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有什么含义
嗯,鸿雁传书起源于汉代,最早记载于《汉书》中,说的是汉朝的使者派鸿雁来传递书信给苏武。鸿雁指的就是信使,或者书信。这个故事流传以后,人们就用鸿雁传书来代指信使,或者传递书信,在不少诗歌中都会引用这个典故。例如明代的张煌言就提到了“千里片鸿,经年尺鳞”,这里的鸿指的就是鸿雁传书,远至千里的书信宛如眼前,这就是古代人们情感交流的一部分,寓意书信交流和沟通。
传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
关于鸿雁传书这个成语的起源,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做苏武的男人。下面就给大家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苏武雕像
《史记·苏武传》中记述:在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以后,双方有很多年没有打过仗。匈奴口头上说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保留着想要进攻中原的野心。这期间呢,匈奴的单于很多次派使者来求和,汉朝也派使者到匈奴去回访,但是很多使者却被匈奴扣留了,于是汉武帝不得不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的时候,汉武帝想要出兵攻打匈奴,这个关头匈奴又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了回来,因此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一众随从到匈奴去答复匈奴单于的善意。
当初苏武被扣押之地
本来到了匈奴的地盘以后,匈奴对苏武非常友好,可就在这时候突然出了一个岔子。那就是原先投降了匈奴的大将军卫律手下人和苏武副手张胜一起密谋杀了卫律并且劫持单于母亲逃回中原,事成之前却败露了。
单于大怒,想要杀了苏武,被大臣劝阻了,于是又劝苏武投降,苏武忠贞不屈,当场拔刀自刎,后来匈奴人又将他抢救回来。
苏武总是不投降,单于派卫律怎么威逼利诱都没有用,于是他们将苏武贬到了地窖里面,不给吃不给喝,没想到苏武就一直用雪止渴,用皮带、羊毛皮充饥,竟然没有死。
就这样一直到匈奴单于死亡,新单于继位,又派使者向汉朝求和,这时候汉昭帝向匈奴讨要苏武,匈奴人一开始还撒谎苏武已经死了,没想到苏武利用鸿雁传递书信,让人知道自己还活着。匈奴这才将他放回国。
苏武画像
苏武在匈奴一共受了十九年折磨,回国时手里还拿着光秃秃的旌节。从此,鸿雁传书就传为了佳话。
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
1、鸿雁传书源自于苏武牧羊的典故。
2、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3、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