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一词中的城隍是什么意思
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后来城隍又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3]
城隍神最烜赫的时期是明代。朱元璋建国后,想利用群众迷信心理,鼓吹城隍神能鉴察民之善恶,行善者得福,作恶者受惩,用以震慑臣民,巩固统治。“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他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大封京城和天下城隍。城隍即所谓镇守。各府有都城隍庙一座,其属下各县有城隍庙一座。北京城内有二县,各有城隍庙。明冯应京《月令广义》说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后为杨椒山。他们是正义的化身。[3]
“城隍庙”是什么意思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城隍是中国汉族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中国汉族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城隍庙什么意思
在中国,可以看到许多城隍庙,里面供着城隍老爷。每年,人们还会在特定的几个时间内去祭拜城隍爷,赶庙会。城隍爷究竟是什么人呢?它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来的呢?
古代传说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睛,保谷丰民足。
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即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其它地方并没有。后来,城隍庙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它的作用,屡次给以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其夫人。
城隍本没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多以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人呼为苏城隍”。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老爷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帮裕伯。据说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孙,元末进士,他在上海一带很有威望,明太祖多次请他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加以拒绝。他死后,明太祖下招说:秦裕伯生前虽不为我臣,可死后要为我主城郭、守疆土,便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还有,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无论是哪里的城隍,还是何人为城隍,它都是这一城市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