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泰山封禅的有几位皇帝
据中国古代各朝代文献记载,此山经常是皇帝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和举行封禅大典之地。相传远古时代就有72位首领来此巡狩祭祀。自秦以降,中国古代有12位帝王来此封禅朝拜。第一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传说;汉武帝八登泰山,惊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在泰山封禅祭祀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极其隆重的旷世大典。被人认为凡是异性而起或功高显德的帝王,天神必将赐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资格到泰山报告成功,答谢受命于天之恩,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历代传统。
自秦以后,历史记载又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清圣祖、清高宗等12位皇帝到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大典。
12位皇帝:黄帝、大舜、周成王、秦始皇、西汉武帝、东汉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守真宗、清康熙、清乾隆。
12位封禅泰山的皇帝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明确列出的有十二位封禅泰山的上古帝王: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
而纵观中国封建历史,泰山封禅的皇帝仅仅只有六位,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以及宋真宗赵恒。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兼并天下,建立了一统的大秦帝国。在陆续施行于帝国各地的一统中,宗教祭祀的一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秦始皇帝整合了齐国和秦国两国的祭祀仪式,陆续立过两百多个坛庙,称为“祠畤”。秦始皇帝于公元前219年有一次极大规模的巡狩,从关中出发,周游今山东地区,登泰山,禅梁父,然后巡海南下,自荆州走南边的武关回关中。
汉武帝的封禅与之类似,也是倾全国之力的大祭祀,但是也严重消耗民力。此后便有了罢庙废祠的主张,到了新莽政权,在儒生皇帝王莽手里正式废除了大规模的封禅祭祀礼,而是在首都立坛,祭祀天地日月、社稷祖宗。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开创“光武中兴”的盛世,建武三十二年在泰山封禅。唐高宗李治,高宗时期唐朝版图最大,开创盛世,史称“永徽之治”。665年,唐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在泰山进行封禅。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勤于政事,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726年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进行封禅。
宋真宗封禅泰山之时,欲借天意来威慑外敌,故自导自演了一幕“天书由天而降”的闹剧。但是随意封禅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自此之后,帝王泰山封禅的历史就戛然而止了,甚至连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几次去到泰山,几经犹豫最后还是放弃了封禅。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皇帝在泰山封禅有多少
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422个皇帝,162位王。而在泰山封禅的有72王与12帝。
拓展资料: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泰山封禅的72王:
首先来介绍一下《史记》所撰的七十二王,这大概是源于原始人群对自然山川的崇拜。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书虚》中也说:“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纷湮灭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从《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这些人大都是古代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是传说中的人物。《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所谓“巡狩”是指游牧民的巡行狩猎。“柴”,烧柴火。“望”,是一种祭祀形式。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后世有目的的神道设教,告成功于天,以强调帝王统治权力的礼仪活动,有明显区别。
泰山封禅的12帝:
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