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_热辣辣的佤山风情
1、提起佤山,我就想起根据小说《七进佤山》改编的老电影《孔雀飞进阿佤山》,想起传唱了半个世纪的《阿佤人民唱新歌》:“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边疆仙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新歌唱出了阿佤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激之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电影、歌曲唱响了阿佤,阿佤从此走进我心中。
3、佤族是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佤族人生活在阿佤山地区,是古代“濮人”的后裔。他们自称“阿佤”,“佤”或者“巴饶克”,意思就是“住在山上的人”。
4、几年前,我曾到过云南省的阿佤地区,领略过佤山风情。今年,在热辣辣的夏天,在祖国的南大门广州,我又一次近距离接触佤族人,观看了他们热情奔放的歌舞,领略了热辣辣的佤山风情。
5、表演舞台装扮充满了佤族风情。舞台背后是一堵墙,上面铺有稻草,写着“佤山风情”四个大字,中间是一个红色的牛头。在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和古代神话《达惹嘎木》中,都记录着牛是人类始祖的传说,还讲述了牛是佤族人救命恩人的感人故事。因此,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他们崇拜牛,牛在佤族人民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庄严的象征,是庇佑自己的神灵,是勤劳和富足的象征。在佤族,谁家牛头挂得越多,象征着权力越大,越富足。佤族对牛的崇拜,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与牛有关的文化现象,形成独特的佤族图腾崇拜。
6、佤山人一方面崇拜牛,视牛为神灵,另一方面又有剽牛习俗,而且剽牛的过程让人感觉很血腥。这让人很不可思议。但是在佤山人心目中,牛是人与神灵议和的最佳使者,只有牛血才能抵达神灵的世界。于是牛在这个习俗中扮演的是伟大的献身者角色。也只有牛才有资格充当这种重要角色。这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屠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7、舞台的绿色背景布里还画着各种图案。阿佤人崇尚图腾崇拜,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先祖崇拜、鬼魂崇拜、神灵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尤其是生殖崇拜。
8、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山上人的特征。个子普通不高,无论是男是女,都在一米五左右,皮肤黝黑光亮,长长的头发,又黑又浓,有些人头发甚至长过腰部。不光是女子长发飘飘,连男子也是。如果光是从背后看,真分不清是男是女。
9、我就弄错过。在表演开始前,我看到舞台旁边的屋子有人进进出出,都穿着红色的裤子,有的人只穿胸衣,全身的皮肤大部分暴露在外;有的甚至不穿上衣,裸露着上身。我吓了一大跳,心想:这里的人怎么这么开放!大庭广众之下也敢穿成这样。等其转过身一看,原来是长着胡子的须眉男子,这才松了口气,又不禁偷笑自己的迂。
10、舞台上的佤族男女随着强劲的音乐热烈地舞动,飘逸的长发上下翻飞,不停地左右前后甩动,甩动着热情,甩动着如火的青春。如春风拂杨柳,如瀑布纵情倾泻。舞蹈节奏明快浑厚,舞姿粗犷刚劲,充满了让人激情燃烧的“动感风情”,整个舞蹈又给人原始、粗犷的感觉。
11、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似乎是与生俱来,
12、“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就是佤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聪明的佤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有古老的祭祀舞蹈,有舞姿优美的表演性舞蹈,有反映生产场面的劳动舞蹈,以及喜庆场合跳的自娱性舞蹈等等。所以,他们的歌舞不只是属于舞台,在生产生活中,在喜庆或悲伤中,在宗教祭祀中,他们的歌舞无处不在,随口而歌,随地而舞,歌舞成了表达心声的极佳形式。
13、“吞火”、“喷火”表演叫人心惊肉跳。一个小伙子拿着一个燃烧得正旺的火把,在全身上下来来回回地烧着,又故意把火把停在胸部良久,表情怡然自得,似是很享受。我觉得神经猛地收紧,头皮发麻。他又就着矿泉水瓶喝一口,努力向烧着的火气喷去,立即一个通红的火团熊熊升起,台下有观众“啊”地惊叫着。接下来,他把火把放进嘴里,吞火。有些胆小的观众马上捂着眼睛不敢再看了。
14、记得有一次到外地旅游,也观看了类似的表演。表演者得意地用火把在身上烧来烧去,还夸张地拉开裤子,把火把放进去,谁知那火却烧起来,他马上提着裤子狼狈不堪地跑向后台,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有些女观众羞红了脸。自此,我对这类的表演总是提心吊胆。
15、最激情奔放的是“甩发舞”表演。几个健美的长头发姑娘,手拉着手,唱着,跳着出来。随着音乐声,长长的头发有节奏地向前甩,向后甩,左右甩,’转身甩,双膝跪地甩。单人甩,集体甩。形式多种多样,动作矫健而优美,场面热烈而豪放。观众情不自禁随着头发的甩动而鼓掌。
16、最后的互动节目竹竿舞,更是让游客热血沸腾。不少游客情不自禁地跟着舞之蹈之,热辣辣的激情在竹间欢快地跳跃。
17、“舞蹈何需必锦罗,春风拂夜不簪螺。佤乡儿女多豪放,一曲新歌倾玉阿。”阿佤人民唱的新歌,不只是在佤族山寨传唱了,它早已飞出深山老林,飞进繁华的都市,带来热辣辣的佤山风情。
二、西盟佤山云海位于哪儿
1、西盟佤山的木鼓诱人,西盟佤山的云海迷人,远方助游客到普洱后,一定要到西盟佤山身临其境地观赏一下变幻莫测,沉浮飘动的云海世界网!
2、西盟佤山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的南段,属怒山余脉所控制的地带,海拔咖。多米,东北连澜沧,南接黄连,西北苗缅甸毗邻。由于山地多为石灰岩组成,上佤山的公路沿途即可看到连绵起伏的美丽多姿的岩溶地貌奇观。因西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较强,高空气流随季节变化多端,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雨季和冬春季,佰山姻雨弥漫,云海茫茫,阿佤山寨在云雾潦绕的云海仙境之中时沉时浮,时隐时现,难舍难分。
3、佤族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佤山这里的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只因世间万物生活存在的地方太小,天神莫伟为解决这个问题。就派大力神用神刀砍断了拴住天地的铁链,天就高高地升了上去,地就低低地降矮下来;谁知夫地原本是;对夫妻,他俩舍不得分离,一直在悲伤地痛哭,撤不尽的泪水变成了佤山洁白的云海,象征着天地夫妻忠贞的爱情。
4、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城勐坎观看佤山云海,别有一番景致。放眼_望,那乳白色的云雾,时而像一层层轻纱覆盖着山峦村寨;时而似波涛翻滚的海浪在拍打着岸边;时而像垂帘瀑布直泻江河玉潭;时而又似弹弓飞起的银棉花絮。太阳出来后,云海变得绚丽多姿,强烈的光焰给云海镶上了一层五彩斑调的花边,有的金黄,像万朵菊花;有的乳白,像万担棉朵;有的谈紫.像满山开放的杜鹃;有的黑白反差强烈,像泼墨山水国画。蠕动在云海间的山峰,似海边小岛,似出土春笋,似画家笔下奔腾的万里山河图。佤山云海、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游人手中的摄影机频频按动快门,不需十分钟,就可摄完一卷胶卷,佤山的云海、龙付、梯田、青松、蕉林、竹楼、村寨,在巍峨飘浮的群山之中,更显得清新秀丽和多娇。
5、有人写诗赞道:"佤山奇丽似仙宫,村鸡啼处云祷拥。海亦似云云似海,人在云上半天空。"近人黄桂枢在一首佤山的醉妆词写道:"远山雾,近山雾,佤族云中住。近山雾,远山雾,木鼓声留步。"佤山云海自午夜形成,一直到次日中午11时以后才渐渐消散。云海中传出的木鼓声,将留住游客观云海的脚步。佤山云由山辐射冷却,而相遇低海拔河谷暖空气与高海拔沿山坡下滑的冷空气,导致而成逆温层以下结成的神奇云海,给多少游客和摄影家留下了难忘的镜头。
三、阿佤山的佤族风俗
佤族勤劳善良,民风朴实,热情好客,其独特的民风民俗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佤族拉木鼓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项民间传统活动。木鼓,长约 2来,粗约 0.5米,佤族视为“通天之神器”,每村皆有一间“木鼓房”供奉木鼓,凡遇重大祭祀活动或村寨间发生械斗,便敲木鼓以告之。每年要从附近的原始森林中选一棵树制作木鼓,故有传统的“拉木鼓”活动,形成阿佤山寨中一年一度的盛大庆典,往往持续数天,包括选木鼓,砍木鼓,祭木鼓,拉木鼓等仪式,全寨出动,埸面十分壮观。要剽杀黄牛,取肝看卦,杀鸡举祭,呜枪驱鬼,载歌载舞,唱吟祷告。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