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由来是怎样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教师节的由来: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为教师节。直到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了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因此教师节是从1985年9月10日开始的,到2020年9月10日就是我国的第三十六个教师节了。1997年以前,中国香港地区的教师节定于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回归后则随中国内地规定改为每年的9月10日。在中国台湾地区,从1952年起每年9月28日为孔子诞辰日及教师节,并不随中国大陆教师节日期变化而改变。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其实,尊师宗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至理名言。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被大家形象的比喻成为辛勤的“园丁”。
由于教师节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地每年的庆祝活动也会不同,全国并没有一个统一和固定的形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自行组织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为本年度优秀的教师颁发证书、奖金等;有的学校也会组织在校学生进行文艺表演,为教师献上歌舞表演,也会组织新入职的教师进行集体宣誓等活动。作为学生,大家大多会将自己对老师的祝福写在学校的板报上或者买买花献给自己的老师。
总之,虽然我国还没有统一庆祝教师节的方式,但是大家都在教师节表示自己对老师的尊敬。
教师节的由来是什么
教师节的由来
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
18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了。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尊师重教成为了一种美德。
教师节的建立用了5年时间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
理由: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胡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尊师问题,指出尊师,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成员,所有学生的家长,特别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负责人都要尊师……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
其实,解放前也有教师节,是每年的6月6日。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提案中指出的那样,“尊师重教远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所闻。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树立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思想也还不普遍。”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应该在新中国建立教师节,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于是,在1981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1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提案。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习仲勋书记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方明和教育部张承先副部长一起向习仲勋提出建立教师节的事,习仲勋问解放前有无教师节,方明告之6月6日是解放前的教师节,并介绍了1949年6月6日陈毅同志参加上海解放后庆祝教师节的情况。习仲勋听后建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写报告请示中央。
1982年4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全国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研究办理。”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报告中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研究,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如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建立‘教师节’,我们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颁布。”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教师节的来历和由来
来历:第六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
详情: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感恩教师节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没有特点。
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
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世界教师节:10月5日
为纪念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颁《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每年的10月5日定为世界教师节。
扩展资料:
节日影响
正面影响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中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每年的教师节,中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通过评选和奖励,介绍经验,帮助解决工资、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改善教学条件等,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负面影响
每到教师节,学生大都会以各种方式感谢恩师。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却逐渐演变出给教师送金钱、礼品卡等情况,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为了孩子不吃亏,少不了必要的“人情世故”;大部分老师在收礼与不收礼之间,也有各自的为难和坚持。
家长和老师都似乎有种“人在江湖,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无奈。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收礼同样涉嫌受贿。
教师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利用工作便利,收受家长们的金钱或者礼品、礼品卡等“财产性利益”,为对方子女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便利,数额较大,就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