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风雨声”中的“来”是什么意思
夜来:夜里.
来,去向助词,无实意,比如“上去”、“出来”这些“来”、“去”不表示具体实意一样而只表示一个去向一样.
这里的与“花落知多少”不一定是一一对仗的.
《春晓》:“夜来风雨声”,你理解对了吗
重读孟浩然的《春晓》,想到一个小问题——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什么意思啊?是“夜里来了风雨声,不知道花落了多少”吗?
有些人认为,“夜来”不能拆成“夜里来了”,“夜来”是一个词语,是“昨夜”的意思。
这也有点道理,像《水浒传》的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里的“夜来多多搅扰”,联系前后文,应该就是“昨夜多多搅扰”。
但《水浒传》是明代的书,唐朝“夜来”有这个用法吗?我不确定。反正码字的当下,我没想到唐或唐以前“夜来”有“昨夜”的意思。
我个人以为“夜来”里的“来”是语气助词(或音节助词),并没有实际意义,所谓“夜来”就是“夜”。
像崔道荣的《秋霁》:
“夜来江上如钩月”,就是说夜里江月如钩,并不特指“昨夜”。
还有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山明水净夜来霜”,就是说夜里有霜,也不特指昨夜。
确实,代入《春晓》,说夜里应该就是“昨夜”,但这并不代表“夜来”本身有“昨夜”的意思。
就像《石中巨兽》里的“盖”字:
放在句子里它可以翻作“因为”,但它本身是句首语气词,没有“因为”的意思。
类似《春晓》的还有白居易的《卖炭翁》:
“夜来城外一尺雪”,可以翻成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但结合下一句“晓驾炭车辗冰辙”,翻成昨夜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也是可以的。
我怀疑就是古诗文中这种语境很多,所以后世“夜来”可以直接指代“昨夜”。
我猜“来”是语气助词(或音节助词),还因为另一个词——“晚来”。
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春潮带雨晚来急”是说傍晚雨很急,“晚来天欲雪”是说晚上天要下雪,这里的“来”并没有什么实际意思。
往前推,推到东晋,陶渊明有一篇《归去来兮辞》:
回去吧,田园都快荒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这个“来”字并没有什么实际意思。
往后推,比如我现在说这么一句话:
在这个句子里,“想来”的“来”,“一来”、“二来”的“来”,都没什么实际意思。
所以,背了那么久“夜来风雨声”,你理解对了吗?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一、出处
唐代孟浩然的《春晓》
二、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三、重点
1、晓:天刚亮的时候。
2、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3、啼鸟:鸟的啼叫声。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