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石人山在哪(石人山在哪里)

七月网370

南召石人山南麓旅游区·真武顶景区有哪些交通工具

南召石人山南麓旅游区·真武顶景区交通指南:真武顶风景区位于石人山南麓(河南省南召县),距县城41公里

石人山在哪(石人山在哪里)

真武顶风景区位于石人山南麓(河南省南召县),距县城41公里,景区内奇峰耸立,层峦叠嶂,怪石峥嵘劲松挺拔,瀑流纷飞,森林覆盖率达98%,著名景点62处。

真武顶景区风光集“北雄南秀”于一体,主峰五龙峰海拔2108米,高耸的山峰似五条巨龙腾飞天空,报晓峰、骆驼峰、竞秀峰、圣母峰神形兼似,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惊叹。

真武顶景区的奇山秀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真武顶海拔2102米,相传真武大帝早期修道之地,等上峰顶观赏日出,云蒸霞蔚,尤为壮观。圣母宫为圣母娘娘修炼讲经处,孤峰之巅,石壁围合,雾气升腾,神秘莫测。万亩杜鹃林,花开时红、白、黄、紫,千姿百态,绚丽多目。

真武顶景区的门户是醒狮峰,在登山石阶的起点处有二龙潭,河水二级叠落,潭水清澈。穿林阴道,拾级而上,至白蛇洞,洞高2米左右,能容数十人,洞内塑一白衣仙女。由白蛇洞向上,即可望见一瀑布,水量不大,但落差约120米,在风力的作用下挥洒成千条银丝,故称银丝瀑。继续前行,即至游龙壁(原称游蛇瀑),壁高约30米,水流沿石壁缝隙蜿蜒而下,状如游龙。过游龙壁,便进入万亩高山杜鹃林,花开时节,漫山遍野,绚烂夺目。继续前行,即至东、西凤凰台。两凤凰台之间是峡谷,此处可观云海山色,且有一野生大榆树伸出的两个长横枝构成“仙人桥”。

在通往真武顶的途中还有竞秀峰、三只靴、杜鹃仙宫、黑松林和光石垴等景点,其中光石垴山体高大雄伟,孤峰之上有一光滑的圆石,名风动石,随风而动,传说此峰为真武祖师修身练武之地。真武顶下有万丈石瀑,因石壁的表层形态酷似流水而得名,石瀑顶上有风洞,名一线天,是一长15米、高6米、最狭处只有50厘米宽的天然洞穴通道。?

真武顶位于景区中心,是石人山的第二主峰,海拔2120米,孤峰突兀,巍峨壮观,其间有一平台,旧时建有真武庙,现尚存庙基,据说这里是真武祖师早年修道之地。真武顶西北方向是石人山最高峰——蛤蟆石,此石位于峰巅,雄峻高大,气势恢宏,形态酷似金蟾,民间俗称蛤蟆石。金蟾占地50平方米,张口昂首东方,上立“玉皇极顶”碑碣。岩体北侧有“三界石”(南召、鲁山、嵩县分界点),号称“一脚踏三县”。在三界石的四周,古松密布,铁杉入云,山风吹拂,松涛阵阵。?

从蛤蟆石下山,往东走北面的游路,可到点将台、玄机谷、真武门、佛手岩、报晓峰、圣母宫、鬼谷城、千丈崖、姐妹峰、回音台、黑鱼闹海、南天门、二天门、玉皇宫、地鼓岩、三仙洞等景点。玄机谷俗称“鬼鸣关”,坡陡路滑,此处因受磁场影响,人们说笑走过后,常会听到背后有人声嘀咕,当地人误认为是鬼怪在鸣唱。报晓峰犹如一只雄鸡引颈报晓,传说在白牛城大战中,雄鸡违抗天命误报晓时,放走白牛,惹恼玉皇,命托塔天王李靖将雄鸡斩首,置鸡冠于千丈柱上。真武门两侧绝壁高耸,风声呼啸,由此遥望真武顶一侧的金龟驮蟾,活灵活现。

真武门左边的一座石峰,形状酷似佛手,故称佛手岩。报晓峰东侧有一孤峰,峰顶石墙围合,形成一座天然空中石城,城外千岩万壑、群山朝拱,城门岩壁耸立,城内人迹罕至,雾气弥漫,相传为圣母女娲修炼讲经之地,称作圣母宫。鬼谷城两侧危崖高耸,下面是深不见底的谷地,地形奇特,神秘莫测,据说这里是战国时楚人鬼谷子的修炼之地。鬼谷城幽谷东侧,为一直插云霄的崖壁,称为千丈崖,谷地西侧的险峰岩壁上有两个石柱,如亭亭玉立的仙女,称姐妹峰。千丈崖和姐妹峰的结合部,为一天然观景台,叫回音台,传说是鬼谷子演兵布阵台。

登上此台方能看清周围所有景观,因其三面皆为悬崖峭壁,深不可测,多数人需匍匐爬行才能到达,故又称“试胆石”。南天门、二天门、玉皇宫是三个幽深的峡谷。南天门两侧的高大石峰上,各有一个天然浮雕,称二神守门;二天门两侧石壁上,各显现一条巨龙,谷中正中有石珠,称二龙戏珠;玉皇宫两侧,矗立着金童、玉女二峰,称二童护驾;在玉皇宫的南侧,有一松树和一青杠树连根并干而生,人称夫妻树。山路曲折中,游人脚下出现地鼓岩,用脚跺击,咚咚作响。三仙洞为明代建于山坳中的一体三道拱形石门,每道石门各为一个庙房,分别敬奉福、禄、寿三仙,石拱内有小门互通,旧时洞内有雕像、碑碣及石刻,今仍有遗存。石拱上部原有天爷庙,今仅存石基。三仙洞周围福星、禄星、寿星三峰环列,环境开阔而又静谧。

南召石人山南麓旅游区·丹霞寺景区有哪些交通方式

南召石人山南麓旅游区·丹霞寺景区交通指南:交通发达,铁路,工路,水路,航空运输形成网络

丹霞寺位于南召县东北部,留山镇北五公里处。因后山前岭土质红色,建寺初取名红霞寺、仙霞寺,后更名为丹霞寺,因"每日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故名,是豫西南地区现存三大千年古刹之一,与淅川香严寺、镇平菩提寺齐名。整个寺庙座北向南,后靠蟒垛山,左邻青龙山,右依白虎山,附近有红蜘蛛山,远处有档子山作屏障、玲珑山相照应,气势雄伟而幽静。九龙河自寺前蜿蜒流过,环境优美青秀。

丹霞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伏牛山寺庙之首,豫南禅宗圣地。从旅游角度来讲,本景区以丹霞寺为重心,包括寺庙区、塔林、青龙山、白虎山、古树名、门区等几部分。本景区最大的优势是山环水绕,人文自然融于一体,特别是丹霞寺周围的寺庙环境,风景如画。同时该景区离县城较近,旅游优势十分明显。

(1)寺庙区:位于马湾村。唐长庆四年(824),天然禅师于此建寺。自天然禅师在此开创僧寺,至北宋崇宁四年(104),禅僧德淳又将寺院翻新增高,且购置田产,据山占水,日渐兴盛。元朝末年,因遭兵乱,被焚殆尽。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禅僧谭宽,又在寺院的废墟上修建庙宇一间。明正统元年(1436)自然禅师又竭力筹划重修。明嘉靖二年(1523)僧性寿又加以扩建,丹霞寺得到了中兴,面貌焕然一新。"南北营殿,东西构堂,中则巍然耸出山巅,又塑三大佛像和十八尊罗汉。

昔之漫延荆榛今则巍巍殿宇,临之者悚敬,游之者畅怀。"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兵乱迭起,寺院再次被毁。清初,流散各地的僧人,相继归来,寺里的砥中和尚,披荆斩棘,清理遗址,重修寺院。接着静庵、冕珠二和尚继其志,焚香修道,竭力劝助,经过重修,庙宇更加辉煌。寺院内外古木参天,翠柏成荫,郁郁葱葱,景色宜人,被列为南阳八大景观观之一。丹霞寺从此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僧众达300多人,寺产也大大增加,在豫西南佛教事业中的影响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清光绪皇帝赐给了"万岁牌"一面。民间至今流传着"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说。

丹霞寺现存殿宇为清代建筑。全寺占地面积达50余亩,有殿堂房舍140多间。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伽兰殿、大雄宝殿、毗芦殿、藏经楼、方丈室、后祖堂。两侧有石狮、廊房、膳女院等。其布局严谨合理,错落有致。

寺内有直径两米多的大牛皮鼓一面,古钟一座,钟声能传十里之遥;两座高两米的石狮分立山门两旁,底座上分别镌刻着"丹霞禅寺"和"十方丛林"八个大字;近旁有两棵古老的白果树,植于门前两侧,高约数丈,径粗三围,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寺旁有柏、栗树两株,分翼并长,粗数抱,高数丈,参天入云,树下一丛葡萄架,盘绕在两树之间,俗有"百(柏)里(栗)葡萄架"之称;寺院西南面400米处,有一片面积达几十亩的古柏林,整齐划一,纵横成行。丛林深处,为历代禅僧之墓葬地。现存元代砖塔八座,清代石塔四座。这座历史悠久(已传至57代)的古寺,有严格的佛规、戒律和完整的组织系统,及周祥的佛事礼仪,因之影响深远。民国初年,全国高僧曾云集于此,举行过一次历时达一月之久的盛大受戒仪式。

寺内现存有宋、明、清等朝代的碑碣数通,上面记载着丹霞寺的沿革变迁。清道光十三年(1834)碑记"......寺之初始于唐,盛于宋,兵焚于元,迄明中兴,清朝重建至今"。丹霞寺几经废兴,历经沧桑。到民国时期,兵匪交加,战祸连年,寺院多年失修,残缺不全。特别是,清风禅师与静观和尚因门户之见、财产之争,闹得两败俱伤。后来,明新和尚在当卖庙产中被人杀害,玉普和尚也相继被捕入狱,佛寺从此败落。解放时,仅留觉来、觉先等三名和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保护下,不少房舍进行了翻修。1960年,在此设立了县人民疗养院,又新添了一批房舍。至1963年寺内共有殿房、僧舍141间。其中三座殿堂、厢房,以及东西两个跨院中的佛像保存完整,色彩灿烂。1982年,政府拨款三万元,进行修缮,并派出专人看管保护。

该寺所处环境清幽:"寺后一峰风兔岩千仞,左右两峰夹立,旁近诸峰朝拱";"山峦秀丽盘旋,状若凤翅,清泉环绕其麓,如急湍声......";"山峦重重环绕,水流曲曲迂回,松竹丛茂,佛殿高耸,实为南阳之古迹,南召之胜地也。"唐代孟效有诗云:"松色不肯秋,玉色不肯柔。登山须正路,引水还直流。白鹤负书信,索云作衣裘。仙村莫道远,策杖相交游"。至今仍不失为一处很好的游览胜地。现存的楼台殿宇,在研究古建筑工艺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寺庙区的后坡上,建览胜塔,周围多种红叶植物,如黄绿柴、乌桕、火炬松等。整个寺庙区周围则多植红梅、碧桃、紫薇等红花植物和红叶小檗、红叶李等红叶植物,以烘托"丹霞"意境。

(2)青龙山:青龙山险峻挺拔,犹似巨龙昂道长啸,山腰间的佛洞,为天然禅师初到丹霞修行之所居。

(3)卧佛山:又称档子山。登上青龙山远望,可见档子山"巨人"仰卧,栩栩如生。山腰有一大溶洞,洞内钟乳石笋,犬牙交错,煞是壮观。

(4)白虎山:白虎山雄浑高大,气势磅礴,蜘蛛山圆小玲珑,恰似一颗红宝石镶嵌在寺院旁。

(5)塔林:解放初,丹霞寺周围古塔林立,其规模超过少林寺。如今零散分布仅存十余座,皆为元、明、清时期所建,为丹霞寺和尚墓地。现存完整的有元代砖塔五座,明塔五座,清塔四座。

(6)柏林:丹霞寺柏林是全国佛教活动场所中规模最大的,古木参天,翠柏成荫,栽植按阴阳八卦布局。

(7)古树名目众多:丹霞寺,远有腹廓,近有临村,靠山有脉,临水有源,上有镇山之塔,下有通市之桥。寺内的两株古柏,寺前的雌雄七星银杏,据史记载,栽植于唐宋,迄今已有千年;寺内的香樟树、白瓜树、塔松及空心檀树,以及柏栗葡萄架,把寺院妆点的古朴典雅。方丈室门前台阶两边的两株柏树分翼并长,为宋柏,距今已近千年。

河南鲁山在哪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东经112度14-113度14,北纬33度34-34度00之间,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4.8℃,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全县东西长92千米,南北宽44千米,总面积2432平方千米,总人口87万人。

辖4个街道、5个镇、15个乡,郑尧高速、太澳高速、311国道、207国道及省道S242线、S231线纵横全县。尧山—中原大佛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画眉谷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建筑有文庙及明代清真寺。

1947年11月23日,鲁山县解放。属平顶山市。位于东经112度14-113度14,北纬33度34-34度00之间,在河南省中部偏西,淮河水系的沙河上游,地势西高东低,西、南、北三面环山,东与黄淮平原相连,最高海拔2153.1米,最低海拔90.1米。全县辖5镇15乡,558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人(2006年末),县境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4公里,总面积2432.32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域中部偏东位置。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26亿元,在河南省108个县(市)排序中由2003年的96位跃升到40位。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50元,增速连续数年居平顶山市前列。

中文名称:鲁山县

外文名称:Lushan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河南省平顶山市

下辖地区:尧山镇、下汤镇、张良镇等

政府驻地:鲁山县鲁阳街道办事处

电话区号:0375

邮政区码:467300

地理位置:河南省中西部

面积:2432平方千米

人口:87万

方言:中原官话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尧山、中原大佛,大峡谷漂流,画眉谷,好运谷

机场:尧山旅游机场(筹建中)

火车站:鲁山站

车牌代码:豫D

所获荣誉: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