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宇宙中最恶心的星球的一些知识点,和宇宙中最恶劣的星球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最恶心的行星是哪颗
宇宙中最恶心的星球哪些星球最恐怖
文/叶丹
宇宙中最恶心的星球可以称为吸血鬼恒星,这种恒星可以说是宇宙中最恶心的星球,因为它是一种靠吸食别人力量来存活的星球,它会不断的吸食伴星的力量。它靠吸食别的恒星的物质,来保持自己的年轻美丽。
1一种非常恶心的星球
大家应该都知道,每一个星球其实都是有寿命的,一但走到寿命的尽头,就可能面临灭亡。在宇宙中却有一种非常自私的星球,它为了保持自己的年轻美丽,会不断的吸食靠近自己的恒星。这种星球就是吸血鬼恒星,它最喜欢的就是吸食别人的物质来壮大自己。
这种吸血鬼恒星名为蓝离散星,因为总是在不断的吸食别的恒星,它看起来要比一般的恒星更亮更美丽。这种吸别人“血”的恒星,可以说是宇宙中最恶心的星球了。它为了自己的美丽去吸食别人的物质,一般被它吸食的恒星,都会比较“短命”。
宇宙中最恶心的星球吸血鬼恒星靠吸食别人力量来维持自己
在最开始的时候,吸血鬼恒星是一颗无论是质量还是体积都比较小的恒星,它需要靠伴星的物质逐渐的稳定自己。慢慢的,随着吸取伴星的物质越来越多,它会慢慢的发展壮大。壮大起来的吸血鬼恒星,它会拥有超过同质量恒星的寿命。
而被吸血鬼吸食的伴星,在开始的时候它或许是美丽年轻的,但随着物质不断被吸,它会慢慢的失去大气层变成一颗白矮星。而吸食了同伴物质的吸血鬼恒星,它会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年轻美丽。靠着从别的恒星身上吸食来的物质,它年轻而充满了活力。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着很多奇特的星球,和各种诡异的天体。宇宙的宽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宇宙中有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奇闻异事。宇宙也是神秘的,它总是特别的吸引人去探索。宇宙中有很多恐怖的星球、美丽的星球和怪异的星球,爱好天文的可以多多了解一下。
宇宙十大恶心星球
宇宙十大恶心星球:
1、走向灭亡的开普勒-78b
第一颗是编号为开普勒-78b的行星,是美国宇航局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收集数据时发现的。这颗行星每隔8.5小时就会绕其中央恒星公转一周。
对于开普勒-78b来说,最大的一个谜题是它的前途不容乐观,理论学家预测在未来30亿年,重力将导致开普勒-78b逐渐被撕成碎片,到了那时,这颗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将不复存在,这颗行星的生存期并不长久,在不久的某天它必将迎来末日。
2、邪恶之星北落师门b
第二颗就是在2008年发现的北落师门b行星,据科学家介绍这颗行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系外行星,同时它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温度最低质量最小的天体,宇宙中最恐怖的星球,没有之一。
3、最诡异的行星
第三颗是编号为2b3的行星,它是航天局在银河系中发现的一颗行星。2b3表面被恒星的光热炙烤温度极高,同时这颗星球并无光源,也不反射任何光线,表面可以说是漆黑一片,完全隐身在了宇宙当中,这颗行星也成功夺得,迄今发现的最黑行星称呼。
4、流出神秘液体的55巨蟹座
第四颗是55巨蟹座,中文名为轩辕增十九,这颗行星距离地球较近,作为一颗较大的固态行星,这颗行星的昼夜温差极大,温差甚至达到了一千多度。科学家发现55巨蟹座表面,流出神秘的外星液体,这些液体本处于这颗行星内部。
5、死亡之星CoRoT-2a
第五颗是编号为2a的行星,这颗行星的真实面目至今未被公开,2a行星的特性与木星十分相似,同样也是液态巨行星,但不同之处在于,这颗行星距离恒星十分近,只有420万公里,因此这颗行星的表明温度极高,说它是一颗火球毫不为过。
6、高压星球
第六颗是编号为1214b的行星,是一颗最近被发现的类地行星,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颗最小系外行星。这颗行星的表面四分之三都被深海覆盖,天文学家认为这颗行星,是历来发现特征最接近地球的行星。
7、飓风笼罩的HD
第七颗是编号为HD的行星,位于狐狸座以北的方向上,距离地球62.9光年。该行星是一颗蓝色的气态巨行星,但必须强调的是,这颗行星并不像地球一样,作为一颗气态行星,它所呈现出的蓝色并不是因为表明覆盖着水,而是由于光线的折射。
8、最慢行星19b
第八颗是编号为19b的行星,其公转周期为9.3天,这颗行星的半径要比,地球要大很多倍,但质量却不到地球的20.3倍,可以说是体重最轻的一颗行星了。19b围绕着Kepler-19恒星系统轨道运行。
9、迷人的钻石行星
第九颗是钻石行星,这颗行星在2011年8月,由澳大利亚天文学家通过电波望远镜观测发现的,它的表面闪闪发光,看上去像是表面布满了钻石。据天文学家称,这颗行星围绕一颗小脉冲星不停地旋转,它的表面由于光线而散发出耀眼的白光,看起来非常的美丽动人。
10、有尾巴的HDb
最后一颗是编号为HDb的行星,它是围绕恒星HD公转的一颗系外行星。作为一颗热木星,这颗行星的温度极高,高温使得氧气和碳分子分离,这导致HDb行星的末端形成了一条红色光线,从远处看仿佛这颗行星拖着一条大尾巴,而这也成为HDb一个典型的特征。
【“开普勒”:寻找另一个地球】 宇宙中最恶心的星球
2009年3月6日,美国首颗用于搜寻类地行星的空间望远镜开普勒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至此,在地球之外寻找外星生命的天文学家将有新工具来实现他们的目标。耗资将近6亿美元的开普勒望远镜将在四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银河系的天鹅座与天琴座区域观测类似于太阳的大约10万颗恒星系统,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从1995年起到2009年2月,人类总共发现了342颗太阳系外行星或行星系统。尽管目前还没有在太阳系以外发现另一个地球,但是却发现了一些质量只比地球大几倍的太阳系外行星。科学家将它们称为“超级地球”。但是即便如此,天文学家也认为这些超级地球未必就比地球更适合生命的存在,除非它们到所围绕的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
质量越大的行星就越容易被发现。这些行星本身的运动会造成其宿主恒星围绕它们公共质心转动,而这一运动的速度越大在恒星光谱中造成的谱线移动也就越厉害。通过观测恒星视向速度中的这一多普勒效应,就能反推出行星的存在。
当行星运动到恒星和我们视线之间的时候(凌星),个头越大的恒星造成的恒星亮度降低也就越严重。当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从一颗类太阳恒星前方经过的时候,大约会遮挡恒星表面的1/100。这会造成恒星的亮度在几个小时内下降1/100,由此天文学家们可以在地面上观测到这一变化。
随着多普勒效应测量精度越来越高,天文学家现在已经可以测量出3,6千米/秒的速度所引起的频移。这足以来探测质量仅有地球几倍的行星。而它们凌星时所造成的恒星亮度降低很难从地面上观测到,除非宿主恒星本身就很小。
从“科罗”到“开普勒”
尽管使用视向速度测量方法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是用其他方法总和的4倍,但是这一方法只能提供行星质量的最小值,还无法告诉我们行星的直径和组成。而这恰恰是了解行星特性的关键,由此凌星探测方法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了。
受制于地球的大气,地面上的凌星观测精度始终有限,而且观测也受到时间的影响。因此最佳的行星凌星观测无疑必须进入太空。
2006年12月,欧洲空间局“科罗”外星行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它可以探测到比地面观测极限还要小得多的太阳系外行星凌星事件。“科罗”可以在5个月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同时监测12,000颗恒星的亮度变化。目前“科罗”已经可能探测到了一颗直径为地球1.7倍(质量大约为地球的6倍)的类地行星,还有其他的一些巨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凌星发生的概率取决于恒星直径和行星轨道半径之比。因此,行星越靠近恒星越好。对于距离一颗类太阳恒星一个天文单位的行星来说,其发生可见凌星的概率只有1/210。即便是类地行星发生凌星,它每年只能使得恒星的亮度下降一次,且下降的幅度只有1/10,000,持续的时间也只有几个小时。
为了确认这些凌星事件,就必须看到它们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地发生。因此“科罗”为期5个月的不间断观测时间使得它只能用来探测比水星到太阳距离还要近的行星。但是那些位于宜居带中的太阳系外行星通常到宿主恒星的距离要远得多。因此发现这些真正让人感兴趣的行星就需要连续不断地监测恒星亮度达数年之久。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就是为此应运而生的。“开普勒”将花3年半的时间来不间断地观测位于天鹅座和天琴座中的100,000颗恒星。它会在远离地球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以避免地球对它观测的干扰。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科罗”是一颗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由于会受到地球的阻挡以及阳光的干扰,最长连续观测时间只有5个月。“开普勒”直径1.4米的主镜所能收集到的光线是“科罗”的2.5倍,对于亮度为12等的恒星其测量的精度可以达到1/50,000(0.00002等)。这使得它可以看到大小只有地球一半、和火星差不多大的行星。
“开普勒”的视野
“开普勒”上的光度计可以覆盖105平方度的天空,这相当于伸出手臂两个手掌所能覆盖的天区。在这么大的范围里从M型矮星到A型和B型这样的高温大质量恒星应有尽有。天文学家已经花了数年的时间来观测和分类“开普勒”视场中的300万颗恒星,以便挑选出最佳的观测对象。
如果能获得3年半的观测资料,科学家们预期会找到50个~640个周期为1年的候选太阳系外行星。而12%的恒星至少会拥有两颗行星。同时“开普勒”还可能会发现数百次的短周期凌星事件,以及几十个距离宿主恒星1个天文单位的巨行星。上述的这些预计都是在假设了所有目标恒星都拥有地球大小的行星所做出的。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但是即便“开普勒”什么也没有探测到(尽管可能性不大),这一结果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哲学意义。根据“开普勒”观测到的太阳系外行星的数量,天文学家们可以可靠地外推出银河系乃至宇宙中特定类型的恒星所具有的行星数量。
“开普勒”可能会成为美国航宇局未来“类地行星搜索者”探测器的开路先锋,计划于2013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将会在红外波段研究行星的形成,并且可能会直接探测到年轻的太阳系外类木行星所发出的热辐射。除此之外,“开普勒”还会为地面上的视向速度观测提供大量的候选目标。
相关链接:第一批超级地球
使用多普勒技术,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几个超级地球。2005年发现了第一个超级地球,它的质量为地球的7.5倍,围绕一颗红矮星Gliese876转动。早期的观测显示有两颗气态巨行星围绕着这颗恒星,但在考虑了和这两颗巨行星之间的共振相互作用之后,在这个系统中又发现了一颗质量小得多的行星。
这颗超级地球围绕Gliese876公转一周只需要2天。如此短的公转周期说明它非常靠近宿主恒星,同时它可能也已经被“潮汐锁定”。于是它就会像月亮一样,始终只有一侧是冲着恒星的。它始终对着恒星的那一面温度可以达到400℃,而另一面的温度则取决于它大气的热平衡效率。
2007年,科学家们在Gliese581周围一下子又发现了两颗超级地球。而Gliese581除了这两颗超级地球之外,还有一颗海王星大小的行星。这两颗超级地球中有一颗的最小质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而它到宿主恒星的距离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要小。因此它每13天就能绕它的恒星转动一周。
另一颗行星的质量则至少为地球的8倍,到宿主恒星的距离大约为日地距离的3/4,公转周期为83天。靠里的那颗行星会由于温度太高而无法有液态水的存在,而靠外的那颗行星的温度又显得有一点过低,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其大气的性质。
究竟有多少外星地球?
天文学家预计,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数量实际上要比气态巨行星更多,原因是形成类地行星所需的物质要少得多。
综合目前的视向速度巡天和其他的观测资料,大约10%的近距离恒星在5个天文单位的距离以内会有一颗质量至少为木星质量的行星。这里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而大约15%的恒星在10个天文单位以内的范围内至少会有一颗类似木星或者土星的行星。
但也有科学家发现,猎户星云中只有不到10%的新生恒星在其周围的行星盘中具有可以形成木星质量行星的足够物质。这些行星盘的平均质量大约为太阳质量的1/1000,可以形成两倍于海王星质量(34个地球质量)的行星。尽管目前的天文观测对于仅能形成低质量行星的行星盘还不是很敏感,但是对年轻恒星的观测显示,大约80%的年轻恒星具有可以形成类地行星的行星盘。因此很有可能80%的恒星会臭有岩质的行星。
现在天文学家们正在不断加大在低质量恒星周围搜寻超级地球的力度,而暗弱的M型红矮星则是他们的重中之重。M型矮星所发出的光和热通常还不到太阳的1%,因此它们的宜居带――位于其中的行星表面可以有液态水的存在――会非常靠近恒星,距离一般在0.1个天文单位之内。由于宿主恒星的质量较低,因此行星造成的多普勒效应会较强。但是由于恒星自身亮度比较低,因此必须要长时间的观测才能从背景噪音中分离出行星的信号。
尽管发现了不少超级地球,但是人们更关心的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个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观测才能回答。
2008年6月,科学家们又发现了4颗质量在3个~9个地球质量之间的超级地球,但是它们的轨道周期都在几天到20天的范围之内。其中的3颗围绕着恒星HD40307转动,这颗恒星的质量比太阳稍小一点。另一颗超级地球则和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一起围绕着恒星HD181433公转。
与上面提到的这些非常靠近恒星的超级地球不同,目前已知距离恒星最远、温度最低的超级地球是通过微引力透镜发现的。引力透镜效应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引力效应,一个位于前方的天体可以借助引力来“放大”后面的天体。如果恒星拥有一颗围绕它转动的行星的话,行星的引力就会扭曲恒星所发出的光,因此揭示出它的存在。但引力透镜效应的发生需要恒星、行星和观测者之间具有特殊而又精确的排列构型,同时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又非常短暂,所以天文学家需要监测数百万颗恒星才能捕捉到几次微引力透镜事件。
2006年天文学家宣布,在一颗距离太阳20,000光年远的矮星周围发现了一颗质量为地球5.5倍的行星。这颗行星到宿主恒星的距离是日地距离的2.5倍。而在这样的距离上发现超级地球并不是多普勒效应和凌星探测的强项,故而这一领域成了微引力透镜的天下。由于距离恒星很远,因此这颗被称为OGLE2005-BLG-390Lb的行星几乎是被完全封冻的。由于它的宿主恒星本身也很暗弱,因此这颗行星表面的温度和太阳系中冥王星的表面温度相仿。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