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来历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它反映了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手工艺术代表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剪纸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公园六世纪,但也有人认为剪纸发展历史还更早。那么剪纸的由来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剪纸的由来吧。
传说,中国剪纸是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之中,此后便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得剪纸浓缩了汉族文化的传统理念,并与其他艺术相互交织传递古老文明。剪纸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一个民族道德信仰的缩影,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剪纸工艺有它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据说最早的剪纸艺术是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当时,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剔、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在诸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这便是所谓的早期剪纸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纸张,所以那时候所谓的剪纸手工工艺只是为真正的剪纸工艺出现奠定基础。而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手工艺术发展,则是从纸的出现才开始的。汉代时期发明了造纸术,而纸的发明才真正促使了剪纸艺术的出现、发展和普及。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流行剪纸招魂的风俗,这就促使剪纸艺术开始进入大发展。从出土文物可看成,那时的剪纸技艺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剪纸画面构图完整,细腻精致。此外,唐代时期,人们还利用剪纸做印花板,将厚纸雕刻制作漏版印花板,然后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打造出美丽的图案。
宋代时期,造纸业愈加成熟,这为剪纸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条件。宋代人利用剪纸作陶瓷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精美;民间借鉴剪纸形式,用动物皮制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而宋代出现的刮浆印花,其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技艺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这时候的剪纸工艺应用就更加广泛了,例如民间彩灯的花饰,扇面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均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经过加工而成的。而那时,民间更多的人是将剪纸作为一种家居装饰物,用以美化家居,比如窗花。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有广泛描述,例如唐朝崔道融的“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的宜春就是指剪纸,又如唐朝李商隐的“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其中剪彩即为剪纸,可以看出,那时候剪纸艺术是相当有文化内涵的。
那么中国剪纸艺术的起源又是什么呢。实际上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并且熟练于用一些图形来进行记事和内容呈现,这个时候虽然没有纸张,但是人们可以将相关的资料记录到青铜器,兽皮等载体上面,而随着纸张的方面,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有机会开始接触到纸张,从而将这些创造性的图案开始往纸张这样轻盈的载体上进行转移。而当我们对纸张发明之前在其他载体上的图案和发明纸张之后的剪纸制作图案进行对比的话就能够清晰的看到,剪纸的起源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虽然存在于纸张上非常的轻盈,不但容易保存,而且成本还非常的低。但是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特点,也使得剪纸不太适宜长时间的保存。虽然剪纸从纸张被发明之后就已经很流行了,但是保存到至今的传世作品却非常的少。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一些经典的古诗集中寻觅到剪纸的踪迹,例如李商隐在《人日》诗中就有着“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的意思。而剪纸这个词本身更是频繁的出现于诗句中,例如著名诗人杜甫的《彭衙行》所写的“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这里就直接采用了剪纸这个词。
由于剪纸有着非常强的民间灵魂和气息,所以生存力非常的强,虽然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剪纸艺术依旧长盛不衰,甚至变得愈发壮大起来。我们可以注意到,过去的剪纸创作常常是围绕着一些山水和吉祥图案来进行创作,但是现代的剪纸已经发展到种类多样,内容齐全的样式。这可以看到剪纸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活中的简单剪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在各个场合中接触到剪纸。不过最常见,也最为直观的接触就是不少朋友非常喜欢的雪花剪纸,雪花剪纸的特点在于对纸张进行简单的折叠之后来建材出漂亮的剪纸雪花来。简单的制作使得几乎人人都可以完成,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制作出不同效果的剪纸雪花来,而漂亮的剪纸雪花本身还可以被当作是美丽的窗花,真可谓是魅力无穷啊。
剪纸的由来是什么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以剪刀绞为主要手法。改为刻刀雕刻为主后,剪纸风格转为精巧。作品取材于生活,蕴涵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据考证,从商代起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剪纸了。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在唐代,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可见,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在明、清以后剪纸广为流传,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以剪纸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心愿。在节日时,便把各种寓意祥瑞的剪纸贴在窗格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
剪纸的历史和由来
剪纸的历史和由来是剪纸真正的起源来自汉到南北朝,新盛繁荣时期确是清朝中后期以后。剪纸是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用鲜明的颜色亮丽的颜色染成,民间多以红色点染;古老的剪纸多在民间,以剪刀铰为主,一般形状多为动物界中勤劳,吉祥谐音的动物形象为主雕刻裁剪出来。传统窗花表现出来的内容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后面又衍生出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祥的神话动物,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历久弥新的窗花发展到了现在,新时代的生活变化以及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窗花的形象手法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刀刻刺绣化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经过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今,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剪纸的身影,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