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怒江大桥牺牲了多少人(怒江大桥牺牲了多少人员)

七月网360

川藏线上险峻路段72拐

这个老虎口,是川藏线上必须经过的。

怒江大桥牺牲了多少人(怒江大桥牺牲了多少人员)

左边怪石嶙峋,右边滔滔怒江水。

我们走到那里的时候,看到一辆大卡车,车上装满货物,车顶卡在虎口,进退不得。

邦达海拔4300米,是川藏南线和北线的交汇点,在318国道上位于左贡和八宿之间,往北经昌都、江达从317国道入四川,往南经左贡、芒康从318国道入四川。它也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

邦达处于三江并流的中间地带,位于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分水岭—他念他翁山脉主脊上的一个宽坦山源盆地,战略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从4125米的邦达绕过镇头不远,就要开始翻越4658米的业拉山,业拉山虽然海拔不算高,但是却因垭口东南面的怒江七十二拐闻名天下!

站在垭口,回望邦达:邦达草原长80多公里,宽约20公里。地势平坦,草肥土沃。它是西藏东部交通枢纽,邦达机场就坐落在邦达北面草原上,川藏公路北线和南线也在此相会。

垭口上空,阴云密布,雪花纷扬,武警交通支队官兵立的牌子赫然在目,从十八军挺进西藏,打通川藏线,到现在的武警养护保畅通,人民子弟兵在雪域高原付出了多少牺牲和艰辛啊!向最可爱的人们致敬!

垭口顶端是风化严重的土黄色沉积岩层,裸露在外的喀斯特石灰岩,峥嵘突兀,象一座巍峨的天然城堡。这就是令人称奇的业拉山天门洞,仿佛这座城堡的城门!

业拉山是川藏线上少有的能前观日出,后观日落的绝佳摄影位置,不少摄影爱好者不惜在高海拔的邦达留宿几天,就为拍到震撼心灵的日出日落!

过垭口前行一公里便是著名的“怒江72拐”,又称“九十九道拐、一零八道拐”。

怒江七十二道拐的卫星地图,直观吧!318国道上的一小截108拐,就像一条巨龙一样以“Z”型蜿蜒盘旋——从山头到山脚,而脚下就是湍急奔腾的怒江。

当地政府同样新设了观景台方便过往游客停车欣赏,巨大的观景台平伸出崖壁十余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垭口这边已是风歇雪住,摄影大师们自是各选机位,捕捉心中的感动!

这些拐又急又陡不说,大多是U型弯。每个拐都是鬼门关,一不小心,怒江就在下面等着你,令人望而生畏,每年都有车辆翻下山,堪称中国公路上有名的“魔鬼路段!因此车辆通行时,驾驶员都捏着一把冷汗缓慢行驶。

此路段海拔落差1450米,长度约12公里,平均8%的纵坡,再加上横坡,其合成坡度更是艰难,要克服一千多米的高差,在没有公路隧道的情况下只能延长公路的水平距离来适应海拔高程的变化,这种做法专业上叫作展线。

如果有摄影爱好者想拍摄夜间七十二拐的车流轨迹,那就得不辞辛劳爬到对面山上去,只有那里才能全视觉拍摄。

弯拐扭得如此曼妙那又怎样?这就是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真实写照,没有哪个驾驶员敢不小心谨慎低速通过。

下山的途中,会见到路边的工程车,这是武警部队为保障国道畅通采取的便民措施。

在险急弯道,还会有警车停靠路旁提醒过往车辆驾驶员保持警惕,安全通行!

一千多米的落差,悬崖边的生死险境,20多公里的弯道,竟然耗时一个半钟头,这就是为什么邦达到八宿90公里的路程需要2个半小时,而且还要换领限速40公里限速条的原因。

下完七十二拐,便是比科罗拉多大峡谷还长的,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东方大峡谷——怒江大峡谷。

几个拐后,就可见到赫赫有名的怒江大桥,桥从江中一狼牙状巨石穿过,全长74米,海拔2730米,因地势险要而被称为川藏公路的咽喉。武警西藏总队昌都地区支队十八中队的官兵就在这里守护着怒江大桥。

1953年,官兵们在修建怒江大桥时,一名战士不小心掉入刚刚浇筑的桥墩中,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将他救起,只好流着泪将他筑进桥墩。这座桥墩一直被完好地保存着,成为耸立在滔滔江水中的一座丰碑。

怒江两岸绝壁危耸,不时有石块从山上坠落,红褐色的山体经历亿万年的风蚀水割,令峡谷更显沧桑雄阔!

正宗国道318在怒江大峡谷也只能化身羊肠鸟道,老虎嘴前难会车,我们只得倒退数百米方能让大货车通过。

怒江水滔滔奔流,崖壁呈现出千奇百怪的节理和孔洞,这是川藏线上见着的最酷烈的焚风水蚀地貌。

318国道在怒江大峡谷蛇行斗转,很多弯道都是死拐看不到对面来车,因此保持低速、弯道鸣笛是非常必要的安全手段。

接近八宿的路旁全是发育不全的丹霞地貌,此刻的阳光,若有若无透过云层,映射在怒江大峡谷,丹霞赤壁、碧水青天的景象,非常美妙,陶醉异常。

八宿一过,川藏线就此天堑变通途,旅途再无忧虑。

走进怒江美丽公路

七彩云南的西北,有一个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该州位于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怒江州西接缅甸,有长达450公里的国境线,辖泸水市(县级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怒江州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之一,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大香格里拉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开发不多、交通不便、道路不好,普遍落后贫穷,但却是最原生态的地区。

怒江在怒江州境内全长310多公里,位于滇西横断山纵谷区,由于江东有碧罗雪山山脉,江西有高黎贡山山脉,怒江奔腾于这两山之间,两岸山势雄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谷幽深,北高南低,河流落差大(江面在贡山最高处海拔1400米、六库最低处海拔仅700米),水急滩高,形成了典型的“V”字型高山大峡谷地貌景观,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并称世界三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又叫“东方大峡谷”,沿峡谷的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三地内,生活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藏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给怒江大峡谷增添了不少乐趣。

串联起怒江美丽风景线的国道G219线丙六公路(贡山县丙中洛镇至泸水市六库镇),通行条件差,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在这条路上行驶,考验的不仅是驾驶技术,还有胆量与勇气。欲前往观赏美景的人们,会因此望而生畏。

终于,怒江美丽公路(丙六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始修建。这条取名为“美丽”的公路,是交通运输部“十三五”国省干道改造重点项目,也是云南省扶贫“双百”工程中“一百项骨干通道工程”之一。

2017年8月25日,怒江美丽公路正式开工,工期26个月,预计今年(2019年)的年底通车。项目建成后,将达到“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美丽公路建设和发展目标。

怒江美丽公路,连国道G219线丙察段,起于贡山县丙中洛观景台,沿怒江顺流而下,由北向南布设,经贡山县、福贡县,止于泸水市六库镇的小沙坝,与规划的G219腾六段相接。主线(不含连接线)全长276公路,其中:丙中洛至福贡段148公里,福贡至六库小沙坝128公里。

建设项目分为三个标段,丙福段148公里为一标段74公里、二标段74公里,福六段128公里为三标段。

笔者所在的“路景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有幸中标所有三个标段的文化景观工程项目。公司计划通过文化植入和景观提升,扩大怒江美丽公路的影响力,促进怒江全域旅游的发展。

3月初,公司一行三人,沿施工中的美丽公路逆江而上,到各标段项目部提交景观工程开工申请。

施工过程的美丽公路,既要保证工程进度,还要保障从六库到贡山的生产生活物资正常运输,保护好沿线文物和植被,时刻做好应对暴雨天气以及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本文对异常艰苦的施工环境,不做过多描述,重点是随我们在沿途几个主要节点,领略峡谷两岸的历史人文景观。

从六库镇出发,经怒江西岸的美丽公路行驶50公里左右,正对着怒江水面看过去,有一座山峰被称为“伟人峰”,不知是谁发现了这个天然之作,仔细品味还真像静卧在群山之上、仰望蓝天的一个伟岸身影。

继续往前走,经过一个刚建成的棚洞(亚巴棚洞),这里的峡谷很窄,陡峭石壁高1500米,两岸距离最窄处只有10米。江边怪石嶙峋,有一块酷似老虎的巨石稳立河谷,欲从江边跃上公路。这被称为“老虎跳”的天然景色,更增添了怒江大峡谷的传奇色彩。

泸水段的美丽公路,都是沿怒江西岸布设,在怒江碧福大桥转向怒江东岸。

怒江美丽公路第三标段项目部,设在怒江碧福大桥的西桥头。

驱车由西向东跨过碧福大桥,就进入了福贡县境内。

福贡县地处横断山脉中段、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12公里,而东西最大横距只有23公里。福贡取自“幸福的高黎贡山”之意,是典型的“边疆”,整个纵向县域边界西接缅甸,国境线达142公里,超过该县的最大纵距。

进入福贡的第一站,就是匹河怒族乡,海拔1300米。

位于匹河乡的福贡民族实验中学,在其教师宿舍小庭院内矗立着一块神奇的巨石。这个小庭院是在一个高有七八米、宽有十几米的石头上建造三幢平房形成的三合院,中间还留有七八平米的院坝。

据说在1983年3月19日凌晨三点,因连续下大雨,怒江东岸山体滑坡,这块重千吨的石头,重重地砸在公路上,接着借助惯性又从公路上弹到6米高的三合院的院坝内。响声惊动了住在院子里的老师,出来一看,惊呆了:院子中飞来了块巨石,而且不偏不倚的落在院中央。岩体紧靠墙,没有损坏房屋,最值得庆幸的是:没有伤到任何人。第二天早上,人们到处寻找巨石滚落的地点,但找遍了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岸,均找不到巨石滚落的痕迹。于是,巨石从天而降就一直成为一个谜。

从此人们叫它“飞来石”,也有人说这是地上的母石引来了公石,因此称它为“夫妻石”,这正是大自然的神力。

过匹河乡后,再向前2公里处,转入右侧的岔路,可到达当年赫赫有名的知子罗村。

知子罗村是一座久已废弃的老城,原是怒江州州府,上世纪70年代,州府才搬到六库镇。

知子罗村还是原碧江县县府所在地。1986年12月25日,碧江县突然被宣布撤消,原因是根据地质部门的专家分析鉴定,设在知子罗的县城可能发生大面积滑坡,于是“碧江县”这个地名便从中国地图上永远消失了。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山崩地裂的滑坡直至今天仍未到来,而昔日繁华的知子罗却变得凄楚清冷,成为“边境县城遗址”。知子罗虽比不上楼兰古城、吴哥遗址,但它在怒江州的发展史上却也算得是浓厚的一笔。

驱车沿美丽公路向北蜿蜒盘旋几公里,就是匹河乡的老姆登村。“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

老姆登村对面有高黎贡山北段较有名气的皇冠山,皇冠山因形似皇冠而得名。皇冠山在群山之中独树一帜,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老姆登村是观赏皇冠山的绝佳选择,有很多人因皇冠山而慕名而来,一睹皇冠山的壮观。

穿过福贡县城,途经鹿马登乡后约20公里,可在路边看到观景台。站在观景台,眺望怒江对面的高黎贡山中段3300米的峰巅,有一巨大的岩石穿洞,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月亮。

眺望石月亮的最佳位置,属于福贡县的石月亮乡,怒江美丽公路第二标段项目部就在该地。

在石月亮乡,还能看见一种渡江工具——溜索。

“溜索”是以一条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溜索渡江是原来横断山区人们过江的主要方式,不但人可以过,连马匹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过江,许多生产生活物资通过溜索运送。

怒江没有船,惊涛骇浪小船也无法横渡,上下航行更不成。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二十一世纪初,政府在怒江上先后建造70多座各类桥,原来的溜索基本都被剪掉。现有的“溜索”,渐渐变成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而存在。

沿着石月亮乡北上5公里,就是该乡的拉马底村。

在拉马底村,还有中国远征军回国渡口遗址。由公司设计的远征军纪念广场,准备建在此处,景观工程内容包括:远征军雕塑、广场装饰、特色导视小品。目前,怒江美丽公路建设指挥部,正在协调当地的征地问题。

提到中国远征军,顺势简要地多说几句。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26日,中英订立军事同盟,决定中国编组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进抵云南中缅边境,杜聿明司令部驻大理,先头部队戴安澜200师驻保山。

1942年3月12日,中国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当时的设想是还可能出第二路军远征泰越,甚至派出第三路军渡海去参加南洋各岛战争,所以第一次的远征军便加上了“第一路”的头衔。卫立煌出任第一路司令长官,因为卫立煌未到任,由副司令杜聿明代理指挥。

第一路远征军的入缅作战,因为史迪威(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无能、英国军队的无耻、日军的诡异用兵,远征军孤军作战、后勤保障被切断,不得不决定全面主动撤退。

1942年5月开始,远征军各部退出战场沿不同路线撤退。

杜聿明没有听从史迪威要其撤往印度的命令,而是坚持要将所率第五军撤回云南。除孙立人的新编第38师没有服从军长命令外,第五军其余部队分三路撤退。杜聿明本人率军部和新编第22师为一路,新编第96师为一路,负责断后的第200师为另一路。

人们总是用“野人山”来概括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作战失败后撤退的路线,其实这是非常笼统和不全面的。

“野人山”大约是指缅甸孟关以北胡康谷地及江心坡广袤的原始森林,当时途经野人山撤退的中国部队中只有杜聿明的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新编第96师。

戴安澜的第200师负责断后,沿滇缅公路辗转撤退。因为一旦200师转向印度方向,第五军主力部队就会全部暴露在日军面前。最终,第200师突破日军围追堵截,从滇西的片马、龙陵、腾冲一带回国。遗憾的是,师长戴安澜在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8天后在撤退途中光荣牺牲。

杜聿明的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历经千辛万苦、付出沉重的代价,走出了野人山,但无可奈何地退到了印度的雷多,暂时没能撤退回国。

新编第96师这一路,从野人山一直北上,走到最偏僻的地方——缅甸最北方的“葡萄”。葡萄的东面就是云南的福贡。

福贡境内有多条通往缅甸的人马驿道,在上帕镇的古泉村、石月亮乡的老娃达村,至今还存在与缅方边民往来的古驿道。

福贡县境内、高黎贡山上的石月亮,百里可见,俨然是一盏指路明灯。

第96师一路翻越一座座国界线高高的山脉,靠着石月亮引路,经古驿道抵达福贡。随后,该师在当地怒族人的帮助下,架设“溜索”渡过怒江。

据说,在高黎贡山的山峰石壁上,刻着“民国三十一年八月五日,中国远征军第九十六师经此回国工兵营”的字样。

第96师的撤退路线虽然不是最艰难、伤亡最大的,但却是最耗时、最扑朔迷离,也最不为国人知晓。该师入缅时9863人,伤亡4081人,失踪2182人,归国时3600人。

远征军撤退中到底倒下了多少官兵,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根据杜聿明的粗略计算: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约10万人,生还者仅有4万,战斗牺牲有1万。也就是说,有5万多将士是在撤退途中非战斗牺牲的。在所有部队中,仅仅只有孙立人的新编第38师保存建制的基本完整,他们撤退中非战斗牺牲人员低于战斗伤亡人员。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也是中国军事史上黑暗的一页。

石月亮乡拉马底村的远征军回国渡口遗址,应该就是第96师当年的过江渡口之一。

但愿远征军纪念广场能够如期建成,中国远征军是一只英雄部队,值得纪念。正是由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中国远征军知耻而后勇,才有了第二次入缅作战的辉煌战绩。

离开石月亮乡,我们没有继续北上,因为二标段的监理部设在鹿马登乡,所以又原路返回二十几公路,夜宿鹿马登。

第二天清晨,从鹿马登向贡山挺进。为了避开主线堵车,我们通过简易吊桥从对岸绕行。

中午,进入贡山县城,县城在怒江西岸。

怒江美丽公路第一标段项目部设在贡山县城。

贡山县地处怒江大峡谷北段,北接西藏林芝地区的察隅县,是云南到西藏的又一通道。

贡山,每年有近200天都是下雨天。2019年的雨季来得比往年早,从2月中旬开始,雨水天气连绵不断,全县境内塌方、泥石流频繁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美丽公路的施工和保通。

从贡山县城驱车出来,由于施工中的美丽公路泥泞狭窄,只好在达拉底怒江大桥(修建中)旁边的过江吊桥绕到东岸,通过乡村公路往丙中洛行进。

沿乡村公路上至半山腰时,在左侧后方忽现一奇妙仙境:山峦叠嶂、奇峰耸立、白雪覆盖。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贡当神山。

再往前,过怒江捧当大桥,回到西岸行进约20公里,就到了怒江第一湾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怒江第一湾的绝色美景。

这个时节(二三月份)的江水,基本上是冰川融水,颜色是宝石一样的蓝绿色。

怒江第一湾是怒江峡谷最精粹的部分,有人这样说:“到了大峡谷,不到第一湾,白来怒江玩”。

在观景台俯视怒江水,此时呈“U”字型,由于悬岩绝壁的阻隔,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观景台所处的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称为怒江第一湾。

湾中心有一个村子叫坎桶村,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水面50米以上,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小平原”林木繁茂,田园风光迷人。

继续前行两公里,就是怒江美丽公路的起点——丙中洛观景台。

从丙中洛观景台向下看,又见一熟悉的“U”字型半岛…。正迷惑时,幸好旁边一个导视牌友情提示:“不是怒江第一湾,是桃花岛”。

桃花岛也叫扎拉桶村,因怒江环绕,成半岛状,岛上桃花甚多,故得此名。由于与怒江第一湾弯度差50度左右,当地人称“怒江第二湾”。

仔细观察,能看见江边有一座钢索吊桥。以前,来往桃花岛两岸,只靠一条篾(读mie)做的溜索,几个月换一次,后来改成钢索。但1980年钢索因锈断裂,过江的5位村民坠江而亡。于是在1983年建起了这座钢索吊桥,在桥墩上写着,禁止5头以上牲畜同时通过,也禁止10人以上齐步走。

桃花岛的地理位置好似与世隔绝,村落的独立更像个世外桃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身处之地犹如画中之画,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由怒江美丽公路起点逆江而上,走5公里的丙察公路(丙中洛至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就来到了石门关。

怒江石门关属丙中洛镇,是怒江北与西藏茶马古道上的必经通道,图示左侧为碧罗雪山、右侧为高黎贡山。怒江从石门关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据传说,每年端午节前后,石门关矗立的悬崖峭壁上,常会有数条大蟒蛇爬出山洞晒太阳,最长的约有10米左右,巨莽的出现使石门关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自古以来,以茶易马的商品经济从未断绝。

云南,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随着时代发展,很多茶马古道已经被现代交通所取代。但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至今仍在丙中洛的古道上穿行,它是茶马古道的活化石,其传承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至今年年底,随着怒江美丽公路的正式通车,势必吸引旅游者、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滇藏公路将添加南线新通道。

滇藏北线是传统老路: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盐井-芒康(接川藏公路)-左贡-八宿-然乌。

滇藏南线是新添通道:大理-六库-福贡-贡山-丙中洛-察瓦龙-察隅-然乌。

假以时日,“路在江边走、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将在怒江州成为现实。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七日星期日

二当家不虚此行于生日档期

怒江大桥烈士是谁

怒江大桥烈士是熊汉俊。

当时在浇筑此桥7号桥墩时,当时铁道兵战士熊汉俊因为连日劳作,身体实在是太疲惫,意外跌入40多米深的桥柱中心,速凝水泥牢牢将他锁住,倾泻的砂浆将他掩埋,浇铸一刻也不能停止。

熊汉俊当场牺牲,生命定格在21岁。就这样,他壮烈的牺牲了,他的遗体也永远的与桥墩连在了一起。每当火车驶过,呼啸而过的火车鸣笛都是在向他致敬。几十年后,怒江大桥重新修建,唯独有解放军的桥墩保留下来,来纪念这名牺牲的烈士。

怒江大桥的桥梁概况:

怒江大桥自投入使用之日起,就一直满负荷的承担着两岸车辆通行的艰巨任务。如今,整座大桥的护栏、桥面上的人行横道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裂痕和版面剥落的情况。

为了继续延长怒江大桥的使用年限,方便人民群众出行,经过州委州政府的批准,在泸水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怒江大桥的加固和维修工作已于2010年6月20日正式启动,工期确定为4个月,施工期间将对大桥进行交通管制,严禁车辆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