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中国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指的是哪三线)

七月网2310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时期是什么时候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中国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指的是哪三线)

拓展资料:

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小三线建设是指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击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主要为满足地区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

三线建设的过程: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

在1964-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1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三线地区。

文革早期,三线也是大量知青的去处,前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经分配到甘肃刘家峡水电站。由于国防考量,这些工厂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导致企业的后续发展进入瓶颈。

如陕西汉中飞机工业基地,下属28个单位分散在两个地区,7个县的范围内,其中一个企业被分散在6个自然村中,装配零部件需要汽车往返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员工上下班也非常不便。

陕西新建的400多个三线项目,将近90%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的48个县,多数是一厂一点,有的甚至是一厂多点,布局被讥讽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而且山区内信息闭塞,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无法跟上世界潮流,显得过时落伍。

有时山区内爆发山洪等自然灾害,企业也往往损失惨重。冬季大雪封山后,工人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时人用“洞中方数月,世上已千年”来形容这些工厂的闭塞与环境的恶劣艰苦。也因此,许多的厂矿单位里医院、商店、学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

十堰等城市更是因三线建设才得以出现。1973年,国家正式发文重点建设贵阳、重庆、安顺、绵阳四个重点城市,后来这四个城市成为全国三线企业的核心。

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新建的项目数量多,规模大,迁入工业人口多。

三线建设指的是哪三线

三线建设分为:一线地区建设;二线地区建设;三线地区建设。

1、一线地区建设:对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进行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2、二线地区建设:对江西、安徽、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进行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3、三线地区建设:对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进行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发展

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原则,对三线地区国防工业进行调整。

三线建设历经3个五年计划时期,涵盖13个省、自治区,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了数千个建设项目,初步改变了中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400亿元,约占当时全国的1/3。

中国三线建设具体指什么,有哪些著名的事件

三线建设”是1964年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一场大规模的工业大迁移。在建国初期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三线建设的顺利开展,对于我国国防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得当时的中国拥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大后方。

而大量资金、技术投入三线地区,也为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平衡工业布局的作用。时至今日,我国的重工业、交通系统的布局发展还保留了当年三线建设的影子。可以说,三线建设影响深远。

“三线建设”战略的提出,一方面与当时中国的工业布局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在强大外敌威胁下做出的应对之策。

新中国成立后,与中国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苏共向中国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先后有一批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以此来发展经济。在苏联专家看来,经济建设也应该走“城市路线”。

即应该将援建项目布局在东北及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有一定的基础,建设起来会更加容易一些;另一方面则是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更有利于一些民用轻工业的发展。

但当时的毛主席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些地区虽然工业基础好,但却处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核打击范围之内,若将关乎国家命脉的工业全部部署到这些地区,一旦发生差池,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在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反复商讨下,中共与苏共方面达成了一致,决定将21项民用工业和21项国防工业部署在西部地区。其中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国防重工业占比更大。可以看出,从此时开始,毛主席脑海中便有了“三线”建设的一些雏形,只是困于当时的国力难以成形。

等到了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愈发严峻。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自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对中国采取了敌对政策。不仅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还陈兵中俄边界线,甚至驻兵蒙古,企图对我国在西部进行的核试验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而与此同时,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政权也在以台湾为据点,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渗透。可以说,此时的中国像拉满了的弓,风平浪静之下是无尽的暗浪拍击,无论哪一方发难,都会引来各方势力对新生中国的再一次蚕食。

就是在这样的重重危机下,毛主席拍板,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时间内将东北和东南沿海的一些工业企业搬迁至三线地区,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

也就是说,毛主席在制定“三线建设”战略时,是从打核战争的角度来进行布局的。

东北地区离苏联更近,在苏联的核导弹打击范围之内;东南沿海则处于美军的航空压制之下,只有广阔的西部地区,按照当时两国的军事力量,难以精准打击。因此,重要工业必须搬迁至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