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舌尖上的大连,舌尖上的大连作文

七月网380

舌尖上的中国哪一集讲大连海鲜

第7集《我们的田野》,讲了獐子岛的海鲜。

舌尖上的大连,舌尖上的大连作文

开篇第一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那一集旁白讲到獐子岛的地方是:獐子岛,黄海北部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岛屿,却因为海域里的物产富甲一方。碧波之下,生存着一个兴旺的群体。被中国人视为海中珍品的海参、鲍鱼、海胆等无脊椎动物恰好占据了其中的多数。纯净的水体和活跃的洋流造就了它们非凡的品质。三年前,数以亿计人工培育的海参幼苗被播撒在这片水域,它们和野生同类的成长轨迹完全相同。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携手合作,以生态的方式,实现了耕海牧渔的理想。45岁的潜水员王厚喜正在准备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入水。

舌尖上的大连推荐餐厅在哪里

舌尖上的大连推荐餐厅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华东路52号金三角华联北行300米,也叫盈春大饭店。

盈春大饭店里面的菜品,以老鲁菜为主,特点就是老味道,家常味,百姓价格,物美价廉。

大连人上百年来的美食味道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大连海鲜这个主题味道。招牌脆皮虾、特色手撕鸡、捞汁八爪鱼、炭烧大鲍、糖醋虾仁等特色菜卖得很火。盈春大饭店自成立以来,一直都非常注重胶东鲁菜海鲜原汁原味咸鲜口的味道。

春大饭店的海鲜老菜味道多年来一直受胶东菜影响。汉武帝时期,齐鲁民众向辽东移民,胶东鲁菜最早开始影响大连人,胶东湾海鲜成为主要特色菜肴,盈春大饭店的海鲜味道基本就是讲究原味基础上的烹调,清炒爆炒海鲜后留下的咸鲜口感,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500多户山东人移民来到大连,胶东海鲜和济南宫廷菜更受欢迎。如今,这家饭店的生日宴、婚宴、亲朋好友聚会、家庭周末聚餐等一直很火,因此几十个包房经常难订。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大连600字

刚刚落笔写下这个标题,唇齿间便仿佛弥漫起了故乡小镇朦朦胧胧的香甜味道。那清冽的泉水,食材入锅时发出的好听的“刺啦”声,开锅时一股脑冒出来的厚重白雾,隔着那么远的距离,仍然一遍遍搅动我心底的海潮……

我仍记得在镇上求学的时候,每每被问及芙蓉的特产是什么,全班近四十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麦饼”。我仍记得外婆是怎样把大勺大勺的馅料裹进生面,用蘸过面粉的手拾起擀面杖,熟练地把面团擀成厚薄均匀的面饼,再把面饼扔进烧热了的锅中徒手来回翻动。小时候我傻傻地问她会不会烫,她只是笑笑,把刚出炉的麦饼送到我的桌上。我仍记得咬进麦饼时的每一寸质感,先是脆生生的面皮,柔软的鸡蛋,香浓多汁的肉,喷香的虾皮,让人恨不得把鼻子也扎进去大啃一口。

传说在南宋初,金兵大举伐宋,奸相秦桧对侵略者纳币称臣,对抗金名将却一味打击。爱国军民对秦桧的卖国行径恨之入骨,于是将麦粉和油放进烘缸里烤制而成,取名麦缸饼,即“卖国饼”,久而久之就叫成了麦饼。这是个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故事,但对于我,麦饼仅仅意味着,故乡。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芙蓉的孩子,都像我一样对故乡的麦饼怀着这种特殊的情感,爱它,又忍不住恨它。爱它那让人感觉踏实的气味和分量,爱它留在口中淳朴亲切的乡土味道;恨它那样咸,那样干。然而那恨也是深深的,沉沉的,不曾掀起惊涛骇浪。

其实故乡的大多吃食,与乐清多地的相类似,我却总宁愿吃小镇上卖的或自家做的。我分外想念外婆做的麦油煎。她洗净了手,可以直接用手蘸着面糊在平底锅上摊出一张张薄薄的饼,再炒三两配菜,多是炒面,鸡蛋韭菜丝,豆腐干,丰盛时还有笋、豆芽、萝卜等,每样取一些裹进卷饼后可以做出粗粗的一筒,咬一口便汁水四溢。热乎的面饼极有韧性,不当正餐时可以直接拽着吃。

逢年过节,家中长辈过生日或者仅仅全家人难道团聚,外婆总会张罗着在自家做麦油煎。她会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忙东忙西地准备,在我们全部落座后她仍笑盈盈地立在炉边候着新菜,偶尔应一两句舅妈的调侃,乐得大笑。

还有梅雨时节乡下爷爷家带来的大个儿杨梅,红得发紫,紫得发黑,仿佛沉淀了最深的色彩和最浓郁的香味。用它们酿成的酸酒,让人含一口便不忍下咽。外公最喜欢在吃饭时从酒罐里舀上满满一杯,也不打饭,就着几碟素菜细细慢慢地品,一派闲士风度。酒不醉人,而人已自醉。

写到这儿,竟真的饿了。呵,故乡,我忍不住低低地念,我舌尖上的故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