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的传说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白马寺的由来传说
传说当年永春县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唐三藏西天取经所骑的白色神马,执意要到永春拯救百姓的困苦。神马爱民的至诚感动了上苍,上苍普洒甘霖。永春百姓为纪念神马的无量功德,建起白马寺祭拜,并在元宵节举办马灯游艺,以娱神人。而这块石头是不是宋朝年间遗留下来的,还有待考古专家的考证。
白马寺的民间传说
白马寺的民间传说如下:
白马寺历来香火旺盛,这与它的动人传说有关。明弘治年间的《桐城县志》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某年,桐城百日无雨,县令张孚卿心急如焚,跪叩西山求雨,其心之诚,感动上苍。
当他骑白马去云雾峰拜见雨神后,顿降甘霖,回衙路经龙眠河,不幸被暴发的山洪卷走,其妻为救夫也葬身河中。雨过天晴,人们将张孚卿夫妇合葬龙眠山口,建庙祭祀,即昔日“境主庙”。
而其坐骑白马,却被冲到龙眠河下游十余里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厚葬之,建“白马庙”祀之,撰联于庙门两侧:“惜民胜惜身,万户张侯忠莫比;载德亦载力,千秋良骥义能齐。”白马乡也因此而得名。
扩展资料白马寺齐云塔的离奇说法:
据说这里原来有一个蛤蟆精危害四邻,让百姓不得安宁,后来一个僧人把这个蛤蟆精制服了。佛家慈悲,僧人没有伤害蛤蟆精的性命,而是让它驮塔赎罪,于是就有了齐云塔。
齐云塔有一个很奇特的地方,你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蛤蟆的叫声,百试不爽。当地人传说,这声音就是那个驮塔的蛤蟆精发出的。
其实这只是一种回音现象。在当时修塔时,能工巧匠根据声学原理,把塔修成了“回声塔”。齐云塔比著名的回音建筑——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建于1530年)要早350多年。
齐云塔远看近看不一样,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看也不一样。远看,中间大,上下小;近看,从下往上缩小。从南看,塔往北倒;从北看,塔往南倒;从东看,塔往西倒;从西看,塔往东倒。齐云塔蕴藏的是佛教的一个道理: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