,龙井这一带都种上了茶树,这里出产的茶叶就是大名鼎鼎的“龙井茶”。

2.经典民间小故事

相传,清朝时期,滕县辛庄有个名叫钟璜的秀才,很有才华。

有一年,滕县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会考举人。发榜后:钟璜名列榜首。不光这儿,各县的秀才,哪个也比不了滕县参加考试的秀才,主考的学院大人,宣布滕县为这次会考的第一。谁知其余各县的秀才不服气,他们集合起来去找学院大人质问。凑巧,在大街上碰到了学院大人乘坐的鹦哥绿呢子大轿,他们就围起来不让学院大人走,你一言,我一语,问滕县的秀才考得究竟有多好。

学院大人被这伙酸不溜球的秀才纠缠得没法,就说:“我出个上联,当面考考你们,对得上,算你们有才学;对不上,那可要甘败下风啦。”说完,就出了个上联:

掰开石榴,酸子挤成一片。

这伙秀才,你看我,我看你,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上,可巧钟璜也来到轿前,听了学院大人让对对子的事。

学院大人看到了钟璜,就问:“你不是钟璜吗?”

“学生是钟璜。”

“你对得上来吗?”

“学生已想出下联。不过还是让众学兄先对,对不出,我再对吧。”

等了老大一会子,各县的秀才还是对不上来,钟璜就念出了联:

折断藕结,丝纹分裂两边。

学院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这伙秀才不得不分列两边,闪开道路,让学院大人的大轿通过了。

3.经典民间小故事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为人正直,少年时便以孝顺而闻名。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包公中了进士,当时28岁。包公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年老多病,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那么这个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着儿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辞去官职照料父母。由于父母不愿跟随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得到了官吏们的称颂。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

包公能主动辞去官职,照顾父母,说明他不是那种贪恋官场的人,更体现出他是个孝顺的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回报,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4.经典民间小故事

哈尼族有个的接骨医生,配制了一种接骨的草药,医治骨折有意想不到的疗效,止痛、止血、消炎,药到病除,他被人们誉为接骨“神医”。

奇怪的是,这种接骨术并非祖传,而是蜈蚣教给他的。其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天正午,这个哈尼族医生在山路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间他看到一条20多厘米长的大蜈蚣爬过来,它瞪着小眼,两排长足在蠕动,摇头摆尾,令人生畏。他担心蜈蚣来刺螫,就拔出长刀,轻轻砍下去,把它斩成两截。因为蜈蚣的每一节都有神经节,所以蜈蚣被斩成两截后,神经节还会分别起作用,断体在不停地挣扎和蠕动着。

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另一条蜈蚣爬过来了。当它看到自己的同伴已经奄奄一息时,十分焦急,绕着两截断体转了转,然后用鼻子嗅了一下,便匆忙向草丛里爬去了。“蜈蚣在玩什么把戏?”有心的哈尼医生出于好奇,没有再砍死这条蜈蚣。

不久,这条蜈蚣又爬回来了,嘴里噙着一片嫩绿的叶子。哈尼族医生出于好奇心,就仔细瞧着它。只见这条蜈蚣把断体连在一起,然后将这片嫩叶覆在连接处的上面,自己却安静地守在旁边。大约过了半个多时辰,奇迹终于出现了:那条被斩成两段的蜈蚣竟然连成一体了。它慢慢地蠕动了几下,然后开始爬动了。最后,它爬进草丛,又爬上大树的缝隙中。

哈尼族医生捡起那片遗留在地上的叶子,仔细辨认,发现这是长在一种细藤上的叶子。于是,他采了很多这种叶子,装了一大包背回山寨。

他先将叶子捣碎,然后打断鸡腿,将药敷上包好。过了3天,解开一看,鸡腿骨也连接起来了。

后来,他把这种树叶用在骨折病人身上,也很有效果。就把这种树取名接骨木。

5.经典民间小故事

古时候有个富阳人名叫董昭之,有一次乘船过钱塘江。船到江心的时候,忽然发现江中漂着一截三尺长的芦苇。芦苇上有一只蚂蚁急匆匆地爬来爬去,不住地从一头爬到另一头,眼看就要掉进江水里淹死啦。

董昭之是个好心肠的人,他让船驶近芦苇,想把芦苇连同蚂蚁拾上船来,同船的人反对道:“这是蜇人的毒虫,你敢拿上船,我们就踩死它!”董昭之没办法,就用绳子一头缚住芦苇,一头拴在船舷上,拖着蚂蚁靠了岸。蚂蚁死里逃生,爬到陆地上飞快地跑掉了。

这天晚上,董昭之做了个梦,梦见上百个穿着黑衣服的人来找他。为首的一个黑衣人向他行礼道谢,对他说:“我是蚂蚁的王,今天不慎掉进江里,幸亏您救了我的命。今后您要是有什么需要的地方,一定告诉我,我会尽量帮助您。”

董昭之醒后,觉得这个梦很荒诞,就没有理会。

数年后,董昭之因为四处维权得罪了官府,被抓进大牢,申诉无门,无法脱身。万般无奈之下,他想起了那个荒诞的梦,觉得不如试试看,也许是个办法。他从牢里找到几只蚂蚁,对它们说:“我是富阳董昭之,我被关在牢里啦,快去告诉你们的王,让它想办法救救我吧!”

蚂蚁们愣了一会儿,匆匆忙忙爬走了。

可是,接下去一连三天都没有动静,董昭之有点绝望了,甚至感到自己太无聊,竟然傻乎乎地去跟蚂蚁说话。

三天后的深夜,下着大雨,电闪雷鸣。睡梦中的董昭之又梦到那个黑衣蚂蚁王,蚁王大声叫喊着:“快起来!快起来!”董昭之猛地惊醒,四下打量了一番。忽然,牢房一角的墙壁“哗啦”一声塌陷出一个窟窿,成千上万只蚂蚁密密麻麻地从窟窿里爬走了。董昭之知道这是蚁王带领蚂蚁们蛀出来的逃生通道。他满怀感激地向蚂蚁们拜了一拜,趁着雷雨之夜越狱逃跑了。

后来董昭之一直告诫他的后代子孙,积德行善要从点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

简短的民间故事

22位粉丝

田螺姑娘

从前,有个孤苦伶仃的青年农民,靠给地主种田为生,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劳动。一天,他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心里很惊奇,也很高兴,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用水养着。有一天,那个农民照例早上去地里劳动,回家却见到灶上有香喷喷的米饭,橱房里有美味可口的鱼肉蔬菜,茶壶里有烧开的热水,第二天回来又是这样。两天,三天……天天如此,那个农民决定要把事情弄清楚,第二天鸡叫头遍,他像以往一样,扛着锄头下田去劳动,天一亮他就匆匆赶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他大老远就看到自家屋顶的烟囱已炊烟袅袅,他加快脚步,要亲眼看一下究竟是谁在烧火煮饭。可是当他蹑手蹑脚,贴近门缝往里看时,家里毫无动静,走进门,只见桌上饭菜飘香,灶中火仍在烧着,水在锅里沸腾,还没来得及舀起,只是热心的烧饭人不见了。一天又过去。那个农民又起了个大早,鸡叫下地,天没亮就往家里赶。家里的炊烟还未升起,谢端悄悄靠近篱笆墙,躲在暗处,全神贯注地看着自己屋里的一切。不一会儿,他终于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缓缓走出,身上的衣裳并没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湿润。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开始烧火做菜煮饭。年轻人看得真真切切,连忙飞快地跑进门,走到水缸边,一看,自己捡回的大田螺只剩下个空壳。他惊奇地拿着空壳看了又看,然后走到灶前,向正在烧火煮饭的年轻姑娘说道:“请问这位姑娘,您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要帮我烧饭?”姑娘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大吃一惊,又听他盘问自己的来历,便不知如何是好。年轻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却被挡住了去路。青年农民一再追问,年轻姑娘没有办法,只得把实情告诉了他,她就是田螺姑娘。青年非常喜欢田螺姑娘,后来他们就结了婚

民间故事有哪些写10个

1、《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这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世代流传,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

2、《孟姜女哭长城》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不仅在我国的山东、山西、陕西、湖北、甘肃、河北、北京、河南、湖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广为流传,也被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民众所熟知,并逐渐形成多种传说版本。

3、《梁山伯与祝英台》

讲的是西晋时期,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同样体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精神的“梁祝”,不单比“罗朱”早了上千年,故事内容也曲折生动得多。

4、《白蛇传》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5、《西湖龙井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

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

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

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

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