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VS上海,我眼中帝都和魔都。
上大学的时候,喜欢出去闯世界,于是用四年的各种假期,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
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首都北京。
本着由北向南,一路向南的原则,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旅游地图到达了上海。
那是一个很长的假期,我在上海待了10天之久,这样反倒让我不止像匆忙的游客一样匆匆路过了上海,而是有更多时间去体会、品咂这座城市。
第一次去北京的时候,坐了一夜的火车,清晨到北京,赶忙坐地铁,终于到天安
门时,天已经大亮,就这么错过了升国旗。
然而,我还是被天安门的威严气势震撼到了。奇怪的是,随着人越来越多,天安门广场上开始找不到一处拍照时没有误入镜头的群众的时候,那种令人震撼的气场好像减弱了许多。
之后每一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去过的,但是好像再也没有第一次去时那种深刻的震慑感觉了。但我仍然记得,在升旗仪式上,那些目光如炬,哼着国歌而热泪盈眶人们。
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单单是故宫、天坛、长城这些地方都足够你用一天的时间回味历史,无论哪一处,都是岁月长河见证下厚重的历史记忆。
前几天有一个段子很是流行:在中国,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条街道,以老街的名义,打着文艺的旗号,卖着千篇一律的商品。
这条街,在北京叫南锣鼓巷,在南京叫夫子庙,在重庆叫磁器口,在成都叫宽窄子巷,在武汉叫户部巷,在天津叫古文化街,在西安叫回民街……其实我去北京的几次旅行中,南锣鼓巷都是必去的。倒不是真正为了吃什么,真如那个段子所说,卖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商品,吃也吃不到什么。
但是南锣鼓巷有一个很接北京地气的东西,那就是胡同。胡同是北京的产物,就像弄堂之于上海一般。南锣鼓巷内部除了有十分有名的菊儿胡同、帽儿胡同、黑芝麻胡同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居住着北京老居民的胡同。
我无意中走进去过,看到白发的老爷爷骑着自行车经过,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坐在院子里,父亲拿着拨浪鼓,一家三口开心的笑着。你想象中的北京是灯红酒绿,但其实他们也有漫步傍晚的缓慢时光。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真正的北京。
从南锣鼓巷出来,沿着鼓楼,穿过烟袋斜街,就来到了后海。
后海白天是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是到了晚上,华灯初上所有的酒吧都开门,驻场的歌手开始唱歌,真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但是大部分人都只是站在门口,很少进酒吧去消费。
而上海,作为一个在人口、城市级别、发展水平和知名程度上都不逊色于北京的城市,也是有太多可说之处。
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北京的驴打滚,上海的生煎包。北京有天安门,上海有东方明珠,在北京叫南锣鼓巷,在上海则是外滩。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北京和上海的差别就是北方和南方的差别,一个豪迈大方,一个吴侬软语。
很多人都觉得,北京人太多,生活节奏太快,上海人又太小气,排外。其实这都是偏见罢了。而真正差别的,不过是长久历史文化熏陶下的生活态度的不同。
北京人讲究大气,这在衣食住行上都有体现,瞧着粗制滥造,实用性绝对不差;而上海人细致,看上去就精工细作,内在更是细腻周到。
北京人吃东西,宽汤大作料,好味道;上海人则讲究量小细作,甜鲜最好,就像松鼠桂鱼这道菜,一条鱼身上几百个刀口,刀刀力度均匀才能入味。北京人讲面儿,仁义大气;上海人耐心细致,绅士有派。
说到这个,不得不说一下,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中文系有个教授,上海人,接近退休,头发花白,仍旧每天穿旗袍,高跟鞋来上课,有时甚至会画淡淡的妆。上海女人的精致温柔在她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让许多男生大呼以后结婚一定要找上海姑娘。的确,上海姑娘精致而又小家碧玉,一辈子生活都向着优雅靠拢,在上海没有文青,只有小资。小资是一种情调,是一种生活态度。这源于上海的气质。
而北京,一个培养了无数真性情的女汉子的地方,率性、坦诚、潇洒,也是源于北京的大气气质。但是,北京有些地方和上海一样精致,上海却是怎么也粗糙不起来。
上海相比北京来说,在许多方面更公平一些,规则很多,但大家都乐意去遵守,是一个有魅力的典型的现代化大都会。
而北京,虽然有时候有些残酷,但是也有自己的优点。北京的包容性很强,是中国这片土地上野蛮生长出来的,虽然长得有些乱糟糟的,但是本土味极其浓烈,也更容易被接纳。
上海这座城市是有条不紊,安静优雅的,而北京,有时候是风风火火的,有时候又沉重而安稳。两种风格影响下的人们,又用自己独特强大的标志而充实了这座城市。
北京人热情,你去问路,他操着一口儿纯正的京腔,“打南边儿走五里地,再向西拐进一个胡同儿,往东边儿过个十字路口就到啦”!而上海,可能是一位打扮精致的女子姿态优雅的一指。
北京人听京剧,满口京片子,哪怕侃大山也乐乐呵呵。但上海是忧愁而有情调的,张爱玲写上海的《倾城之恋》,王安忆写上海的《长恨歌》,都是摩登时代,漫漫长夜,一轮圆月,女子情怀,只在上海。
我眼中的北京和上海,绝对是中国目前两个最棒的城市。
(微信号:beibao10years)
扫一扫,让我带你进背包十年交流群
这里全是爱生活的伙伴!
参与投稿,即可获得精美餐具套装
阅读量最高文章还可获得神秘大奖!
请将稿件发到邮箱:
beibao10@running-bible.com
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
上海在你眼里是怎样的城市
在我眼中,上海是科技、经济和时尚都跻身前列的城市,很多时候可以成为中国城市的代名词,因而对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有强烈的吸引力。
思维导图
一、我曾听闻的上海
1.客观的上海
(1)上海的经济
从数据来看,上海的经济不仅在我国数一数二,在全球范围内也名列前茅。2020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规模跻身全球城市第六位;口岸贸易总额达到8.75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国内多家重要的金融机构也位于上海,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交易所、黄金交易所等。
(3)上海的文化
上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比如语言方面的上海话,饮食方面的本帮菜,文化产业方面更是欣欣向荣:上海是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之一,举办的会展数量居全国前列,每年举办数个电影节、音乐节等等大型盛典。从微观来看,很多演唱会、音乐剧等演出都会优先选择在上海开幕,上海是中国接受新文化的门户。
2.主观的上海
也许是听说过很多上海的事迹,上海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日益高大,也确实是因为有很多我想买的东西或者想去的活动只在上海有,因此我一直期待即便不能常住上海,也要去上海逗留几天,看看上海的风土人情。
当然,也不能把上海捧得太高,他终究还是中国的一座城市,即便有比其他城市先进的地方,也不应该从心里把它和其他城市放在不同的层次。
二、如我所见的上海
我曾经在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去亲戚家暂住。亲戚家在昆山,她带着我和表弟一起去上海的迪士尼乐园玩。我对上海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发达的交通系统——或者说那一片地区的交通系统都很发达。从昆山到上海,动车转地铁也不过两个小时,仿佛曾经存在于城市之间的时空壁垒全部消失了。
到了上海之后,我们先去商场购物和吃饭。上海的建筑四通八达、楼宇林立,一家大商场有数栋建筑,由天桥、地下通道等等连接。商场里各式各样的商铺一应俱全,我们吃的那家苏帮菜很美味,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们家的冰镇米酒。不过让人有些咂舌的是物价还是有些贵,即便是做好了心理准备,对比老家的价格还是会有点心悸。
进入迪士尼之后,尽管当时还比较早,但是人还是很多。上海的第四个特点就是人多,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好在我们一行人赶路的速度还算快,因此大多数项目都玩过一遍。这次经历对我来说还是比较难忘的,在回去的车上我还在不断回味。
结语:上海在我眼中是一座相当发达的城市,是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也是其它城市的楷模,更是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第一认知。希望它越来越好。
对比一下北京和上海,各有哪些优缺点!!!
我想优缺点是相对的,也许我眼中的优点,在你眼中是缺点,就对比了一下
首先要看楼主您是什么性格的人,北京是个衙门社会,有句话:到了北京才知官小,说笑话:上海的很牛的"高干子弟"到了北京,只能给人提提包,北京的背景是中国文化的缩影,老百姓生活比较悠然自得,对中国文化较感兴趣,上海则是中西文化结和的缩影,上海人脑子就想的多了,其实北京和上海表现不同是各个方面的,外省人对上海人的看法是狭隘的,下面这篇文章对上海人的某些观点是片面的,楼主是否在考虑将来是在北京和上海某地发展?我建议您先接触一下具体的人,有条件在二处生活一段时间,用中立的眼光去评价,去感受,下面一文供您参考:
<比较北京和上海>
上海和北京的区别首先在于小和大。北京的马路、楼房、天空和风沙,体积都是上海的数倍。刮风的日子里,风在北京的天空浩浩荡荡地行军,它们看上去就像是没有似的,不动声色的。然而透明的空气却变成颗粒状的,有些沙沙的,还有,天地间充满着一股鸣声,无所不在的。上海的风则要琐细得多,它们在狭窄的街道与弄堂索索地穿行,在巴掌大的空地上盘旋,将纸屑和落叶吹得溜溜转,行道树的枝叶也在乱摇。当它们从两幢楼之间挤身而过时,便使劲地冲击一下,带了点撩拨的意思。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就是让人领略辽阔的,它让人领略大的含义。它传达“大”的意境是以大见大的手法,坦荡和直接,它就是圈下泱泱然一片空旷,是坦言相告而不是暗示提醒。它的“大”还以正和直来表现,省略小零小碎,所谓大道不动干戈。它是让人面对着大而自识其小,面对着无涯自识其有限。它培养着人们的崇拜与敬仰的感情,也培养人们的自谦自卑,然后将人吞没,合二而一。上海的豫园却是供人欣赏精微、欣赏小的妙处,针眼里有洞天。山重水复,作着障眼法,乱石堆砌,以作高楼入云,迷径交错,好似山高路远。它乱着人的眼睛,迷着人的心。它是炫耀机巧和聪敏的。
它是给个谜让人猜,也试试人的机巧和聪敏的,它是叫人又惊又喜,还有点得意的。它是世俗而非权威的,与人是平等相待,不企图去征服谁的。它和人是打成一片,且又你是你,我是我,并不含糊的。
即便是上海的寺庙也是人间烟火,而北京的民宅俚巷都有着庄严肃穆之感。北京的四合院是有等级的,是家长制的。它偏正分明,主次有别。它正襟危坐,慎言笃行。它也是叫人肃然起敬的。它是那种正宗传人的样子,理所当然,不由分说。
当你走在两面高墙之下的巷道,会有压力之感,那巷道也是有权力的。上海的民居是平易近人的,老城厢尽是那种近乎明清市井小说中的板壁小楼。带花园的新式里弄房子,且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那些雕花栏杆的阳台,则是供上演西装旗袍剧的。豪富们的洋房,是眉飞色舞,极尽张扬的,富字挂在脸上,显得天真浮浅而非老于世故,既要拒人于门外,又想招人进来参观,有点沉不住气。
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着深邃睿智的表情,他们的背影有一种从容追忆的神色。护城河则往事如烟地静淌。北京埋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已经沉寂在北京人心里。北京人的心是藏着许多事的。他们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语已经过数朝数代的锤炼,他们的俏皮话也显得那么文雅,骂人也骂得有文明:瞧您这德行!他们个个都有些诗人的气质,出口成章的,他们还都有些历史学家的气质,语言的背后有着许多典故。他们对人对事有一股潇洒劲,洞察世态的样子。上海人则要粗鲁得多,他们在几十年的殖民期里速成学来一些绅士和淑女的规矩,把些皮毛当学问。他们心中没多少往事的,只有20年的繁华旧梦,这梦是做也做不完的,如今也还沉醉其中。他们都不太惯于回忆这一类沉思的活动,却挺能梦想,他们做起梦来有点海阔天空的,他们像孩子似的被自己的美梦乐开了怀,他们行动的结果好坏各一份,他们的梦想则一半成真一半成假。他们是现实的,讲究效果的,以成败论英雄的。他们的言语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没有铺垫和伏笔的。他们把“利”字挂在口上,大言不惭的。他们的骂人话都是以贫为耻,比如“瘪三”,“乡下人”,“叫花子吃死蟹——只只鲜”,没什么历史观,也不讲精神价值的。北京和上海相比更富于艺术感,后者则更具实用精神。
北京是感性的,倘若要去一个地方,不是凭地址路名,而是要以环境特征指示的:过了街口,朝北走,再过一个巷口,巷口有棵树,等等。这富有人情味,有点诗情画意,使你觉得,这街,这巷,与你都有些渊源关系似的。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是凭亲闻历见认路的,他们也特别感性,他们感受和记忆的能力特别强,可说是过目不忘。但是,如果要他们带你去一个新地方,麻烦可就来了,他们拉着你一路一问地找过去,还要走些岔道。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则有着概括推理的能力,他们凭着一纸路名,便可送你到要去的地方。他们认路的方法很简单,先问横马路,再弄清直马路,两路相交成一个坐标。这是数学化的头脑,挺管用。
北京是文学化的城市,天安门广场是城市的主题,围绕它展开城市的情节,宫殿、城楼、庙宇、湖泊,是情节的波澜,那些深街窄巷则是细枝末节。但这文学也是帝王将相的文学,它义正辞严,大道直向,富丽堂皇。上海这城市却是数学化的,以坐标和数字编码组成,无论是多么矮小破陋的房屋都有编码,是严丝密缝的。上海是一个千位数,街道是百位数,弄堂是十位数,房屋是个位数,倘若是那种有着支弄的弄常,便要加上小数点了。于是在这城市生活,就变得有些抽象化了,不是贴肤的那种,而是依着理念的一种,就好像标在地图上的一个存在。
北京是智慧的,上海却是凭公式计算的。因此北京是深奥难懂,要有灵感和学问的;上海则简单易解,可以以理类推。北京是美,上海是管用。如今,北京的幽雅却也是拆散了重来,高贵的京剧零散成一把两把胡琴,在花园的旮旯里吱吱呀呀地拉,清脆的北京话里夹杂进没有来历的流行语,好像要来同上海合流。高架桥,超高楼,大商场,是拿来主义的,虽是有些贴不上,却是摩登,也还是个美。上海则是俗的,是埋头做生计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这生计越做越精致,竟也做出一份幽雅,这幽雅是精工车床上车出来的,可以复制的,是商品化的。如今这商品源源打向北京,像要一举攻城之战似的。(来源:文学视界)
另外,介绍一本好书<秋雨散文>(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他的<秋雨散文>再版了几十次)有一篇<上海人>,网上查了一下正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