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措施

七月网2180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措施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措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什么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讲话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重点工作。如何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

陆学艺的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他说,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所谓新形势,是指我们前30年以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转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新任务,就是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建设,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陆学艺指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会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是发展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经济发展本身也对科技、教育、社会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就成为新阶段的主要任务。

陆学艺强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然而,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对此,我们党十分重视。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七大报告还专门论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把党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这标志着,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内涵和主要任务

陆学艺指出,什么是社会建设?怎样在现阶段中国特有的国情下进行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大问题,也是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前提。他介绍了目前国内关于社会建设的四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就业、社会保障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称为“社会事业建设派”。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当前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称为“社会管理派”。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是适应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变化,面对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有利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动。同时,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社会结构。称为“社会结构派”。

第四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要建设一个能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遏制社会失序的社会主体,建立一个与政府、市场三足鼎立的社会。认为在工业社会条件下不仅要有市场,有政府,还要有发育良好的社会环境。认为健全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称为“社会重建派”。

陆学艺认为,这四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可以看作是社会建设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从目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要求解决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和社会事业做起,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加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尽可能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产生,使社会更加和谐。

第二阶段,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推进新型的城镇化,拓宽社会流动渠道,培育壮大中产阶层,构建一个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使之与经济结构相协调。这应是2020年实现的重要任务。

第三个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建设也不断前进,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型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现代型社会结构,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

陆学艺强调,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交叉进行的。目前全国各地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经过一段实践之后,一定会涌现出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

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

陆学艺认为,在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应以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作为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他说,所谓社会结构,是指资源与机会在社会成员间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结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两个结构一定要协调,相辅相成。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结构已是工业社会的中期水平,但由于资源与机会配置不合理等因素,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这是当前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结构性原因。而社会结构的核心结构,是社会阶层结构。当前,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农业劳动者阶层所占规模过大,社会中产阶层较小,整个社会阶层结构没有达到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所呈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特征,这就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结构性支撑。

陆学艺强调,当前开展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社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结构。

当前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应开展的重点工作

陆学艺说,社会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进行保障改善民生、开展社会事业的建设,又要进行包括社会事业体制在内的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既要加强社会管理、社会安全体制的建设,又要进行社会规范、社会伦理的建设;既要加快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扭转地区、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又要加快调整社会结构步伐。陆学艺认为,当前应特别注意推进以下工作:

第一,要大力开展关于社会建设的研讨活动,让人们弄清楚什么是社会建设,为什么要进行社会管理体系建设,以及怎样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全党、全国取得共识。这是因为,“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后,许多地方的发展规划强调五年内GDP翻一番目标,但社会建设目标则较空泛。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第二,要从组织上落实。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组建了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建设办公室,并开展了很多工作,但仍局限在开展社会服务、城镇管理和引导社会组织等几个方面。应组建社会建设委员会,进行宏观统筹、规划、组织、调控、监督等,使各项社会建设有序进行。

第三,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

第四,加大投入,使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越做越好,惠及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陆学艺最后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用讲话精神指导社会建设,一定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之路。

陆学艺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是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正社会失灵的过程。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基本任务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和谐等方面。一是促进社会自治,二是化解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的矛盾,三是规范社会行为,四是监督和监测社会行为的社会效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如下所述:

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充分认识这项重大战略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发挥群众工作这个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把群众工作贯穿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首先,从社会管理的主体来看,需要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也包括社会治理和居民自治。我们要建立的社会管理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关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表述。党委总揽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四个方面缺一不可。目前在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对前两个方面比较熟悉,对后两个方面则相对陌生。如果简单地认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就是政府,把社会管理混淆为政府管理,以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加大对政府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把政府管理的力量贯彻到社会各个领域,那就会重蹈管理成本无限增长和政府包管一切社会事务的老路。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在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应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引导和强调事业单位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社区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注重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居民自治、化解社会矛盾、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从社会管理的对象来看,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管理是与社会服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应寓社会管理于社会服务之中,在社会服务中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能把社会管理错误地理解为“管、卡、压”,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解决上访、群体性事件等问题。社会管理涉及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民生问题,应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这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处理好维护群众权益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既不能以“维稳”的名义压制群众“维权”的诉求,也不能以“维权”的名义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应抓住当前的突出矛盾,下决心有步骤地解决一批历史遗留的社会问题,切忌抱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严防社会问题积累导致矛盾激化。

最后,从社会管理的方法来看,须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现在一些干部对群众工作的方法陌生了,感到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做了,“软的办法不管用,硬的办法不敢用,旧的办法不适用,新的办法不会用”。产生这种困惑的症结在于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群众工作的根本理念,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探索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有效快捷解决社会问题的群众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三是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专业、作风优良的群众工作队伍。应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培养和发展经济管理人才队伍那样,大力培养和发展社会管理人才和群众工作队伍,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四是认真总结各地在社会管理方面被实践证明的成功做法,加以提炼并在全国推广,这也是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重要方面。现在各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北京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经验,上海市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经验,江苏省南通市建立“大调解”制度的经验,浙江省杭州市以民主促民生的管理经验,辽宁省建立“民心网”为群众排忧解难、处理上访诉求的经验等。应通过系统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道路。

如果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级干部对经济工作比较熟悉,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显著提高,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如何驾驭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工作,则是一场新的伟大实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是中央最近提出的新命题、新课题,符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符合当前矛盾凸显期的时代判断,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无疑是十分及时和迫切的.社会管理在我本人的理解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管理职能在法制框架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的重新归位;二是基层基础的建设和夯实.围绕这两个方面的加强和创新,我觉得至少在四个方面要“真抓真干”,使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1、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围绕民生政府、公信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高效政府打造与国际化接轨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职能除了宏观调控经济外,就是要建立并完善全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形成新农保、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3、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让群众切实分享改革和经济建设成果.

4、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重点是要加强基层村、社区的党组织建设和村(居民)自治组织建设,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的必要工作经费,鼓励基层组织创新,激发基层组织活力,通过基层基础弱化、钝化社会矛盾,把问题隐患消化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OK,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措施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