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笔记

七月网4550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的问题,以及和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笔记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笔记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人生是一条射线,以我们的出生为起点,可以无限延伸。理想有多高远,学习有多勤奋,坚持有多长久,这条射线就有多长,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有多深,价值就有多大,意义就有多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若两点相差180°,则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6.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线速度不同。

7.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点地球自转角速度都相等。地球自转角速度:W=15°/h=1°/4分钟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速度大约为0.25°/天

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时,1太阳日>1恒星日;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时,1太阳日<1恒星日。

8.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1月初)最大,远日点(7月初)最小

自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自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近日点(1月初)V、W最大

远日点(7月初)V、W最小

由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小

由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大

9.春秋分日,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平行;

两至日时,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垂直。

10.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11.晨昏线: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

晨昏线与始终太阳直射光线向垂直;

晨昏线与经线圈相重合时,该日为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切点为12时或24时。

12.纬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1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全球大部分地区从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

日出或日落方向位于与东西方向偏南(北)成θ°的夹角,表明太阳直射点位于θ°S(N)。

14.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南昼越长;

3.21~6.2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逐渐变大,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逐渐变大;

6月22日,北半球各点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各点昼最短夜最长;

6.22~9.2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而且极昼范围逐渐变小,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逐渐变小;

9.23~12.22,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逐渐变大,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也逐渐变大;

12月22日,北半球各点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各点昼最长夜最短;

12.22~次年3.21,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逐渐变小,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也逐渐变小;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点昼夜等长。

日出时间+日落时刻=24小时

昼长=24-2×日出时间;夜长=2×日出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24-夜长/

南半球某地的昼长=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南半球某地的夜长=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全球各点全年昼长(夜长)时间都相等。

15.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θ(△θ为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与所求某地)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

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递减;太阳高度>0为白天;太阳高度<0为黑夜;太阳高度=0为晨昏线。

太阳高度相同的各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相等;

太阳直射h°N时,(90°-h°)N内出现极昼,其正午太阳高度为2h;(90°-h°)S内出现极夜,北极点的太阳高度全天相等为h°。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为赤道及其以南地区。

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为赤道及其以北地区。

16.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南天空;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北天空。

17.正午的判定:

太阳高度为全天最大时;

地方时为12时;

日影为一天中最短时;

把昼半球对称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正午。

18.0时的判定:

把夜半球对称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

自西向东,由旧一天进入到新一天的经线为新一天的0时。

19.一般年份,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逢百年时,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20.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比例尺=;

大小:由于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其大小必须根据整个分式判断,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缩放:新图比例尺变为原图的n倍,新比例尺=原比例尺×n;图幅面积=原图面积×n2。

表示内容:图幅相同,表示实地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三种表示方法:直线式;文字式;数字式。

21.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距离北极点近,则在北;距离北极点远,则在南;

A地位于B地东(西)大于180°,则方向相反。

即实际A地位于B地的西(东)方。

在无经纬网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甲图剖面图

在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的地图上,一般判图原则是: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2.等高线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23.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同线等值)

中心高,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中心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所有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相交,等高距为d,则陡崖高度:(n-1)d<h<(n+1)d<p="">

四周高,中心低的等高线表示谷地或盆地;

四周低,中心高的等高线表示山顶。

24.时区中央经线=15°×n(n为时区数)

时区的范围=15°×n±7.5°

25.自西向东,每跨越1个时区,时间增加1小时;

自东向西,每跨越1个时区,时间减少1小时。

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变,日期减少1天;自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变,日期增加1天。

自西向东,日期增加1天,为新一天的0时线;

自西向东,日期减少1天,为180°经线(日界限)。

26.热水器和地面之间的夹角=△θ(△θ为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与所求某地)

27.自东向西航行,船员所经历的一天大于1太阳日;

自西向东航行,船员所经历的一天小于1太阳日。

每小时向西飞行n经度,则所感觉1天时间=360/(15-n)小时;每小时向东飞行n经度,则所感觉的一天时间=360/(15+n)小时。(n<15°)

28.经线相同,地方时相同;

纬线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自转速度相同。

29.从某地出发到达另一地,无论是否经历日界限:到达时间=出发时间+途中时间±时区差(东+西-)

30.昼夜现象: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

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地理行星地球知识点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压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

非常详细,这个文档为两年前的我省了不少时间。建议楼主先踏踏实实地看一遍课本,买一本配套图册辅助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汇总,表格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 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 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小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

7、 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一小时。

时区=经度/15°余数>7.5为商+1;余数<7.5为商

区时: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8、 日界线: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人为日界线),固定不变;另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即0时日界线),自东向西移动。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往东到达180°经线日界线为今天,往西到180°经线日界线为昨天。在180°经线日界线往东减一天,往西加一天。

9、 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10、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如海口﹥广州﹥上海,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如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②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冬至日)到北回归线(夏至日)时,即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则北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夏至日)到南回归线(冬至日)时,即直射点一直南移,则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③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的冬至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范围:(90°-直射点纬度~极点)如:太阳直射20°N,则出现极昼范围是(70°N~90°N)出现极夜范围(70°S~90°S)。

昼长的计算:昼长=昼弧度数/15°=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时-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时)*2夜长=24时-昼长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南北半球两条纬线纬度相同时,某一纬线昼(夜)长等于另一纬线夜(昼)长。

1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且有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12、 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二分日;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至。

13、 6月22日(12月22日),北(南)纬、、昼长分别是13时13分、14时51分、18时29分。

14、 判断日出日落方向: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正西日落。注:极夜地区没有日出日落,出现极昼的地区,北半球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南半球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15、 补充知识点:

①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只有在北半球能看到北极星,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某地看到北极星的高度,就是某地的当地纬度。如郁南(111°53′E,23°23′N)看到的北极星高度是23°23′。

②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每月约移动8。

③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是,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

④国际标准时间为中时区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

⑤自西(东)向东(西)飞行的飞机或航行的轮船,看到的太阳日比原来的短(长)。

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极点地区:在极昼期间,一天内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有变化,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⑦晨昏线与极昼(夜)圈相切,切点所在经线是0时(12时),切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⑧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关于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